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艺术:澜沧王国建立前的经典风采

传统艺术:澜沧王国建立前的经典风采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人们将这个历史与历史事件、文物、艺术品和碑刻比对时却出现出入的地方,因此,人们认为老挝传统艺术的历史应该从扶南王国和真腊王国开始。瓦普寺瓦普石庙是建于高棉王国时期的一座美丽的建筑。11世纪兴建起来的这座伟大艺术品主要包括大湖、石碑走廊和两座石宫。

传统艺术:澜沧王国建立前的经典风采

1.背景

我们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和传统艺术,就要依赖古代中国的一些资料文件,因为在这时期的一开始中国就派遣使者来中南半岛进行政治和经济往来,尽管资料不是很详尽,但依据老挝的文物和有特点的历史遗迹,我们把这一时期的传统艺术分为以下两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西阔达堋阶段(6—10世纪);

第二阶段:赛冯阶段(11—13世纪)。

西阔达堋是由老挝历史上一个历史事件而来的。历史上在今甘蒙省他曲县巴色滨渄河区域是一个大的王国,此后这个王国往西往北扩张自己的势力,于是经历了很多不同的国王统治时期,那么这个王国在史料上出现的名称依次有:西阔大王、难陀圣、玛璐卡纳空(树城之王)、苏尼达塔玛翁萨、尼禄塔拉等。历史记载道,佛祖(释迦牟尼)涅槃8年后,其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大师将佛祖的头骨灰带到了西阔达堋,也就意味着西阔达堋国王在世时佛祖曾到过这个地方。然而,人们将这个历史与历史事件、文物、艺术品和碑刻比对时却出现出入的地方,因此,人们认为老挝传统艺术的历史应该从扶南王国和真腊王国开始。

同样的赛冯也是由一个历史事件而来。古高棉时期沿着湄公河流域扩张自己的势力,并于1001年在今万象往南15公里处的哈赛冯村成立了统治中心。这一历史事件有对应的文物作为依据:高棉时期巴勇式的石佛像湿婆神石像,梵天神石像,古高棉七世王——沙耶沃腊曼石像等。

梵天是婆罗门教或者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是印度北部山神和大地之神的化身。与之相反的毗湿奴是印度南部的海神和水神的化身。

湿婆神是在扶南王国,沾巴王国时期进入老挝的,并于西阔达堋阶段在老挝南部起作用。当时老挝各民族人民都是湿婆神为各神灵中地位最高的神。湿婆神有妻子名叫乌摩妃(又称:雪山神女),他们育有三子:帕卡内(亦称象头神)、帕坎塔古曼和帕萨甘塔。象头神又被人们看作是智慧之神,帕坎塔古曼和帕萨甘塔被视为战神。

2.表现形式

这一时期的传统艺术着重体现在建筑物的时间和风格上,出现了不少有婆罗门教色彩的建筑如湿婆、梵天等至今闻名于世,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一介绍。

(1)瓦普寺

瓦普石庙是建于高棉王国时期的一座美丽的建筑。因为此地多山,所以比其他地方更适合建石庙,值得人们观赏游览。在占巴塞城西南8公里处有座1 200米的高山,在山的第一台地处建有一座寺庙。这座山的山顶有块大石,当地人称之为“普高山”,(意为“发髻山”,因山顶上的那块石头,远远望去,像是人头上挽起的一个高高的发髻)。

瓦普庙这个地方有块石碑,巴阁先生曾翻译石碑上的文字(1902年远东学者协会刊物第235页),证明了这座瓦普庙可以追溯至7世纪高棉扩张到占巴塞省的时期,该碑刻为用梵文写的诗歌,诗歌的结尾歌颂国王巴法瓦尔曼武力征服扶南国后,于650年继位为真腊国王的故事。碑文的最后一段,是国王关于国王的统治权力(即将扶南国变为真腊属国以统一管理的权力)和保护供奉有林伽巴拉瓦达的大殿的谕令。这里的“林伽巴拉瓦达”可能是指“普高山”或瓦普庙里的大殿。在中国史书上,“真腊”即指“柬埔寨”,但缺少解释。然而根据赛代的解释,人们把靠近瓦普寺的巴塞湄公河中心岛作为该寺的中心。

来修建瓦普寺的人们,都是林伽虔诚的崇拜者,这座山的山顶有一块天然的大石头,形状神似林伽,是湿婆的象征(印度教主神之一)。信奉湿婆的占族人,在5世纪到6世纪修建了这座寺庙来供奉湿婆。到10世纪,人们对寺庙进行了扩建,11世纪开始从最下面的一层一直修到最上面一层,并且建了两座大水池。从水池南边的亭子有一条神道一直通到上面。神道两旁装饰有石柱。水池象征着海洋,寺庙代表人类世界。根据印度教的信仰,这两座水池是富有神灵的。在过去,朝拜者来到瓦普寺,入寺前都要先在这里洗澡,洗去身上的晦气,然后再到寺庙里敬奉各神,接受精神的洗礼。神道两旁装饰有蓓蕾状的石柱,石柱下方是占巴赛瓦普寺的模型,模型下面是象征着湿婆的林伽模型。

