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成果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教育传承功能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成果

2.1.3.1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

1.交流娱乐功能

广西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民众依托海洋资源进行生产、生活创造当地特有的语言、风俗、文化,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此种环境下孕育而生并流传至今,逐渐发展成为人们交流、娱乐、调节生活的重要工具。如京族哈节是为纪念海神公诞生的传统歌节,主要活动是“唱哈”,即唱歌。通常是一个“哈哥”、两个“哈妹”三人一组,“哈哥”主要负责持琴伴奏,“哈妹”则互相轮流演唱。“听哈”者以八人一桌入席,一边饮宴,一边“听哈”。整个节日持续三天,其乐融融,十分热闹。唱的有叙事歌、劳动歌、风俗歌、颂神歌、苦歌、情歌等,同时伴有“采茶摸螺舞”“进酒舞”“灯舞”“竹竿舞”等。其中,“采茶摸螺舞”是“桃姑”(女舞者)们用各种模拟采茶和捕捞螺丝的动作在歌声陪伴下翩翩起舞,把人们的思绪忽而带到绿茵葱茏的茶林,忽而又引向碧波喧嚣的海边,展现姑娘们摸螺捉虾的喜悦之情;“进酒舞”则反复以双膝微颤的三角步进退往复于神案前,同时双手在胸前表演从小指依次轮指带动手腕转动的“轮指手花”和两手互绕、手指轮转拉开的“转手翻花”等柔美舞姿,以表达京族少女对诸神的爱戴和崇敬。这些歌舞是人们进行海洋生产作业的复原,反应人们的智慧及对生活的热爱,极具趣味性和娱乐性。哈节期间除了精彩的歌舞表演,还有美味特色小吃,人们在“哈节”中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既可交流感情,又可放松身心。类似的与海洋渔业相关的节庆活动、传统歌舞、民族记忆等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发展成为当地人交流、娱乐、丰富生活的重要方式。

2.教育传承功能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教育传承功能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早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字欠发达,信息交流途径单一,人们主要通过肢体动作等原始的方式将生产、生活的技能传授给下一代,于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教育也由此逐渐萌生。例如,京族的哈节,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精彩的活动形式,还通过一系列“寓教于乐”的表现形式巧妙地诠释出人们长期以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还有反映生产场面的“造船”“煮海制盐”“贝雕”“角雕”等,反映生活的“刺网捕鱼”“虾灯捕虾”“风吹饼制作”等,讲述民间信俗的“疍家婚礼”“伏波信仰”“妈祖信仰”等,利用具有生产生活气息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来传承生活、生产技能,其直观、易懂的教育表达方式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教育后人的作用。另一方面,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北部湾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能反映当地独特的自然生存环境、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淳朴的民族风俗以及原始的民俗信仰,体现了少数民族勤劳淳朴、踏实进取、团结创新的民族精神。人们通过集体参与到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当中,从中学习与感受前辈们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从而促进民族文化代代传承。另外,北海市非遗陈列厅、京族博物馆、坭兴陶烧制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展览设施的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北部湾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的演进和变革真实地展现,挖掘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功能,有效促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凝聚民心功能

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产生,不仅是各民族内部的交流工具,也是各民族外部相互融合的一种形式和载体。由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样,涵盖传统表演与游艺、传统工艺与技能、民间信俗和民间文学等多种类型,能拉近不同等级人们之间的关系,有益于生理健康、心理愉悦及精神交流,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一种较为和谐的气氛。由于各个民族受到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通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等。这些独特的民族特征无疑成为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障。而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阐释的正是本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心理结构、意识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等特征,并且在一些许多人完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赛或者活动中,需要本民族同胞的齐心协力、共同协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本民族的凝聚力。例如,京族的上刀山下火海具有强身、健体、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功能,在竞赛中通过互相切磋技艺,对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与团结等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像赛龙舟、活捉鸭竞赛、摸鸭蛋竞赛、捉贝竞赛等皆需要通过集体的默契配合与顽强拼搏方能取胜。因此,在平时的训练、比赛或表演时,团队成员之间在合作过程中磨合出来的情感交流,往往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友情,从而有利于凝聚民心,促进本民族的内部团结。

2.1.3.2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www.xing528.com)

1.历史文化价值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贝丘文化”。其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在广西主要分布在环北部湾地区的沿海地带。彼时,北部湾地区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傍海而居、耕海牧渔的生活。大海为北部湾地区海洋文化的诞生、繁衍及传承提供温润的土壤,当地居民在大海的哺育中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完全脱胎于海洋,是当地民众几千年来进行海洋捕捞、滩涂采集、海盐生产等海洋渔业生产生活的综合提炼;其二,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大陆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受到外界的冲击与侵蚀较少,具有较为稳定的海洋地域特征和海洋文化特征,且保存较为完整。被列入第三批广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北海贝雕技艺,是沿海而居的人们根据生产生活的场景而雕刻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优化改良,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作为内容雕刻在贝壳里,贝雕造型虽小,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对我国研究沿海居民发展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社会经济价值

为加快东部沿海产业的转型升级,党的十八报告中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海洋资源的经济属性及海洋产业的重要性地位得到了认可,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极。广西北部湾地区沿海资源丰富,居民傍海而居,日常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海洋渔业生产,使得当地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源于海洋渔业劳动,又服务于海洋渔业劳动的特点。目前,该区域依托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逐步通过生产基地、产业园、风情街、特色小镇等方式深入挖掘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延长其价值链,形成产业辐射效果。如北海恒星有限责任公司、钦州坭兴陶有限公司等,以企业化形式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既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又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广西北部湾地区依托独特的地理条件、悠久的海洋历史和特色的海洋文化,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地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该区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其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趣味性等特征而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如北海涠洲岛、北海银滩、钦州三娘湾等以其独特的滨海资源、神秘的文化习俗、多元化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征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此外,部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东兴京族哈节、北海贝雕、钦州坭兴陶等均可以发展为文化旅游产业,以产业化的形式进行开发,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其社会经济价值的生动体现。

3.科学研究价值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随着当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渐积累形成的,它们是一定时期内北部湾地区社会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创造能力的综合反映,是当地海洋文化发展的缩影,对深入研究北部湾地区海洋文化的起源、历史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价值较为突出。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后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以钦州传统造船工艺为例,钦州的传统造船业发展历史久远,钦州的航海工具—独木舟距今至少有600多年的历史,通过对钦州传统造船工艺的考察可以了解钦州海洋渔业、航海运输业和航海经济的发展过程,以及钦州地区宋至明朝期间航海工具的生产状况、造船技术等发展历程。再如北部湾地区著名的京族哈节,其节庆开展的内容、形式等均是当地居民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生活中凝练出的智慧结晶,为研究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广西北部湾地区仍保存有传统节庆的原始风貌,保留着古老传统的工艺技艺,这些都是人们了解该地区海洋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具备较高的科研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