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在澜沧王国建立之后,世代君王对老挝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并取得了以下成就:
政治方面,与高棉、阿瑜陀耶王朝、兰纳政权有来往。在缅甸进攻老挝时,阿瑜陀耶王朝和兰纳政权还一度联合老挝抵御缅甸的入侵。当时的澜沧王朝也受到了周边国家和政权的尊重。
经济方面,给予百姓更多耕田种地,种桑养蚕等种植和养殖的自由,让百姓在一定的村规戒律下建设自己的家园,生活富足,有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来修建寺院佛塔等,这一切都成为了老挝历史的见证者。
国防军事方面,兵力达到了500 000人次,分为5个主要的部队。从三森泰执政一直到赛耶伽噶帕、婆提撒、赛耶赛塔提腊执政时,澜沧王国的部队是最强大的。澜沧王国不仅拥有强大的军事部队,它还有能力维护政权的独立和民族的团结。
文化艺术方面,这是最突出的一个方面。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文化艺术表现为从一开始,佛教的思想就在人们心里起了作用,与此同时人们之前的道德观念也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寺庙变成了为社会培养人才和进行艺术创作的地方。这个时期的老挝人民在传承发扬自己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同时也吸收和借鉴着外来优秀的文化和艺术,这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印度的艺术,当印度的工匠们将技术传给老挝当地的工匠后,老挝当地的工匠又将其与自己文化艺术相结合,最终演变为具有印度特色的老挝传统艺术。
这一节标题之所以称之为澜沧王国时期琅勃拉邦辉煌灿烂的传统艺术,是因为这一节主要记录的是从1357年昭法昂王当政到1560年昭赛耶赛塔提腊王统治老挝琅勃拉邦这一地区的传统艺术。
2.艺术派系
依据这一阶段的历史,和当时老挝琅勃拉邦的艺术特点,大致可以把艺术作以下区分:清盛(现泰国清莱府下属市镇名)派系、金城派系、马诺罗寺派系、维逊寺派系、香通寺派系。那么我们就来一一了解澜沧王国的艺术派系。
(1)清盛派系
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考古学家发现的很多艺术品都和清盛县出土的文物有着及其相似的特点,于是考古学家把这一类艺术统称为清盛派系。清盛县位于泰国北部,曾经是兰纳王朝的都城,昭法昂王在位时期与澜沧王国有着友好往来。清盛派的艺术大部分表现为佛教艺术,我们至今仍然可以看到比如名胜古迹、佛寺佛堂,然而它们大部分都得到了修缮。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佛像的铸造,大部分都用青铜、黄铜、合金、银、金来铸造,样式多种多样,在琅勃拉邦也很常见。
在老挝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清盛派艺术的影子,尤其是用铜、合金和金铸造的佛像更是各式各样,有穿着短的、长的、中等长度的高胜衣(比丘平时所穿衣服之一)的佛像或呈站立或行走姿态状。
众所周知的清盛派艺术尤其是铸造佛像的清盛派艺术都有着印度艺术的影子。在印度历史上,纳兰塔文化一度达到了当时印度艺术的顶峰,于是这种艺术影响力就在10~11世纪时传入清盛地区,于是第一批清盛派佛像就百分之百的保留了印度艺术的特点,在接下来的兰纳、澜沧王朝时期,才结合当地特色有所改变。
(2)金城派系
在清盛派艺术在澜沧王国的北方不断发展的同时,金城派艺术也在澜沧王国的中部和南部发挥着作用。
金城是万象省湄公河南娥湖畔的一个古县城。除了历史上有记载外,现在还有古城墙遗迹、荒寺、石佛像、塑像石灰、铜、孟文碑刻、经文、澜沧文等等可以作为历史和艺术的见证。
