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概述 -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成果展现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概述 -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成果展现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品德教学是小学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群体化思想品德教育是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出现为契机的,这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使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对学生品德发展和社会控制发挥了积极作用。思想品德教育之所以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原因有三。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概述 -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成果展现

学习目标

1.掌握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含义。

2.认识思想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重点难点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含义。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小学德育”这两个概念经常出现在小学教师的工作中,但是,有些教师却无法准确说出它们的含义是什么,它们有何意义。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含义

(一)何谓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阶段,除了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学之外,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者不可或缺的主要任务之一。

思想品德教育与“德育”同义,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的过程,也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帮助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理想结果是个体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法律认识和政治品质,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表现出亲社会倾向或非反社会倾向。

思想品德教育涵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政治教育。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直接相关的。孔子在教育中强调“仁”“礼”。那么,什么是“仁”?什么是“礼”?政治化的道德就是“仁”,道德化的政治就是“礼”。古代“道德”中的“道”即有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思想和学说等意义;“德”是指内心的情感信念和内心的道德境界。[1]法律作为政治意志的体现,将之纳入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必然的事情。

思想品德教学是小学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当前我国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依托“品德与生活”(1~2年级)和“品德与社会”(3~6年级)两门课程教学进行,这两门课的课时占小学教学总课时的10.4%。就《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这两门课的定位而言,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形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些伦理知识或伦理知识体系,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分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就外延而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阶段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政治教育四个方面教育活动的总称。这一定义问题为大多数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认同。但是,广义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这么一种问题:教育者随意扩充其外延,有的研究者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都纳入其中,使其变成了一个“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头装”的“筐”。[2]这引起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观念上的许多困惑,也造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建设的种种障碍[3]狭义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专指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这一概念为研究者提供了适当的研究范围,便于进行理论研究,所以它主要为教育研究者所接受。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就组织形式而言,有群体化思想品德教育与个别化思想品德教育之分。群体化思想品德教育指教育者以小学生群体为教育对象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包括独立的品德课程教学、渗透到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等。群体化思想品德教育是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出现为契机的,这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使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对学生品德发展和社会控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群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而强调共性,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而强调道德理性,忽视因材施教而强调集体教育。个别化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个别学生为教育对象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在个别化思想品德教育中,教育者能很好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是其效率却无法与群体化思想品德教育相比。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就存在与发挥作用的方式而言,有显性思想品德教育和隐性思想品德教育之分。显性思想品德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有意识的、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品德教育过程,它具有目标明确性、过程直接性和计划性、效果明显性等特点。相反,隐性思想品德教育则是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过程,其目标具有模糊性和生成性,过程具有不可控制性,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二、思想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理论上而言,是一个中性概念。但是,在我国现实的教育中,它是一个有特定含义和价值的概念。

应试教育中,“考试和应试几乎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一切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考试和应试成了教育活动和人的发展的异己力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了考试和应试的奴隶”[4]。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包括道德发展,在应试教育中容易被忽略,学生的人格在教育中得不到健全的发展。这不仅扭曲了教育本身,还对个体正常的身心发展造成人为的障碍,给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种种困扰。可以说,应试教育完全违背了我国教育方针中“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造成的种种弊端提出来的。它并不是抽象地要求教育发展学生的素质,而是要求教育贯彻教育方针中“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除了应试素质之外的更多方面的素质,突破“应试素质”作为唯一教育目的的局面;采取更加符合人性的教育方式方法,以人为教育目的,打破培养“应试奴隶”的、非人性的教育状况,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

“全面发展”意指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并称“五育”。德育既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又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保障。

德,就是思想品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思想品德教育之所以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原因有三。

第一,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价值正向性的要求和体现。从汉字“教”与“育”的词源上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段玉裁注:“育不从子,而从倒子者,正谓不善者可使作善也。”[5]

【学习资料0-1】

罗延光在其《教育科学纲要》一书中开篇就指出教育的价值性质:“教重使人为善,使不善者化为善也。育……盖皆指孕育滋长而言。……古之所谓教育,着眼在‘涵养道德,发育身体,而尤重于人格的感化,不死守机械的规则’。有教而无育,或有育而无教,都不能称为完善的教育。”(罗延光.教育科学纲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

所以,“使人作善”就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不使作善”或者“使作恶”的活动则不能称为“教育”。因此,有教育家指出:“教育之事,不尽以正义博爱为帜,益彰明矣。斯诚人生之大忧,而教育思想之难题。然而教育主乎真善美圣,所教必善,不善必不教之。如有恶性教育,吾人不以教育视之矣。教育之特质为向上,为日即于真善美圣之境。”[6]

第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的表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相对其他生物而言的。人与其他生物相比较,有多方面的质的区别。思想品德正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会说某个人是“禽兽”或者“不是人”,意思是指这个人品德差、缺德(缺少德性或道德修养)。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实现培养人的目标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方法。抛却了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就偏离了“培养人”的质的规定性。不能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活动不能被称为教育,因为这种活动不是培养人的活动。

第三,思想品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向的保障。品德具有调节个体行为的功能。这种调节的范围涉及个体对社会、他人及自身的一切行为,而且调节往往带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如果个体具有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那么个体将会在这种思想品德的指引下,把所有的知识和技能用于支持和促进社会的发展。相反,如果个体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要求是相悖的,那么个体将可能运用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破坏和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引导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正确方向,有力保证了个体其他方面发展的正确方向。

可见,德的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之一。德性的发展是“使人成为人”的关键,个体的德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前提,个体德性的发展是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向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德性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三、本书的结构(www.xing528.com)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共两章,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史。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大家了解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对历史的学习中,了解当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的历史渊源,了解前人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领域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为我们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思想的养料。

第二部分共四章,介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两方面论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同时,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学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第三部分共四章,介绍了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实效性问题、原则问题、途径问题、手段问题、方法问题、模式问题、评价与管理问题。这些都是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第四部分共三章,介绍了新课程改革中小学综合性品德课程实践的相关问题。在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是最重要的指导性材料,因此,我们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教材是重要的载体,因此,我们对相对通用的人教版和教科版教材进行了比较;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习题与测试】

一、名词解释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二、实践与设计

采访调查小学教师关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观念。

【扩展阅读书目

1.胡守棻.德育原理(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5.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习题与测试”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与“德育”同义,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的过程,也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帮助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理想结果是个体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法律认识和政治品质,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表现出亲社会倾向或非反社会倾向。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造成的种种弊端提出来的。它并不是抽象地要求教育发展学生的素质,而是要求教育指向教育方针中“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除了应试素质之外的更多方面的素质,突破“应试素质”作为唯一教育目的的局面;采取更加符合人性的教育方式方法,以人为教育目的,打破培养“应试奴隶”的、非人性的教育状况,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

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意指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并称“五育”。德育既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又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保障。

二、实践与设计

(略)

【注释】

[1]高谦民.中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2.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

[3]陈桂生.“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吗[J].中国教育学刊,1991(6).

[4]扈中平.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8.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27,744.

[6]余家菊.教育哲学论稿[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