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研究: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少,因此拓宽筹资渠道、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仍是当前生产性保护工作的重心。一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学校尚未建立,并且在广西北部湾地区高校中,尚未设立有针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相关的专业。

研究: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2.2.2.1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资金来源不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金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基本支撑,资金投入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所涉及的产品生产、市场宣传、运营管理等各个领域均需要资金作为保障,而资金的来源渠道是筹措资金的关键。目前,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少,因此拓宽筹资渠道、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仍是当前生产性保护工作的重心

当前,广西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资金大多是来源于政府部门,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主要瓶颈。该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设计、市场拓展、产品宣传和销售等工作的开展仍是以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为主导,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策性资金,而政策性资金仅能基本满足部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础保护,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在产品升级、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需求,阻碍了当地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发展进程。另外,广西北部湾部分地区自身经济落后、物资匮乏,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资金投入较少,制约其生产性保护的发展。如防城港上思县的县级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34项,但该县在自身的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方面资金已经严重缺乏,难以将资金投入到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开发、品牌树立、市场开拓、运营管理等领域,导致该地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有效的生产性保护。

除此之外,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性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其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民营资本和有实力的企业资金投入有限,虽有部分企业资金流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领域,但大多来源于一些本土的小微型企业,如北海市恒兴珠宝有限责任公司、合浦金福角雕厂等,其资金实力不够雄厚,资金投入力度较小,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策略创新、管理运营优化等方面的资金极度匮乏,使企业长期得不到转型,产品难以创新升级,在激烈的文化产品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利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可见,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融资渠道较窄,筹措的资金不足,使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效果难以得到提升。

2.2.2.2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专业人才匮乏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涉及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流通、宣传、推广、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不仅需要精通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与技艺的传承人才、具有创造力的产品设计人才,还需要综合能力强的市场开发人才以及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然而,目前该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匮乏仍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学校尚未建立,并且在广西北部湾地区高校中,尚未设立有针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相关的专业。虽然近年来“非遗进校园”等保护与传承活动陆续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这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种简单模式,并未涉及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关于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运作、管理运营这方面的人才培养非常少,许多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企业工作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因此难以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进行长远、持续的运营,更难以将具有发展战略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管理运营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二是后辈传承人才从事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的较少。北部湾地区经济较落后,本地的青壮年大多倾向于选择到外地就业赚钱,更难以吸引外来人才到该地区就业。本地年轻的后辈人才即使回到当地就业也不愿意从事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相关的工作,而是选择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工作。这样一来,从事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相关工作的人才少之又少。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人们更向往城市生活,人口大规模地涌向城市,其中就包括一些精通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部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更谈不上对其进行产品创新、生产以及向市场推广,直接影响到当地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成败。三是目前广西北部湾地区拥有热衷于传承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具备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极少,大部分从事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化运营的人员都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与文化知识。此外,北部湾地区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设计、生产、市场运营管理等专业性人才奇缺,不利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的升级发展。

2.2.2.3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出现过度商业化(www.xing528.com)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目的是在保留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从多角度向人们展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以达到持续保护与传承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过度地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保护与传承,导致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逐渐被歪曲甚至丧失原有的文化内涵。

当前,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主要是通过小微企业或者小型生产公司进行产业化运作,如北海贝雕技艺场馆、北海市恒兴珠宝有限责任公司、合浦金福角雕厂等。这些小微型企业在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品转化过程中,基本能够保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达到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目的。然而,部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适合以市场化运作等生产性保护的方式进行保护与传承。例如京族海洋禁忌、妈祖信仰(疍家)、龙王信仰(疍家)、观音信仰、美人鱼传说等民间信俗和民间文学,这些项目应注重内容和展现形式的原真保存,并不适合商业化运作。而当地部分民众或小微型企业受商业利益吸引,将一些如三婆石传说等项目进行戏剧化地展演甚至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夸张渲染和改造,利用民众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的模糊,通过夸张甚至造假手段欺骗消费者,为自己谋利。这些过度商业化的做法搅乱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化运作的市场秩序,歪曲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文化内涵,违背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原则,不利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另外,不同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特性差异其生产性保护方式也不尽相同。如北海的贝雕技艺通过旅游纪念品的方式流向市场,而赛龙舟则是作为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感官体验。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家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部分商人并没有根据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战略制定,而是利用政策契机,不顾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及原有的展现形式,随意歪曲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或者改变原有的展现形式,提高其“可观赏性”,为自己谋取利益。如防城港的“三月三”歌节,商家为了扩大市场宣传,提升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将该地区大部分的传统歌曲如咸水歌、东海歌、海歌、京族哈歌与采茶戏《乐游防城》、锯琴《跳盘王》等统一展现,虽充分展示了部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大量游客观赏,但是未考虑不同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及展现所需的原生场景,未能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原真性传达给大众,不利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此外,在歌节的节目表演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无关的现象,如茶叶促销,或者对表演者的民族服饰进行现代化改造,为游客提供试穿民族服饰拍照赚取一定的服务费用等。这些过度的商业行为忽视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真正目的。

2.2.2.4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布局结构失衡

均衡的布局结构是广西北部湾地区将生产性保护方式用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础,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实现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当前,该区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布局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的空间布局不均衡。在现有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中,北海合浦贝雕和鱼雕技艺、钦州跳岭头、防城港东兴京族哈节等传统技艺及传统游艺表演项目因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而成为生产性保护的重点对象;而其他一些知名度较低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耍花楼、顶头、拉吊等,尚未被运用生产性保护手段进行保护。可见,当地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覆盖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较少,长此以往,部分没有进行生产性保护的项目将逐渐被世人遗忘,不利于实现活态传承。另外,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企业数量较少且空间分布不均。目前区级以上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仅3处(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京族独弦琴艺术、北海贝雕技艺),且分布在交通便利、民族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在县城及乡、镇、村屯几乎没有设立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钦州坭兴陶有限公司)、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北海贝雕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北海恒星珠宝有限责任公司)都是设立在市区。因此,对于较为偏远地区、人口较少且交通闭塞地区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言,其生产性保护力度要远远低于前者。

另一方面,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和优化。通常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需要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市场营销部门等部门间的相互协作,通过产品设计、生产到市场宣传、推广每一个环节须紧密结合,达到商家获利同时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活态传承的目的,共同促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转化成产品并流入市场的过程中,部分商家往往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市场宣传推广,花大量精力在拓展市场上,而忽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创新设计,导致顾客回头率较低,无法利用口碑宣传当地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东兴市的“赛龙舟”等传统节庆活动在作为旅游产品进行传承的过程中,注重市场宣传和营销,忽略通过以顾客为导向的产品体验设计,与广西其他地区的“赛龙舟”并无太大差别,因此对游客没有很强的吸引力。此外,一些企业如北海恒星珠宝有限责任公司在将北海贝雕技艺进行产业化运营过程中,重视产品的精雕细琢却没有注重市场品牌的全面推广,导致产品知名度较低,市场销量上升速度很慢。因此,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应该加强生产部门、流通部门、销售推广部门等各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从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方面促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