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师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师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语文评价的新理念。应充分考虑语文课程的特点,不应机械照搬一般评价方法或其他课程的评价方法。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语文评价的新理念。

提倡积极的评价,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个学生的自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鼓励成功。可以设计出不同项目、不同程度的达到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亮点。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考虑学生不同的起点,注意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防止公布分数、排名次等方法的负效应,不能为了刺激学生的进步而刺伤学生的自尊。

既重视形成性评价也重视终结性评价,但更重视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校正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而不能只是看结果,更不能以最后一张试卷来评判学生学习的情况。

不应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甚至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处,相互尊重理解、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

应充分考虑语文课程的特点,不应机械照搬一般评价方法或其他课程的评价方法。充分考虑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建立起新的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和制度,不能用老办法来评价新课程。

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语文评价的对策。

1.新的语文课程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求评价注意整体性。

语文素养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而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那种只重视语文知识的单项评价方法已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评价要适应语文课程从重视语文知识到重视语文能力、再到重视语文素养的发展,注意从多方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情况、语文学习的能力、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都应该进入语文评价的视野。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情况,如课外阅读的量、阅读的品位、审美的趣味等等,都可以列为评价的范围。因此,语文评价应该关注的各个方面,绝不是一张书面试卷可以评价的。

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些方面的进步,并不能立竿见影,因此还应关注学生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时间的角度都应考虑评价的整体性。

因此,应提倡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注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最能反映学习进步的成果、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家长的反应等等。

2.新的语文课程强调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要求学生能逐步做到独立阅读和写作,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语文评价应更多地突出开放性,能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思路思考,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有独到的思路和见解,而不是用唯一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路。(www.xing528.com)

3.新的语文课程强调了语文的特点,突出了语文学习中感性的作用,重视语文积累,重视培养语感,重视学生学习中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因此,量化和客观评价不能成为语文评价的主要手段,要重视运用定性评价的方法。不应该只是用量化方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应该更注意运用描述性的方法,运用激励性的评语,来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特别是在那些不宜量化的地方,不应该机械地用分数来表示学生学习语文的成绩。

4.语文素养诸多的目标要求,新语文课程中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目标,要求语文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开展语文活动、竞赛、笔试、口试、开卷、闭卷、完成项目和实际任务等等,都可以结合进行。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结构,有利于高中语文课程与义务教育的衔接,有助于对基础教育改革规划的整体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注释】

[1]李燕.对话:教育交往的合理阐释.济宁师专学报,1998,12

[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0

[3]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铃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21

[4]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56

[5]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主编《解读中国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