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语文教育转型的背景和特点

20世纪语文教育转型的背景和特点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努力,终于冲破了旧式语文教育的框架,艰难地实现一次重大的转型。20世纪初期的语文教育,处在一个新的探索期。20世纪50年代的一段时期,全面学习前苏联,教育上也照搬前苏联模式,语文教育也跟上前苏联分成语言、文学两个学科的教学体系。这一模式强调学科本位、知识序列,未能充分考虑按学生的经验和认知规律组建教学序列。“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语文学科。

20世纪语文教育转型的背景和特点

20世纪以前我国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经典范例—诵习”,采用经过千百年筛选出来的经典范例作为教材,学习内容包括精心编选的启蒙教材和经史典籍,诵读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辅之以音韵、文字、训诂的研习。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重视积累和体悟,学习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通过大量诵读经典作品,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缺点是,许多学习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也不能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口语和书面语严重分化的情况下,坚持文言文的教学,所学的书面语和生活中的语言脱节,学习难度大,致使语文教育不能普及;重书面语,轻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多读多背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学生的时间过多地耗费在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的背诵记忆上。

19世纪的中国国运衰败,众多志士仁人努力寻找强国富民之路,揭示了传统教育的弊病;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废科举、兴学堂”;西学东渐,带来了新思想、新学术,对旧式经史文教学产生了冲击;新文化运动传播新观念,提倡白话文和平民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努力,终于冲破了旧式语文教育的框架,艰难地实现一次重大的转型。转型后的语文教育,与平民之间拉近了距离,大大增强了实用性;吸收国外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设计课程;语文课程中引进有关语法、修辞、文学、文章等方面的理论;教材和教学方法多样化,语文教育从具有千百年经验积累的文言文教学中蜕变出来,尚未形成成熟的课程实施方法,有较多的自由探索空间。20世纪初期的语文教育,处在一个新的探索期。

语文教育界痛感语文学科不成科学体系的缺憾: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文,缺乏本学科独立的知识、方法体系,缺乏科学的逻辑结构。于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初步建设起语文学科的知识系统。20世纪50年代的一段时期,全面学习前苏联,教育上也照搬前苏联模式,语文教育也跟上前苏联分成语言、文学两个学科的教学体系。至此,一个“知识—传授”型的教学系统,轮廓大体可见,其基本特点是:根据语言、文学两个学科的内在联系,建立比较严谨的知识体系,按照知识的线索组织教学序列。这一模式强调学科本位、知识序列,未能充分考虑按学生的经验和认知规律组建教学序列。但分科试验的文学教材选文精美,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一经验值得注意。(www.xing528.com)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语文学科。语文教育界深刻反思屡遭政治运动、极左思潮干扰和破坏的语文教育历程,越发坚定了守卫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信念;经过多年的封闭之后,人们急切地了解、吸收国外科学、教育的新理念,引进新举措;统一考试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推动语文考试、语文教育“科学化”的改革。语文教育形成了新的模式——“能力—训练”型教学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在过去研究语言、文学等方面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移植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构建一个内容全面、具有明晰逻辑结构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并将这个系统分解、细化为“知识点”、“能力点”,然后设计成一个步步为营、逐“点”训练的线性教学序列。教学内容经过精心的分解,显得颇为明细,语言训练的功能突出,技术操作的步骤明确。当这个教学系统和考试模式融为一体,并且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越来越强化、细化和偏重技术性操作,在有的地方被推向极至,一味追求显性、刚性、近期的目标,语文教育变得越来越刻板、繁琐,本学科应该具有的人文教育功能渐渐流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