11世纪兴建起来的这座伟大艺术品主要包括大湖、石碑走廊和两座石宫。这两座石宫分别叫“陶宫”和“囊宫”即男宫和女宫(陶和囊在老挝语中表示男性和女性,),其名称与东侧的两个大湖相对应,即北边的湖叫男湖,而南边的那个叫女湖。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的老挝,男性和女性是分开的,但却是可以来往的,这从两座建筑的互相对着的门可以说明这一点。男宫和女宫的后面有一条回廊,回廊的中心有一条路通往高高的台阶,台阶上面两旁是有顶棚的甬道,它是重要来宾的休息处。而男宫和女宫则是达官贵人如皇上、宗教领袖等来此地朝拜时歇息的地方。男宫和女宫后面的走廊可能是皇帝和宗教领袖等的随从或来朝拜的普通信徒休息的地方。从这一层开始,有一条两排是石柱的通道,通道的南边是牛王庙。这头牛是印度教三神(梵天、毗湿奴、湿婆)中湿婆的坐骑,而梵天的坐骑是一头鹅,毗湿奴的坐骑是一只大鹏鸟。从这往上走,即来到供奉占巴塞城王甘马塔这一层,据说瓦普寺就是他在5世纪—6世纪领导修建的。再往上走,即是第三层,据推测是湿婆林伽的供奉厅,一边三座,共六座。从这一层再往上走就是陡峭的台阶。台阶有7部分,每部分有11级,有围墙隔开,所以台阶总共有77级。在古代信仰中77级台阶是神仙所在之处,那些祈福者为了驱走污秽达到心灵的纯洁而拾级而上。

从这往上是最高一层,是供奉天神的殿堂。神殿分为两部分:前面是用于接待祈福者的居住之所,后面是教徒举行仪式的地方,值得关注的是,后一部分的建筑都是由砖砌成的,而前一部分所用的建筑材料多是石头,只是由于后来的修缮,才混用了砖。由此可以看出,长廊分割了山峦与神圣的寺庙,城墙成为了一个分隔区,保护祭祀之地神圣不受侵犯。接着大城墙就是屋顶和在后面供信教者休息的长廊,在南侧能够看到一个藏有各种宗教经文的,叫做“班纳莱”(可译为书宫、书殿)的图书馆,在那个地方还把石台雕成了印度教(婆罗门教)三大神的形象,居中的是湿婆,呈现出威风凛凛的姿态,拥有五头十臂的他是众神之主;位于北侧的是毗湿奴,呈现出对位于瓦普石庙这处宗教建筑中的众神之主湿婆的崇拜姿态。除此之外,在城墙的南侧对着岩壁那一面是圣泉,该泉的水流来自林伽巴拉瓦达山,无论旱季雨季都不断流。正因为有上述特点,古人就选择此处来建造瓦普庙,这是因为在那个时期,河流被看作是最富饶的地方,是幸福之源。圣泉经过台阶围墙被运来灌顶神庙中的林伽。从城墙上行至圣泉,在山前洞下水流淌出来的地方进行着一项文物研究项目,老挝新闻文化部与专家展开合作,挖掘发现了一个大型蓄水池,池底是四面用砖砌成的石头底座,用于集水并通过水槽来灌顶下方的林伽,水槽为人工所凿,水流便沿着槽石一段段交叠流下,这就解释了人们如何能利用水来灌顶神庙中的林伽。在北边的大石象是闲暇时工匠雕刻艺术品,或者据推测,它可能是古时国王每年一次于夜晚到神庙为祈祷臣民生活富足而进行祭祀活动时,骑着象进入宗教圣地的象征。换句话说,即是大象正从丛林中露面向瓦普庙走去的形象。佛殿内外的石壁上雕刻着美丽的图案,然而时至今日,石柱和殿顶都已成为残垣断壁。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雕刻在石壁上的鳄鱼图案,它和以龙王形象修砌成的石阶相对而立。这里的一切重现了古代在此宗教圣地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景。它再次证明了占巴塞瓦普庙的石殿兴建于公元5世纪。根据中国的史料记载,这座寺庙自古就存在,从前有多达一千人的军队在此驻守。国王是这里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同时也是直接资助者。

