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我种的树为啥不能砍”
《检察日报》2003年3月5日报道了全国人大代表牛玉琴的法律难题:“我种的树为啥不能砍”。牛玉琴代表的难题正好契合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实践层面的理论切入点。那么,牛玉琴代表的难题到底是什么呢?
(1)牛玉琴是陕西省靖边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妇女,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治沙劳模。从1985年开始,她带着3个孩子种树治沙,承包治理荒沙11万亩。治理后,林草覆盖率达60%,一家八口人一共植树11万株。用牛玉琴的话说:“我一家人从1985年开始治沙,3年后男人累死了,我把他埋在沙里,带着孩子继续种树,到现在共治理沙漠11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60%以上。如今荒漠变绿了,家里却背了几十万元的欠款。”
(2)牛玉琴说:“当时没有资金,……连买树苗的钱都没有。我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买不起好树苗,就买最便宜的。”孩子病了,狠狠心煮了两个鸡蛋,孩子不吃,说要卖了鸡蛋买树苗。为了筹集买树苗的钱,牛玉琴又开始种草养羊。“种了草之后,我就开始养羊,每年收入几千元呢,再用这钱种树。”
(3)牛玉琴一家千辛万苦种的树,现在好多都成材了,“最高的杨树现在都蹿到8米高了”。牛玉琴说:“平时大伙儿都说我富,因为我有价值几百万元的林子。但这林子却当不了‘生态存折’,变不了现。18年了,有的树已经成材,儿子结婚要砍几棵用,跑了一个部门又一个部门,都说国家有政策,生态林一棵也不能砍。从大道理上讲,我也懂。但不能砍树,国家、地方政府能不能花钱把我的林子买下来,或让有钱愿买的个人、公司买,让我也享受到‘生态银行’的实惠’”
(4)2002年人大会上,牛玉琴曾提出这个问题,结果当地政府比照“退耕还林”标准,每亩地给她补助了10元钱。但作为人大代表的牛玉琴想得更长远,村里还有别的人种树治沙,他们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牛玉琴认为,国家应出台一项法律,让那些为了社会公益而去种树的人得到适当的补偿。
案例二:守着“绿色银行”取不出钱来(www.xing528.com)
中央电视台2002年8月10日《新闻调查》节目以“石光银的选择”为题报道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沙英雄”石光银的先进事迹及面对的法律难题。
(1)石光银是陕西定边县的一位普通农民。1984年,他成立了治沙公司并与当地有关部门签订荒沙承包治理合同。18年过去了,他所治理的荒沙已经成材近20万亩,林木经济价值高达3000多万元。但是直到今天,石光银不仅没有拿到一分钱,反而在治沙的过程中欠了银行几百万元的贷款还不上。
(2)石光银的治沙公司起先有127户村民入股,1989年,第一批种下的树苗已经长大成林,石光银提出间伐部分树木,遭到拒绝。1997年,定边县组织专家对石光银治沙公司的6万多亩荒沙进行了踏查,认定治理区内有各种林木700多万株,总价高达3000多万元。从1989年开始,石光银年年提出间伐申请,均遭拒绝。1998年,原先入股的127户村民纷纷退股,退股户最多只分得5000多元的“劳务费”。石光银说,他比这些人还亏,什么也没得到,反倒欠了一身的债。
(3)1998年,石光银种下的林子被国家划成了生态林,石光银向林业主管部门提出了移交6万多亩林木的申请,并希望林业部门能对他十几年来的投入作出相应的补偿,但申请遭到了拒绝。一段时间,石光银提出把林子交给县上,也遭到了拒绝。
(4)石光银治沙的资金来源之一是贷款。贷银行360多万元,欠个人的100多万元,总共500多万元。石光银治沙公司的砖厂、养羊场、食品加工厂等企业,加上种植牧草和多种经营每年能有近百万的收入,但是这笔钱仅够维持他治沙的投入和支付银行贷款的利息。
(5)石光银名义上是个千万富翁,但从1984年筹借10万多元治沙开始,石光银投入在治沙方面的资金越来越多,他不仅卖掉了自己几乎全部的家当,甚至还欠了别人上百万的债,按石光银的话说,治理狼窝沙时,“那真是受的骡马的苦,吃着猪狗的食”。石光银说别人叫他“石灰锤”,就是“二杆子,脑子不够用”的意思。20多年治沙“要是拿我个人来讲,我干了件傻事;可按人活一生的人生价值来讲,我做了件好事。因为给后代人造下福来了,而且咱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