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养成教育与学生社会性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养成教育与学生社会性发展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是非常重视养成教育的。朱熹主张家长对青少年必须严格管教,绝不能让其养成娇生惯养的坏习气,否则长大成人后顽劣凶狠之性难改。实际上,在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体系中,顺应自然的养成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心理养成教育是养成教育首要的、基本的任务与内容。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心理养成教育的必然结果。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养成教育与学生社会性发展

养成教育就是使个体通过“示范—模仿”的方式,在早期发展中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稳定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一)养成教育的意义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作品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可是他们一旦养成一种习惯,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被接受了。”这些无非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古代教育是非常重视养成教育的。朱熹道德教育过程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认为“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在教育内容选择上应“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小学是要懂得做事的规范并亲身行之,通过学习人伦规范,博以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和践行心术之要、威仪之则、衣服之制、饮食之节的涵养,实现成人教育功效。“大学之事,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大学是在小学存养已熟的根基上,进一步明白规范的伦理道德依据,以“穷究那理”的“成智”为主,教育过程就是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线索的学习,从而达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道德境界,为实现社会理想而行动。这种小学与大学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养成教育过程,虽然缺少科学的工具价值意义,但却被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历史实践验证是具有实效性与合理性的。

朱熹继承了孔子关于“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看法。他认为只要使青少年日常一言一行都能遵循一定的礼仪守则和规范去做,日子久了,自然会形成习惯,长大成人后就能遵守伦理纲常而不违。在朱熹看来,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他认为青少年思想单纯,最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想影响,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因此,在教育上首先要让儿童从小接触、熟悉、践行各种符合伦理的行为规范,在教育的内容上主要为“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在儿童期就要通过学习和训练,让儿童先入为主,这样最后教育的结果就能做到自然而然。朱熹强调婴儿坠地之后,乳母之教尤为重要;长到6岁,要教以数目、方名等浅易知识。8~15岁为小学阶段,“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8]。朱熹主张家长对青少年必须严格管教,绝不能让其养成娇生惯养的坏习气,否则长大成人后顽劣凶狠之性难改。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学的代表人物,他在儿童教育上也非常重视习惯教育的养成。王守仁的儿童教育内容主要是“歌诗”“习礼”和“读书”。他认为,歌诗能把儿童原有那种跳号呼啸的自然活动转移为有节奏的、有韵律的自觉活动。通过歌诗教育,既向儿童传授了文学常识,又陶冶了儿童的性情,培养了儿童健康、正确的情感体验,起到了寓美育、德育于智育之中的教学效果。习礼不仅能使儿童具有威严的仪表,使之养成遵守礼仪的习惯,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而且能使儿童以娴习礼节的动作来活动他们的血脉,坚固他们的筋骨,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实现道德教育与体育的结合。读书能使儿童通过朗读来开发智慧、陶冶情操,实现寓道德教育于智育之中的效果,使儿童在接受知识、增长智力的同时,精神得到陶冶。实际上,在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体系中,顺应自然的养成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在我国古代的经典蒙学教材内容中,都体现了以养成教育为主、养成教育为首的思想。如《弟子规》共有1080个字,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主要说明学童们的生活学习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谨慎,要讲信用;和他人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这些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还有余暇,更应努力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和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提高,这就决定了蒙学教育的重点在于打基础,使儿童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传统蒙学的道德教育基本是一种外在规范的养成教育。由于儿童心智未全,道德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身心各方面还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极易受到外界的熏染。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先入为主,使儿童从小接受纯正的儒家伦理思想,以端蒙养之基,为今后成圣成贤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儿童可塑性强,先入为主易于使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渐至习惯成性。传统蒙学强调从生活细微处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朱熹在《蒙童须知》开篇就讲道:“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只有在小学阶段能够熟悉、习惯洒扫进退的礼节,长大成人后才能明白事理、通达事务

总之,历代教育家的思想告诉我们,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儿童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所在。

(二)养成教育的内容

谈起养成教育,一般认为主要包括学生的起居饮食、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交往习惯等的养成,结合时代特点,可以加强孩子的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www.xing528.com)

(1)心理养成教育。心理养成教育是养成教育首要的、基本的任务与内容。人的学习能力及其他素质的提高,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在智力相当的条件下,成功的概率更受那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心理方面的养成教育就重在此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孩子心理的结构特点,家长应主要从四个方面养成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一要注意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二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动机、意志、情感、信念等;三要鼓励孩子自尊、自重、自爱、自信,培养其自我意识;四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气质和个性品格

(2)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养成教育的中心环节,所有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理念都要通过行为规范习惯的养成这一环节得到落实。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心理养成教育的必然结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训练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基础和前提,养成这方面的良好习惯对孩子学会做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一要用社会的标准来规范孩子,二要用时代的要求来衡量孩子,三要继承并发扬民族和家族的优良传统。

(3)学习能力养成教育。随着社会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的快速变迁,固有记忆知识的心智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在这个时代,终身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已广为大众接受。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养成教育之中必须被重视的主题。是否会学习可以说是素质教育成败的一个观察口,家长应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尤其要注意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能力。

(4)创新精神养成教育。这是心理养成的一个内容,但又不能把它看成简单的心理品质。创新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好习惯,培养敏锐观察的品质、怀疑挑战的精神,这对儿童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素质,是社会和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

(5)审美情趣养成教育。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审美的追求是人的终极性追求,即超越于功名利禄之外的纯精神追求。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是人的最高层面的需要。古希腊就有博雅教育的传统,培养儿童的审美和高尚理智。从现实主义的立场出发,审美情趣的养成也是非常必要的,审美教育对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教师和家长应该通过自己高雅的审美情趣去引领孩子多体会高雅、和谐、美好的美学精神境界。

(三)养成教育的基本要求

(1)严格遵守,一曝十寒式的临时提醒和要求并不足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应在与孩子定下约定之后,监督孩子到达良好行为习惯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心理学上的强化和惩罚的方法,帮助儿童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的行为习惯上不能随意放松,更不能任由孩子的坏习惯肆意发展。由于在有些习惯的养成上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任何训练的过程都有枯燥、单调的一面,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扮演好监督者、提醒者的角色,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训练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巩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习惯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避免情绪化导致的放松或斤斤计较。

(2)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美的东西其本性都是在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前紧后松”“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在习惯培养中都是不可取的。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今天训练、明天放假,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人的行为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的习惯就会出现反复,这就需要将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个长期教育的主题。

(3)掌握苦练与乐练相结合的原则。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但要养成好习惯,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有时候是一个枯燥和痛苦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由于训练过程需要枯燥、单调的重复,因此需要儿童具备一定的毅力。特别是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矫正起来就更加困难。不少教育案例告诉我们,坏的行为习惯养成后,不经过艰难的行为矫正,是很难改正的。虽然如此,我们并不提倡苦行僧式的训练,如果孩子光是苦练,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到厌烦。所以,不妨苦练与乐练相结合,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如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绘画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