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重视道德情感的陶冶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重视道德情感的陶冶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人们重视道德认识,轻视道德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上述德育模式造成了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情感缺失。道德的发生,离不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投入与交流。因此,改革这种传统的缺乏情感的德育模式,把道德情感培养作为德育的核心目标,是构造有魅力的德育的关键所在。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重视道德情感的陶冶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人们重视道德认识,轻视道德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德育内容来说,只重视各种既定的德育原理以及与之相应的观念。一切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都是出自对人性善的追求和需要,它所规定的只能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乎道德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把握,只能建立在人与人之间情感相融的基础上。当规范、准则背离这一情感基础时,任何规范都会成为“空壳”,受教育者无法从这种规范中领悟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内涵,也就无法真正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二,从德育过程来说,要求受教育者简单、被动地接受,把德育过程等同于智育的认识过程,造成德智分离。如果把对道德知识的把握简单等同于德育的情感过程,那么,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往往只能是对概念的记忆以及反复练习等方式。而德育是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只有经过人的自我意识的构建才能形成个体的德性。

上述德育模式造成了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情感缺失。过于工具化、理性化、知识化的教育,严重贬损了受教育者的情感生命世界,使受教育者的道德成长失去了最根本、最重要的心理支撑,导致了道德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受教育者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下面是某中学语文课上发生的一个“蜗牛事件”。

【案例5-2】(www.xing528.com)

当教师正准备上课的时候,一个女生状告一个男生把小蜗牛带到教室里了。年轻教师马上停止上课,把该男生叫到教室门口大声训话,以整纪律,并用一连串诱导型的语言让其承认自己带动物到教室的错误。但该男生一直不开口,教师最后严厉问道:“知道不知道自己错了?!”并伸手打算将蜗牛抢来扔掉。这时候该男生开口说:“老师我错了,我不应该虐待小动物。”教师愕然。仔细一问,她才发现,刚才学生们是在讨论究竟应该把奄奄一息的蜗牛交给自己来呵护还是交给大自然去保护。教师一下子就觉得这样的局面远远不是她所预期到的。本来想让男孩子承认错误以后,把蜗牛扔掉,继续上课,并以此警告其他学生。但这样做,似乎并不能得人心。[2]

正因为情感缺乏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顽症,所以提高德育的效能便应该从寻找缺失的道德情感入手。从本质看,道德强调人们的自觉约束,真正的道德行为是从情感出发、出于人们自愿的行为。因此,德育应该重视培养人们良好的情感,使人的语言、行为习惯等变为其内心感受和动机的一部分。德育必须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不断外化的循环往复之后,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道德才可能形成。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道德的发生离不开情感。如果只是在课堂里讲道德,思想道德教育就无法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后果。许多教育者自身缺乏情感、信念的投入,只是例行公事地向受教育者讲解、传授道德规范,这样的教育,不会培养出受教育者自觉的道德意识。道德的发生,离不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投入与交流。情感是生命中最核心、最个性化、最不易伪装的东西,是生命的重要标志,当然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标志。

从过程看,情感是个体思想道德信念形成的有效途径。情感具有感染性的特征,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将情感融注于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潜移默化,动之以情,最后达到晓之以理的教育目的。纵观古今中外的德育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条基本线索:在任何社会,当把情感从德育中抽离出来,只剩下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传授时,德育就从根本上丧失了魅力。因此,改革这种传统的缺乏情感的德育模式,把道德情感培养作为德育的核心目标,是构造有魅力的德育的关键所在。近20年来,我国一些教育实践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在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培养学生情感素质和道德情感素质的研究,形成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情感教育模式,如愉快教育模式、爱的操练模式、审美建构模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