接着在12、13、14世纪,国王把这座宗教圣地变为佛教场所,这是因为法昂王进行了统一,建立了澜沧王国,并把佛教带来并植根在这片丰饶至今的土地上。

除了受人关注的瓦普石庙历史由来之外,我们还观察并推测出建造石庙的石块大小不一。每个石块都被凿出相同或不同样式的孔,有2~5个孔不等。询问导游得知,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石块来自采集自不同的地点,所以就用凿孔的方式做标记。但也有另一种理由说是凿孔是为了往里塞一种东西以方便运输。

(2)英航塔

英航塔坐落于沙湾拿吉—色诺公路大约15公里处,高约25米,塔基呈四边形,边宽9米,每边都有门出入,方便信徒供奉鲜花香烛。整个塔分为三层,底层和第二层是西阔达堋王朝时期修建,第三层和塔尖是澜沧王国时期修建。底层和第二层呈现四边形低矮的特点,第三层以上呈现莲花状。但是到了16世纪,昭赛耶赛塔提腊王时就命工匠将塔顶按照澜沧王国时期的特点来进行修缮。

英航塔是老挝的圣地,更是沙湾拿吉人民的圣地。据考古典籍记载,这座塔建于西阔达堋王朝时期(大约6世纪),它是佛祖到访西阔达堋王朝时休憩之地的标志(即白柳桉休憩地)。9世纪初,当西阔达堋王朝灭亡后,古高棉人控制了这片地方,所以,这座塔的装饰艺术是古高棉风格,即在塔门上雕有信奉印度教湿婆的图像。现在这些雕有湿婆图像的门已经被收集放置于万象玉佛寺的博物馆内供人们鉴赏和研究。

(3)西阔达堋塔

西阔达堋塔是老挝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建筑艺术特色的一座塔。它坐落于甘蒙省他曲县往南6公里处的一个古县城里。

这个塔底座呈四边形,边宽在25~30米左右。这座塔从远处看呈现四边菱形,但走进了却是圆的如同一个八边形一样。塔的顶部依然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状。(www.xing528.com)

西阔达堋塔建于何时?按照老挝的历史以及一些长者和史料记载:昭赛耶赛塔提腊王于16世纪在西阔达堋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修缮。很多老挝当地的研究人员也认为现在人们所看到的西阔达堋塔是昭赛耶赛塔提腊王在16世纪时在原基础上修建的,因为塔所在的地方是高出地面足足1.5米的一个小山坡,很可能地下是坑道或者是盛放尸体的地方,另外根据这个地方以及周边的环境来看也存在很多历史遗迹:①一座大的古塔几近坍塌;②一处佛堂已经倒塌;③一间僧舍;④一处荒废的古界碑;⑤与西阔达堋王紧密联系的考玛河;⑥中心刻有塔图案的石碑等。在上述这些重要的事物中,最特别的就是刻有塔图案的石碑,它是在一堆荒废的界碑中被发现的,这种石碑和在万象以及南娥湖两岸发现的石碑极其相似,它同属于西阔达堋王朝繁盛时期的孟—高棉文化。

通过上述的一些依据和判断,不难看出现在的西阔达堋塔是16世纪昭赛耶赛塔提腊王在西阔达堋王的基础上修建的。

(4)塔銮

位于万象的塔銮是老挝民族一处重要的圣地。据史料记载,塔銮的修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国王阿索伽马哈拉命令四个婆罗门教信徒在现在塔銮的所在地立了四根四边形的石柱,代表着佛教已经来到了老挝这片土地。紧接着一个叫布利占的农夫就率领人民建造了一座名为“外莱园寺”的寺庙,还为两位罗汉在寺的南北两侧各建了一座禅院,然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万象城的统治者。

之后,一位名叫大佛陀翁的罗汉从印度王舍城将佛祖的舍利带来供奉在寺内。而舍利的安放仪式由万象城的统治者占塔武里巴西提萨(布利占)亲自主持。他让人民在舍利塔四周用石头建了坑道。每一侧的坑道宽5庹(10米),厚2庹(4米),高4庹3腕尺(9.5米)。

第二阶段是公元1560年,塞塔提腊王将王都从琅勃拉邦迁至万象,并称万象为“富饶的王都——西萨塔纳月亮城”之后并于1566年,他率领人民在包含原有佛塔的基础上开始建造如今的塔銮。在新佛寺的建造过程中,人们在佛塔周围建了30座小塔,代表着佛祖所行之善。

