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背景
1357年,昭法昂王统一老挝,自此老挝成为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尽管老挝沦为缅甸的殖民国长达24年之久,但是老挝仍然是一个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国家,遗憾的是在1695年昭苏里亚旺萨王逝世后,老挝澜沧王国内部就产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这种斗争和矛盾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尖锐,最后国土辽阔,国势强盛的拥有450年历史的澜沧王国先后于1707年和1713年被分裂为三个王国,即:澜沧万象、澜沧琅勃拉邦和占巴塞。
澜沧万象国当时的国王是昭苏里亚旺萨王的侄子昭塞耶翁伟,是老挝万象最强硬的国王,人民就给他美名为“帕昭赛耶赛塔提腊王”。
琅勃拉邦当时的国王是昭苏里亚旺萨王的侄子昭金吉萨拉,他的母亲是西双版纳血统。
占巴塞当时的国王也是昭苏里亚旺萨王的侄子,叫昭索西萨姆,后来有位叫颇恩萨么哥的大师给予他支持。
澜沧王国被分裂为三个国家以后,相互间也会有纷争和矛盾,有时候也会相互残杀,有时候相安无事的各自发展各自的国家。
1778年,暹罗入侵老挝,次年老挝三个王国沦为暹罗的殖民国。到了1828—1829年,万象的首领昭阿奴冯意图统一澜沧王国,摆脱暹罗的殖民统治,于是遣使带上各种贡品去进献给琅勃拉邦的君王昭幔塔督腊王,请求他与万象团结一致,让老挝重拾当年澜沧王国的辉煌。一开始,昭幔塔督腊王装作与万象合作,但是他受制于暹罗政府,于是举兵南下帮助暹罗包围封锁万象。至于占巴塞,找阿奴冯王借昭赛耶古曼逝世之机,请求暹罗君主委任昭腊萨布育王统治占巴塞,为后来同意澜沧王国做了准备。
最后昭阿奴冯王统一澜沧王国的计划没有实现,万象被暹罗洗劫一空,三个王国直接沦为了暹罗的殖民地。暹罗清除老挝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迫人们学习暹罗的语言、穿着、饮食、文学、艺术等,如果谁不会或谁学得不好,就会受到泰国泰国东北部人的侮辱。
2.艺术分类
这一时期的艺术可以按照历史时期的不同划分为两类即三国分裂时期的艺术和暹罗殖民统治时期的艺术。在这两个时期里,又可以把艺术类别划分为三类即万象艺术、琅勃拉邦艺术、占巴塞艺术和暹罗殖民统治后遗留下的艺术。
(1)万象艺术
万象在昭塞耶翁伟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些发展,尤其是文化艺术方面。绘画、雕刻、冶炼技术在昭苏里亚旺萨王派艺术的基础上,工匠们的技艺更加精湛。万象派艺术主要在万象、川矿省发展,但是这个艺术派别的佛像雕塑大多呈现大鼻子或者是印度鼻子的特点。
这个艺术派别是在昭赛耶赛塔提腊王派艺术的基础上发展了僧伽梨和大衣,但没有延续昭苏里亚旺萨王派艺术的露两边肩膀的大衣的特点。
(2)琅勃拉邦艺术
从1707年昭金吉萨拉王到1778年昭苏里亚古曼统治琅勃拉邦的这期间,我们发现的大部分琅勃拉邦艺术相比较万象和澜沧王国时期琅勃拉邦辉煌灿烂的艺术,技艺显得并不是那么精湛,艺术作品显得并不是那么精美。但是,仔细观察的话可以发现是老挝人自己的真真实实的手艺。笔者认为,这一时期老挝优秀的艺术都集中反映在万象了,才导致了同一时期万象和琅勃拉邦的艺人技艺相差甚远。
(3)占巴塞艺术
从1714年昭索西萨姆到1778年昭塞耶古曼统治老挝的这期间,占巴塞的艺术主要在孔恩岛、赛岛、登岛、占巴塞省占巴塞县和泰国东北部等地区传播和发展。
现在体现这一期间这一区域的艺术遗迹还有:铜质的大钟、舍利塔、铜质的佛像等。至于雕刻和装饰艺术,则混合了昭苏里亚旺萨王时期艺术和此前就存在的高棉艺术。
(4)暹罗艺术在老挝的遗留
这类艺术是在老挝澜沧王国三个王国成为暹罗殖民地的期间,即1778—1893年。它最初从19世纪开始在老挝这片土地上发挥作用,特别是在琅勃拉邦、万象和占巴塞,至今还有不少遗迹,如:琅勃拉邦森林里的古寺、多摩寺、阿哈姆寺等;万象的瓦细刹吉寺;占巴塞省占巴塞县孔恩岛、赛岛、登岛上的一些寺等。上述这些寺院,都有着暹罗艺术和高棉艺术的混合的影子,是暹罗艺术对高棉艺术的进一步运用,尤其是泰国的音乐,它就是起源于高棉音乐。