金城派艺术不仅有建筑艺术,同时也有雕塑艺术尤其是佛像雕塑艺术。至今人们发现的金城派雕塑艺术的佛像有三代:第一代是孟族艺术,是在6~7世纪从印度传入万象、波里坎赛和甘蒙的;第二代是孟—高棉艺术形式,在11世纪左右传入万象平原的;第三代是老挝澜沧艺术,在14~16世纪金城政权势力逐渐弱于万象,各族人民就把这种艺术发展成为了老挝特色的澜沧艺术。
(3)马诺罗寺派系
据史料记载,琅勃拉邦马诺罗寺始建于1428年,马诺罗寺派艺术从15世纪开始凸显作用,到15世纪中期马诺罗寺派艺术已经得到了很好地发展。(www.xing528.com)
至今我们可观可看的最突出的马诺罗寺派艺术作品,就是用青铜、黄铜和金铸造的佛像。这个派系的佛像我们发现两代:第一代,佛像底座低矮,底座雕饰着一瓣瓣盛开的莲花瓣,佛像细腰大胸,宽肩,面露愁容,倚坐远望,鹰钩鼻,头顶大部分呈未开的莲花状,手自然放置;第二代比第一代有了一点小的发展,大部分佛像底座依然低矮,但是却不全是用莲花瓣来进行雕饰,头顶有未开的莲花状的,同时也出现了火焰状的。
(4)维逊寺派系
琅勃拉邦维逊寺派艺术于16世纪初崭露头角,无论是从艺术表现形式还是艺术特点上,它都开创了艺术的新纪元。
这一派系的艺术出现了莲花塔、西瓜塔(都是从塔的外形来说的)、佛寺界碑和寺院出入的暗门,这些都让人们领略到了另一种艺术的美。
这一派系的艺术是在昭维逊纳腊王时期发展起来的,然而在维逊纳腊王在位时期老挝的文化艺术得到了大力发展。
(5)香通寺派系
香通寺派艺术于16世纪中在老挝开始有影响,后来成为了昭赛耶赛塔提腊时期万象艺术的鼻祖或源头。
这一派系的艺术从16世纪中开始发展,虽然开始得晚,但是却与以往任何一种艺术派系都不同,它的艺术创作体现了老挝人的细腻柔和、自然淳朴的特征,以至于发展成为了老挝辉煌灿烂的澜沧艺术,香通寺也成为了澜沧艺术的一张天然名片。
3.代表建筑
在老挝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代表性建筑或雕塑。
(1)琅勃拉邦:维逊纳腊寺
维逊纳腊寺全称维逊纳腊他塔拉姆寺建于维逊纳腊国王统治时期,是按照国王自己的姓氏来命名的,1503年开始修建,于次年(1504年)完工。将史料记载,当寺院修缮竣工后,寺内大师们就将马诺罗寺的帕邦佛像请到了寺内供奉。
这个寺最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就是寺内有一座舍利塔,因其形状像倒扣的半个西瓜,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西瓜塔”。塔下面曾放有很多金佛像,体现出琅勃拉邦昔日的富有。这个塔它体现了老挝另外一种艺术形式,因为它产生于琅勃拉邦的维逊村,所以把这种艺术形式归为维逊寺派或维逊派艺术。
(2)琅勃拉邦香通寺(又称川铜寺)
香通寺建于16世纪澜沧王国赛塔提腊(1548—1571年在位)统治时期。建造此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纪念8世纪的一位商人——占塔帕尼,传说他是琅勃拉邦的第一位国王。
根据琅勃拉邦志上的记载,建造香通寺这座皇寺的地方,过去曾经是黄金之地,湄公河流经的地方有许多金矿,所以才得名香通寺(字面为“金城之寺”)。香通寺雕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它丰富的色彩与华丽的装饰,显示出了老挝艺术家精湛的手艺。此外,香通寺还是老挝人欢庆新年的场所。寺庙内的房间都用珠宝装饰起来,这是人们在16世纪就开始使用的装饰艺术。在房间内保存有古时为西萨旺冯国王送葬时使用的棺材。4面门窗上的画,讲述了《帕拉帕拉姆》这一民间故事。
香通寺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直至1960年才得到修缮,成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华美的模样。1960年,老挝政府对香通寺进行了多处修复,包括房顶、入口处、内外墙等,都被漆成了金色,同时还镶嵌上了文字和精美的图案。
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后,香通寺得到了真正的修复和保护,因为香通寺这座圣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