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秦岭环境保护问题调研报告

陕西秦岭环境保护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10月11日~10月16日,笔者有幸参加了“陕西省人大《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先后到陕西商洛、渭南两市的三县二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和调研,通过参与这次执法检查,笔者比较深入地了解了秦岭陕西段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对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具体、直观的认识。归纳起来,笔者认为秦岭陕西段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生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但在秦岭的个别地方仍然存在乱砍滥伐的现象。

陕西秦岭环境保护问题调研报告

2015年10月11日~10月16日,笔者有幸参加了“陕西省人大《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先后到陕西商洛渭南两市的三县二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和调研,通过参与这次执法检查,笔者比较深入地了解了秦岭陕西段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对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具体、直观的认识。归纳起来,笔者认为秦岭陕西段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生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退耕还林有待加强

退耕还林政策自1999年在陕西、甘肃、四川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以来,陕西省的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陕西从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工程涉及全省10个市102个县级单位,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65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528.8万亩)。”[7]按照陕西省退耕还林规划,陕西全省需要退耕地还林2876.9万亩,减去已退的1528.8万亩,目前尚有1300多万亩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从我们检查的情况看,陕西的退耕还林工作虽然卓有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从西安至陕南的秦岭道路沿线、山区村镇附近、群众宅居地周围以及矿产开发区域,普遍存在零星分布的坡耕地、裸露山坡或撂荒坡地,与周围已退耕成林的山坡地形成明显对比,那些没有受到明显人为影响的山坡地大多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未退耕还林的坡耕地则十分荒凉,潜伏着严重的生态隐患。

(二)部分生态敏感区人为活动频繁

比如我们检查过的商洛市柞水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被称为西安市的“后花园”。之所以被称为西安的“后花园”,就是因为其自然环境没有或很少受到人为干扰,因而山青水绿,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但就在这样的地方,因之前过分关注经济增长,盲目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山庄”“乐园”,对原本的自然景观人为进行雕饰、改造,把西安市的“后花园”变成了个别人家的“家庭庄园”。早在2012年4月底《西安都市报》就以“陕西国家级贫困县别墅林立,村民担心耕地被占”[8]为题对柞水县的违规别墅建设进行过报道,但时至今日,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生态敏感区建设别墅,必然破坏原本的自然环境,导致山不再青、水不再绿,由此形成的过多的人类活动还会危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影响“一江清水供京津”。

(三)采石、采金等矿业开发活动,严重破坏山地生态系统,“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9]

我们着重对渭南市临渭区和潼关县的采矿活动进行了检查,发现虽然采矿活动相比之前明显减少,但威胁山地生态系统的情形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1)采矿点的选择以“不可视”[10]为前提,但“不可视”范围的山体一般都属于主山脉,开挖、爆炸主山脉必然对山体结构形成巨大安全隐患,也增加了矿山生态恢复的难度;相比之下,如果开发主山脉边缘比较低矮的“馒头山”,虽在“可视范围”,但再利用及恢复的难度必然会下降。(2)石材开采一般以层层剥离山体为手段,剥离山体的同时,山体植被以及经历若干年自然过程才形成的天然土层[11]同时被剥离,直接造成山体生态破坏,而且大面积的山体剥离也很难进行有效的生态恢复,并且极易形成地质灾害。(3)个别地方探矿、采矿形成的大量矿石、矿渣被任意堆砌,直接压迫、毁坏树木和山坡植被;在山体上随意开挖的横七竖八的矿洞、矿坑破坏山体结构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www.xing528.com)

(四)垃圾随意抛洒,乱堆滥放,影响环境和人身安全

近年来,关于秦岭垃圾乱堆滥放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如“部分游人图方便喜笑开颜秦岭垃圾遍地触目心寒”;“秦岭之殇!游客饮用水源中游泳农家乐垃圾排河道”;“秦岭随处扔垃圾让人痛心 网友呼吁爱护父亲山”等。检查组在柞水的乾佑河、洛南县的洛河和潼关县的东桐峪三个地方发现垃圾问题比较严重。乾佑河在县城附近的河道存在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现象;洛河岸边也有抛撒垃圾的现象,肉眼可见洛河水质偏浑,存在一定程度水污染;在潼关县的东桐峪,矿工生活区厕所基本都是沿沟道而建,没有集储和处理粪便的设施,粪便几乎全部直排河道;在一个采矿点发现,矿坑水几乎未经沉淀就排入河道;生活污水、垃圾,甚至医疗垃圾(发现多处扔有吊针输液管)散落在河道,与矿渣搅在一起,五颜六色,随处可见。从东桐峪内8公里处顺沟而下,至入口的零公里处,河道水发黑、黏稠,几乎变成了糨糊状,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五)随意砍伐树木,影响山地植被,也影响山地水源涵养

近年来,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积极作用,秦岭开始变绿了,绿水青山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里。但在秦岭的个别地方仍然存在乱砍滥伐的现象。我们在潼关东桐峪的检查中发现了两处砍伐树木现象:在东桐峪6公里处往下200米河道一侧有10余株直径5厘米~10厘米的树木被砍;再往下大概5公里处,我们发现一老人在路边砍树,经询问,被告知是因为树长高了影响到电线安全才砍的,但电线架设的明显不合规范而且特别低矮。这种情况,问题明显不在树木,而在架设电线的单位和个人,也反映了矿产开发活动过程中,开发者对山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极端漠视。

(六)污水处理厂间断运行,存在污水直排现象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我省秦岭山区的汉中、安康、商洛为迎接中线通水,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实施了一系列水源地保护措施,包括陕南各县县城所在地全部建起了污水处理厂,但从检查的情况看,个别污水处理厂运行还不是很完善,污水处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典型的如个别污水处理企业处理能力有限,不能全部处理已经产生的污水。调查中发现个别污水处理企业有间断停工、直排污水的现象;乡镇以下,特别是零星分散的村落、农家乐因缺乏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大多直排污水。我们检查时,沿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排水管道至出水口,发现水面有许多泡沫并散发着浓烈的氨氮味道,工作人员认为应该是残留洗剂用品导致的;说明污水处理,包括排放标准还有许多待改进提高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