塔銮的构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塔的底部四周都有祭堂,每侧宽68米。

第二部分:上层四周呈大莲花状,毎侧宽48米。

第三部分:再上层呈弧形,似切了一半的西瓜或倒扣的钵,毎侧宽30米。再上方是塔尖,在塔尖上有白色华盖。塔的整体高度是45米。

当塔銮建造完成后,塞塔提腊王将其命名为“冠世宝塔”,如今,人们称其为“塔銮”,意为大塔。

塔銮在老挝历史上经历了很多浩劫,尽管它现在依然是老挝的标志性建筑,但是它雕花的门、佛堂、装饰艺术等却不能与当年相提并论。

(5)石岗平原

石缸平原是世界人民始终对川圹市的由来抱有兴趣的根本原因,那里曾经发生过一场又一场的激烈战争,而为什么这里会有那么多古代石缸,这也是至今未解之谜。数百个竹筒形状的石缸错落分散在数平方公里的平原上,石缸平均高150厘米,直径约100厘米,重达1吨到7吨,因为是用硬石头做的,所以格外坚固。老挝人一直相信这些石缸是老挝历史传说英雄陶壮王的酒缸,当陶壮王的军队把越南侵略者赶走后,就用石缸里装酒庆祝胜利。然而出土的文物表明:石缸和古人殡葬仪式有关,而石缸这片地区以前是堂明国。堂明国是高棉人约于佛历5世纪建立的,至今已有约4000年历史。高棉人是现在老挝高棉族、卡姆族(或叫卡木族)和孟族的始祖。古高棉人把石头凿成石缸形状,是用来装死去亲人的尸体,代表着保护逝者灵魂使其免遭一切危难,并代表了生者对逝者的缅怀。人们相信,凿石缸的人会富有、幸福,子孙满堂,粮食满仓。法国考古学家几十年前在石缸平原发现的人类骨骸、串珠陶罐、铁器等,使得堂明国时代石缸与葬礼有关的说法更加可信,但是这只是考古方面的假设,仍有待研究分析以能解开石缸平原的谜团。

一说到“石缸”,人们都知道它在哪里,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它产生于多久以前。最了解它的人莫过于考古学家,他们才是真正了解石缸是怎样产生和有什么研究价值的人。

大多数提到川圹石缸的资料,都是以文学作品作为依据的,说石缸是在坤壮王(陶壮)时期建造的,是为了盛装美酒庆祝巴甘城(川圹)战争胜利的。但这个故事说的还不够详细,没说到坤壮或者陶洪陶壮/陶宏陶壮是哪个时期的人、是什么民族、来自哪里,对于坤壮的家乡也缺乏明确的交代。马哈西拉·维拉冯编写的文学作品《陶宏》和清迈土著庸迦奴历史中都只提到了陶洪陶壮的出生年月,但没有提到他的家乡和民族。马哈西拉·维拉冯的研究著作中写到:陶壮生于小历480年(公元1118年)二月,属狗。庸迦奴历史中说到:陶壮生于小历436年(公元1074年)五月,属兔。马哈西拉·维拉冯先生提供的资料中也没有提到陶壮是什么民族,只说坤壮是坤布伦的第七个儿子,被派去统治川圹的芒普安城,他和统治孟斯瓦(琅勃拉邦)的坤洛王是同一个时期的人。

坎曼·冯高拉达纳冯撰写的关于芒普安城的历史书中,只说到坤壮王在公元八世纪中期建立普安城,从那以后一直到1289年共有23位皇帝统治芒普安城。

在有关的考古资料中提到:1930年,法国建筑学家Madeline Colani在芒普安班安村地区进行考古挖掘,发现了骨骸、骨灰、玻璃小珠、贝壳、铜和铁等一些金属。之后在别的制造石缸的地方也发现了一些日用品和陶瓷装饰品,但没有说到这些东西是什么部落制造的,只知道那些金属都很相似。

除此之外,老挝考古学家在1966年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石缸和各种古代文物,例如:人的骨骸、磨刀石、陶罐、陶制的纺棉花线圈、手镯、戴在手上的小铃铛、钢制工具、陶制圆珠、蓝宝石以及各色的宝石等等。同时,他们还发现这些文物的形状差别不大,可能是因为那个时代各个地方的审美观类似的缘故吧。

根据上述两位考古学家的挖掘发现,可以得出相近的结论,即:石缸是古人的墓葬。所发现的东西大概是死者的亲属如其配偶等,在下葬死者时献给死者的陪葬品。

目前,石缸遗产管理单位已经发现了四处打磨和镌刻石头的场所,即帕赛县的怀梦石场、怀龙石场和孟柏县的普干石场、帕乔村石场。这四处切割和镌刻石头的场所是古代人民凿刻石缸的地方,因为在这些地方还看到一些还没制造好的石缸。

无论如何,关于石缸是用来干什么的,这还是个迷,还有待于考古学家的进一步研究。上述的观点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证明而已,虽然有些观点相似,但有一些证据还没得到明确的证实,如碑刻等。因此,对于考古学家来说还有艰巨的研究任务。不管怎样,石缸仍是芒普安市人笃信崇拜之物,是他们以及全国人民的宝贵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