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对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这个讨论始于《学术研究》第3期发表的于光远《重视培养人的研究》一文。此次讨论中的主要观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的“生产力说”,一类是教育的“上层建筑说”。持这两类观点的论者均言之有理。但是,这两类观点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从教育的工具论立场上展开论述。这个工具论立场,就是所谓的教育社会本位的功能论。这场讨论对德育价值的探讨有着深刻的影响。
德育社会价值论者的主张纷繁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德育的政治价值对社会非常重要,应该重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一种是德育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作用非常重要,应该重点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发挥德育的经济价值。
(一)德育政治价值论
德育政治价值论是有历史渊源的,坚持德育政治价值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追求稳定社会局面的要求。所以,这种思想一直在德育实践中占据主流地位。
德育政治价值论者的出发点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为政治服务”“道德是意识形态”等观点出发,或直接从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出发,认为巩固一个新的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就需要有成千上万的建设者。[10]德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的保证,是保证我国“四化”前途、关系到我国的命运和未来的首要任务。由此,他们要求德育的内容以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为主[11],“德育目标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2]。有的论者认为,要完成学校德育的任务,实现德育的政治功能,“学校德育要革命化、科学化和实际化”[13]。
第二类强调德育政治价值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在集体与个体之间,只应该强调集体价值,而不应该提倡个体价值。有人认为,“个人自由”“个人价值”“自我设计”“自由竞争”等都是资产阶级奉行的道德信条,是个人主义的表现。“近几年来的种种不正之风,主要是从个人主义这个万恶之源刮起来的。”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要长期与这些资产阶级的道德信条做斗争。[14]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论者发现,由于青少年、儿童的思想状况的变化和个体的特殊性,他们不得不追求思想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化,[15]因此他们开始寻找和研究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努力做到“对症下药”。有人提出,“思想教育讲求科学性就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接触、熟悉、了解教育对象是加强思想教育针对性,把工作做到他们心坎里的前提条件”[16]。在努力对症下药、提高德育效果的过程中,实际上也部分满足了青少年的道德需要,例如青少年处于道德迷茫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合理的指导。
德育政治价值论是“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产物。随着整个社会对政治教育与德育关系的重新认识、社会工作中心的转移、社会关注点的变化,德育政治价值论逐渐式微。(www.xing528.com)
(二)德育经济价值论
德育经济价值论早已有之,对其大规模的讨论出现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生产力标准”“发展商品经济”之后。党的十三大“进一步促使人们对德育经济价值的探讨”[17]。德育经济价值论者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努力使德育产生经济效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部分德育经济价值论者的观点实际上是由德育政治价值论演变而来的。论者们认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18]“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后仍然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就是为了加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包括我们的教育在内的各项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19]。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学生培育成为适应改革开放、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四有’人才。”[20]由此可见,这部分论者提倡德育的经济价值,其最终目的还是实现其政治价值。
部分论者从道德与生产力的关系来认识德育的经济价值。如鲁洁、班华指出:“生产力标准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从对社会发展关系上说,德育的价值也应当有一个客观的、物质的标准,即生产力标准。这不是说德育可以直接作用于生产,而是说德育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主体因素——人而起作用。人是生产力中重要因素,德育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激发人对生产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德育的经济价值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为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德育对商品经济起着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破除‘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固有属性’的观念,破除苏联模式‘产品经济’超越历史发展的‘左’的观念,认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生产社会化、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二是教育学生区别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确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新思想、新观念。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的效益观;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的利益观;符合国家法纪和职业道德的竞争精神;适应竞争需要的进取思想、开拓精神,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诚实劳动、艰苦创业精神,为发展商品经济作贡献等。”[21]鲁洁还进一步探讨了“德育在经济生活领域中所能发挥的多方面作用”。[22]
实际上,以德育经济价值论为指导而开展的德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偏离。于是,有论者提出,“生产力标准是德育的根本标准,但不能取代德育的具体标准……生产力标准与学校德育的相互作用主要是以间接形式表现的”,但是,要“注意和防止把生产力标准简单化绝对化”,不能认为“生产力标准就是学做买卖会赚钱”,或者“只要生产力发展了,就可以置社会效益而不顾”,同时,“德育的生产力标准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是统一的”。[23]
(三)德育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重论
在德育社会价值论者中,有的学者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社会的以及哲学方法论上的原因,我们过分强调了德育的政治性功能,忽视了他的生产功能,然而后者却是客观存在的。在当前,树立德育的经济效益新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4]。所以,坚持德育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不能有所偏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