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认为,精神文明的性质只能由社会根本制度的性质决定,其中,思想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而在阶级对立或阶级尚未消灭的社会中,不能不具有阶级性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相应的反作用,但根本的力量仍是物质世界的发展与改变。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基本观点,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没有强制性,它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和习惯以及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道德是在人类社会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的,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超阶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在认识到道德受制于经济和政治的同时,还认识到道德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在社会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认为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统治阶级通过本阶级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为其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做论证,批判不利于自己统治的言论和行为;被统治阶级则运用道德手段,呼吁为推翻与本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而斗争。道德成为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2)对大量不触犯法律的人们的态度和言行做出评价,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调整本阶级内部人们的相互关系,消除本阶级内部的矛盾,并对敌对阶级施加影响。道德对社会的发展,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它所反映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斯·韦伯则更多地从道德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角度立论。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强调精神的价值,强调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伦理的巨大精神作用。韦伯在书中证明: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而同时期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古老民族的宗教伦理对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韦伯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整体性的文明来理解,认为它是18世纪以来在欧洲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精神发展的结果,是西方文明的本质体现。在这样一种文明中,依靠勤勉、刻苦,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和精心盘算,把资本投入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获取预期的利润,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经济合理性的观念。这种合理性观念还表现在社会的其他领域,形成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精神气质或社会心态,弥漫于近代欧洲,这就是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认为的“资本主义精神”,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作为生活的最终目的的营利、出于绝对的自身目的劳动、企业家精神。新教伦理以宗教的方式确认了正当追逐财富的合法性,主张合理追逐财富的同时又强调合理限制消费的必要性,作为近代欧洲独具的价值体系,驱动着人们按照合理化原则进行社会行动,有力地推动了资本积累,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的产生。(www.xing528.com)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发展并不断深化的。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我们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超过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是从物质文明来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同对,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保证。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人民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的干部,特别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社会主义建设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综合而言,无论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史观还是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新教理论,都强调了道德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强调了道德对社会发展的能动性。更进一步,我们还要深刻认识到,道德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还是社会本身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道德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我们不仅需要一个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还需要一个道德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建立一个道德的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