这一时期的暹罗艺术也仅只是在湄公河两岸的大城市有所发展,相反的老挝澜沧艺术却在暹罗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日益壮大。
3.代表建筑
(1)万象瓦细刹吉寺(www.xing528.com)
提起瓦细刹吉寺,首都万象市民乃至老挝全国人民,甚至外国游客友人都耳熟能详。它在万象众多历史悠久、地位重要的寺庙中占据一席,自古以来就为老挝佛教徒所尊崇。
瓦细刹吉寺的历史颇具教育和研究价值。许多外国游客不惜钱财到此只为得以亲眼鉴赏,并被它的宏伟深深吸引。瓦细刹吉寺的精致华美的雕刻图案、古人卓越精湛的雕塑艺术历经千年风雨毫不失色,由此成为老挝人民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保护和传承下去。
根据石碑上的典故,瓦细刹吉寺建于1818年澜沧王朝最后一位国王阿努王统治时期。根据寺庙的历史记载,该寺于1829年澜沧王朝被罪恶的外国封建势力掠夺并烧毁时曾荒弃。瓦细刹吉寺四面有回廊,回廊的柱子、檩条、横梁上都装饰有许多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涂以铅丹和金箔,体现老挝古代艺术的特色。沿着回廊有小佛像6 840尊,佛殿里有2 052尊,加起来一共有10 000多尊,这些佛像大多数造于19世纪。特别一提的是在寺庙的一侧有藏经阁,或称为宗教图书馆,是收藏佛经及贝叶经的地方,全名叫做“三藏经阁”,与瓦细刹吉寺于同一时期建成。
如今,瓦细刹吉寺已成为一座收藏国家珍贵古代文物的博物馆,吸引大批外国游客,每天客流络绎不绝。它不仅为国家带来创收,还为国家带来了好名声。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创造了许多形式各异、美观现代且技术先进的物品。尽管如此,那些像瓦细刹吉寺一样,由一代又一代老挝人民的汗水建成、以血泪保护、代表着老挝人民虔诚心意和骄傲心情的物质存在,我们无法估计它们的价值。如若我们能共同真心诚挚地对这些文物古迹加以保护,尊崇这些文物难以再觅得的内在价值,它们将永远是我们的瑰宝。
(2)琅勃拉邦瓦盛苏卡拉姆寺
瓦盛苏卡拉姆寺,又称“瓦盛寺”,始建于1718年昭金吉萨拉在位期间,是琅勃拉邦的古寺之一。
这个寺在1932年进行了第一次修复,并在1957年进行了第二次维修。这个寺院的结构是18世纪艺术的反映(澜沧琅勃拉邦艺术),至于装饰艺术则是20世纪恢复老挝文化艺术时,琅勃拉邦手工艺人手艺的具体体现。
【注释】
[1]蔡文樸:《老挝风情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2]蔡文樸:《老挝风情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3]郝勇、黄勇、谭海伦:《老挝概况》,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46页。
[4]郝勇、黄勇、谭海伦:《老挝概况》,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5]李达:《老挝的舞蹈艺术》,载《东南亚研究》。
[6]李达:《老挝的舞蹈艺术》,载《东南亚研究》。
[7]张玉安:《罗摩戏剧与东南亚民族表演艺术》,载《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5期。
[8]李达:《老挝的舞蹈艺术》,载《东南亚研究》。
[9]张良民:《老挝戏剧简介》,载《印度支那》,1988年第2期。
[10]张良民:《老挝戏剧简介》,载《印度支那》,1988年第2期。
[11]贝波再:《老挝的建筑文化》。
[12]蔡文樸:《老挝风情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13]蔡文樸:《老挝风情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