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北部湾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果

广西北部湾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本课题的调查发现: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于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南宁市为内陆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罕见。社会经济环境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本课题从社会、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阐述其多样的社会经济环境。

广西北部湾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果

2.1.1.1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是一个半封闭的海湾。它东临中国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临广西壮族自治区,西临越南,与琼州海峡和中国南海相连,为中越两国陆地与中国海南岛所环抱,是我国大西南地区出海口的最近通道。其中,防城港素有“天然深水良港”之称,是中国通往东南亚、非洲、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是全国20个沿海主要枢纽港之一,是北部湾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99]。鉴于广西在北部湾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008年,我国批准实施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划为经济区范围,作为重点发展区域,要将其打造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以支撑并带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际区域发展战略。考虑到经济区的交通和物流需求,邻近的玉林崇左两市也被纳入经济区,因此形成了“边海互动”“一轴两翼”的“4+2”城市格局。自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包含了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玉林、崇左六个城市,总面积达7.27万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0.7%,人口则占全区总人口的42%。

本课题的研究区域虽为广西北部湾地区,但研究对象为该地区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研究地域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具有研究意义。通过本课题的调查发现: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于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南宁市为内陆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罕见。基于此,为了保证研究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本课题的研究区域主要为广西北部湾沿海的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

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总面积约2.04万平方千米,占广西全区总面积的8.62%;拥有671.6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4.13%。广西海岸线总长为1 595千米,全部分布于“钦北防”三市,其中,防城港市海岸线最长,达584.0千米,占海岸线总长的36.61%;钦州和北海次之,分别拥有海岸线510.9千米和500.1千米。从岛屿岸线来看,钦州市岛屿众多,且面积较大,岛屿海岸线最长,占三市的62.73%;其次为防城港市,北海市岛屿岸线总长最短。从民族方面来看,广西北部湾地区有汉族、壮族、京族苗族瑶族等世居民族,但从事海洋生产的主要以汉族、京族和壮族为主。具体情况见表2-1。

表2-1 广西北部湾地区基本情况(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www.xing528.com)

2.1.1.2 多样的社会经济环境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沿海居民在长期的涉海生产生活创造并积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称,是按照区域特点划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环境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其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总和,是人类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社会经济环境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本课题从社会、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阐述其多样的社会经济环境。

首先,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得到国家的战略性支持。2008年,国务院批准并印发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大力弘扬海洋文化,加强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自此,海洋文化建设成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中五年规划的重要内容。2016年,国家海洋局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开展海洋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摸清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化遗产资源的家底;创新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的新模式;鼓励大力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海洋风情的海洋生态旅游和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由此可见,作为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对提高沿海地区文化竞争力、促进我国海洋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经济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经济环境有利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时,海洋经济也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繁荣与否直接关系着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持续性。自2008年,我国将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六市划为重点发展的经济区以来,该地区以打造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为基础目标,以支撑并带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际区域发展战略,从而借助经济发展的潮流推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繁荣,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为各民族提供了一个相对良好的交流融合环境,再加上国家对海洋文化的重视,我国海洋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近年来北部湾地区开始出现北海恒星有限责任公司、钦州坭兴陶有限公司等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保护与传承,促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产业化发展。

再次,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通过分批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建档、保存,并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专业保护与培养,为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近年来,国家陆续在北部湾地区建立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厅、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以及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场所等,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为该区域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营造良好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促进了当地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可见,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的前提,反之则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