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期内我国没有建立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各级各类学校历来执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学校资金来源渠道的不断扩大,各种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特别是预算外资金的长足发展,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在客观上已不能满足这种繁杂经济关系的核算和财务管理要求。
20世纪80年代,随着高校内部改革和社会服务的开展,经营性活动日益增多,在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对外投资、内部“信贷”、资金增值、收益分配等前所未有的经济业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会计报表指标体系及会计核算程序等均难以适应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教委于1988年制定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1989年开始在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及部分地方院校中试行。这个制度体现了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精神,通过试行,维护了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提高了学校的会计信息质量。为了配合这项制度的贯彻执行,国家教委于1990年组织编写出版了《高等学校会计》一书,作为高等院校财会人员学习、培训的教材,在全国发行。
为规范学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1997年,财政部、国家教委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国家有关法规,结合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特点,制定了《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上述财务制度对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财务收支、资产负债、专业基金的管理和建立新的财务报告体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规范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会计核算行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1998年,财政部、教育部根据财政部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同时结合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特点,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中小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从1998年1月1日起试行。上述会计制度对确立学校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全面真实反映学校收支全貌,确认会计要素,确定新的会计平衡式,改革核算基础,改变记账办法,简化和统一会计报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配合这几项制度的执行,教育部和中国教育会计学会组织编写出版了系列培训教材和《学校财务会计手册》,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财会人员培训工作。(www.xing528.com)
2009年,财政部以财会便〔2009〕62号文件《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通知》指出,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自1998年1月1日施行以来,对规范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服务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经费来源、后勤社会化、校办产业管理等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已经滞后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行为,促进高校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财政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了全面修订,拟定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的基本理念是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同时兼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
建立和完善学校财务和会计制度体系是我国教育财会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它标志着我国教育行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法规体系日趋完善,这对于规范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的财务和会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