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教师必读:语言文字应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必读:语言文字应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中,“语言文字应用”是一全新的选修系列。开设语言文字应用课程,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应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各项语文技能的形成有赖于实践,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贵在实践。从个体来说,必须具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否则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两个方面。学生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各科学习沟通起来,既增长见识,又提高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在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中,“语言文字应用”是一全新的选修系列。我们首先必须理解开设这一系列选修课程的意图,认识其性质,确立其理念。

第一,应用意识。就是突出语言文字应用的观点。语文课程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是工具,工具拿在手里就要不断地运用,不用就失掉了意义,要在多种应用的环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平时积累了许多语言材料,背诵古典诗词,记忆名言警句,学习语法修辞等等,都需要注重“应用”,不用不就成了“书呆子”、“两脚书橱”吗?开设语言文字应用课程,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应用”。所以本系列选修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形式的选择,都从“应用”出发,又通过一定的过程落实在“应用”上。

第二,整合意识。这一理念是指对过去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习语文课有10多年的历史,仅课堂教学阅读课文就有500篇左右,自己作文有150多篇,口语交际也经过了长时间的学习,应该说积累了不少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知识和体验,到高中理所当然应该进行归纳总结,“温故而知新”,在整合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一来对过去的知识进行归档贮存,清理要点,使其成为自己的财富;二来为形成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奠定基础,为日后的继续深造或者走向社会作好必要的知识储备。“整合”不是“炒冷饭”,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要钩玄,去粗取精,由博反约,使学习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提高。

第三,实践意识。这一理念强调学习语文必须注重实践。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各项语文技能的形成有赖于实践,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贵在实践。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效率不高,虽然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效的实践还不够。过去的语文课程、教材内容及教学活动很少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现在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增长才干。

以上应用意识、整合意识和实践意识就是我们开设这个系列课程的基本理念,“应用”是第一位的,“整合”是应用的加深和巩固,反过来指导应用,“实践”是为了达到应用的目的,三位一体,落实本系列课程的基本任务,实现本系列课程的目标。

(一)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本系列第1条目标要求:“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突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意在强调“学语文,用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学”与“用”必须统一起来。这一点既是继承了语文教学的传统,又在当今时代需要的前提下赋予了新意。我国的语文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立设科前虽然它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混合在一起进行的,但在先民的意念中读书就是为了应用,而“知书达理,耕读传家”便是最好的例证。语文独立设科是在1903年(即光绪二十九年),当时由清朝张之洞、张百熙和荣庆三位封疆大吏提出《奏定学堂章程》,始设“中国文学”一科,这就是语文课程的前身。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即士、农、工、商四种人,指普通老百姓)常用之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并使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民志因之团结。”“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实用”。换言之,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是为了求学、谋生、做官之用。后来语文课程定名为“国文”“国语”,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语文”。这语文的含义,据叶圣陶先生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文课就是学习祖国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这就是语文课的宗旨。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应用,不然就失掉了语文课的价值。

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谁也离不开语言文字应用,既要口语交际,也要书面语交际。从个体来说,必须具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否则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人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能够严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说明事物,有条理地叙述、描写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现象和种种复杂的关系,灵活地驾驭庞杂的材料并把它提纯、归纳、结构成篇,这是他良好素养的表现。所以,开设语言文字应用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仅“适应时代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之必须。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两个方面。口语交际指倾听和说话能力,书面语交际主要指阅读和写作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要“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密切,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语文的变化反映了生活的变化。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科技生活,自然景物,四时变化,世间百态,人情冷暖,草木鸟兽虫鱼等等,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语文学习的机会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学习中,要注意体验和感悟。同时,还要注意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如学习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有意识地学习这些课程内容的语言表述,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语言严密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语言的简明、准确,学会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确性和速度。在跨学科的学习中,自觉地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时时处处想到“学语文、用语文”。

(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方法

本系列第2条目标提出:“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这一条是前面“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深入和具体化,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去拓展学习,给学生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比如,在语文课中学习《人类的出现》,学生学习到了生物学的知识,认识了人类的进化发展,了解到史前期的人类社会等等,同时又学习了语言的表达。学生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各科学习沟通起来,既增长见识,又提高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语言文字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过去的语文学习实践却很少:学生缺乏参与言语实践的机会,缺乏承担有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缺乏展露自己的言语环境,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得到发展和提高。现在的语言文字应用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言语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承担有意义的言语交际的任务,创造了多种言语环境让学生表现自己,这就让学生在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从口头、笔头,多方面、多途径进行表达训练,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根据不同需要,结合本系列课程的特点,可开设一些专题课。例如,语言文字应用与生活,跨学科的语文学习,应用文的阅读与写作,应用文的语言特点,演讲与辩论,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汉字专题,语法专题,修辞专题,逻辑专题,汉语规范化专题,普通话与方言,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计算机语言等等。可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因地制宜,但也不能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要注意开发潜在的资源,可适当聘请校外行家讲课。

(三)阅读和写作应用文的具体要求

本系列第3条目标要求:“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这一条要求显豁突出,把应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提到重要的位置上。这主要是社会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沟通需要应用文,以“诚信”为纽带、以法律为依据的社会活动需要应用文。这样大量的应用文,如条据、契约、合同、聘书、保证书、协议书、调查报告、会议记录等便应时而生。作为一个高中生来说,理应具备应用文的基本常识和写作应用文的能力。

初中语文课程应用文编有:通知、启事、汇款、广告、声明、更正、书信、倡议书、申请书、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贺词、会议记录、合同、诉状、计划、公约、海报、黑板报、实验报告、科技报告、调查报告、总结、产品说明书、唁电等多种。高中语文课程可在此基础上增编调查报告、总结报告、请示报告、计划、简报、合同等多种。

应用文除了要有明确的应用性,格式的稳定性外,其语言也应有明显的特点。在阅读中要体味应用文语言的准确、简明、得体。准确:一是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文字与事实相符,钉是钉,铆是铆。二是应用文使用的目的明确,一事一文,一文一事。三是语言确切,措辞得当。人们说,“一字入公文,九牛拉不出。”用字必须确定无疑,不允许出现模棱两可语意含混的现象。有人说,应用文字一定要慎重,“笔下有财产万千,文中有人命关天;字字有是非曲直,句句有毁誉忠奸”,应用语言文字的准确十分重要。四是应用文少用甚至不用夸张、双关、比喻、借代、反复等修辞手法,以免产生歧义。简明:用语经济,言简意明,讲究实效,在不影响表意的情况下,用最少的语言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得体:语言符合应用语境的需要,不仅符合应用文各种“体例”“格式”的要求,写契约就是契约,写合同就是合同,不变式,不走样,而且符合应用文语言的规定性。应用文中经常使用的一些习惯用语,都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令和不同目的认真选用,否则就会闹出笑话。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www.xing528.com)

(四)口头应用能力的要求

本系列第4条目标指出:“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这一条明确提出对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的要求,对口语应用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口头应用能力比笔头应用能力在生活中使用得更多、更普遍,无论是传递信息、学习经验、交流感情,还是从事社交活动都离不开它。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口语作为交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起到了推进文明的作用。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辩士说客蜂起,策人谋略纵横捭阖,开创了一代“口若悬河”、“汪洋恣肆”的论辩雄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以“述而不作”自勖,创造了培育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教育奇迹。我国古代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晏子使楚能言善辩,逻辑严密不容置喙,捍卫了齐国的尊严。还有毛遂自荐,救赵于危;墨翟陈词,止楚攻宋;唐雎不辱使命等等,这些无不说明口语交际对推进历史的作用。

当今社会,口语交际日益频繁。国际争端,外交谈判,说话可以平息祸端;商业贸易,市场经济,说话可以打通关节渠道;学术研讨,阐精释义,思想碰撞带来创新和繁荣;至于日常生活中宣传鼓动,说服教育,交心谈心,哪里都少不了口语交际。特别是现代通讯、传声技术的发展,表现出现代社会高社交化、高效率化和高信息化的特征,其中“人机对话”要求说话者有高素质的水平,言语修养必须简明、准确、规范,否则机器就听不懂。因此,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时代的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口头应用能力的训练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过去由于缺乏口语训练,不少学生口齿木讷,“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现在必须重视口语训练,培养学生能言善辩,善于言语交际。

在口头应用能力的培养中,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独白式的口语训练,即由学生个体讲给众多的人听,其形式主要有演讲、辩论,主持集会、演出等。

(五)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本系列第5条目标要求:“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这一条主要是强调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意识。语言规范的标准是什么?罗常培、吕叔湘在《现代汉语规范问题》中指出:“语言的‘规范’指的是某一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汉语的规范化,就其含义说是一个标准、两个方面、三大要素[1]。一个标准,是指汉语规范化的标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这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唯一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两个方面,是指书面语和口头语,包括记录书面语的符号系统——文字。这两个方面是汉语规范化的对象。三大要素,是指语音、词汇、语法,即是说要在这三大要素上,综合口头语和书面语这两个方面,规范到一个标准——汉语规范化的标准上来。因此,对学生口语训练规范化的要求是:语音规范化,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词汇规范化,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语法规范化,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正确的标准就是规范化,只有做到了规范化,语言文字应用才是有效的。

(六)语言文字的探究与应用创新

本系列第6条目标指出:“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观察新现象、思考新问题,二是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

观察新现象,思考新问题。在语言文字的应用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新现象,包括出现一些新的词语,形成一些新的用法,如“克隆”、“磁浮(列车)”、“非典”、“的哥”、“网虫”、“作秀”,“酷毙了”、“帅呆了”,“很淑女”、“很农村”,等等;也不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繁体字的乱用,错别字的泛滥,广告语中的成语翻造,汉字中夹用“字母词”,令人惊叹的“网络语言”,等等。

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和问题?这里面既有语言正常发展的一面,又有对汉语言文字应用造成负面影响的一面。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探究,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又可以在讨论中使自己认识事物的观念、态度和方法有所发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要“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使他们经过长期的锻炼,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应用现象的观察、识别能力,养成探究习惯,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在社会的发展中,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要表达这些新的东西,需要有新概念、新词语;另一方面,运用新的词语和新的表达方式,也是人们求新求异的审美需要,语言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丰富、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几十年一贯地老捧着一本词典,规定别人:这个词可以说,那个词不能说。社会的发展要求语言的发展,而在文学创作中更是需要我们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去寻求“表达的创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么说,某种语言文字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反映了相应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活跃程度和发展水平。所以,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一方面强调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另一方面也鼓励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

时代在发展,语言文字的应用也是从不断的创新到不断规范,至更高级的创新。面对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对高中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了解分析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不仅可以克服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僵化、刻板,还有利于思维方式的更新,有利于新的语言系统的重构。这是语文教学面向未来的应有之义。

(七)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

本系列第7条目标要求:“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这一点要求学生能充分关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交流,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现代化程度。

计算机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逐步遍及世界,如今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的浪潮。计算机带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图、文、音、视、动、色多种信息的综合刺激,也正享受着多媒体带来知识宝库的便利,科学和艺术的大观,甚至游戏活动的愉悦。计算机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版面设计,编辑文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