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约是国家及其他国际法主体间缔结的以国际法为准则确定其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种国际书面协议,也是国际法主体间相互交往的一种最普遍的法律形式。
根据条约的定义,条约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条约是国家及其他国际法主体间所缔结的协议。那么,条约的主体也就是国际法的主体——国家。除国家外,正在为民族独立进行斗争并已经组成自己的政治组织的被压迫民族也是国际法主体。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国际法主体。因此,凡以上国际法主体间缔结的协议,都是条约。而个人之间(自然人或法人)、国家与个人之间达成协议,无论其内容或性质何等重要,都不是条约。1952年7月22日国际法院关于英国石油公司与伊朗政府诉讼案的判决书,拒绝承认1933年英国石油公司与伊朗政府缔结的租让合同为国际条约。因为该合同只有一方为国家,另一方是法人。1959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指出,仅一方为国家,而另一方为自然人、法人的协议,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际条约或国际协议。
(二)条约必须以国际法为依据,必须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这是条约合法性的根本标志。不符合国际法的条约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不平等条约之所以非法,就是因为这类条约违反了国际法上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另外,如果以国内法为准缔结的条约,尽管主体是国家也不能称其为国际条约。例如,现代社会中的封建王朝间的婚约,虽是由国家元首签订,但其中的规定是以国内法为根据的,所以不能称为国际条约。(www.xing528.com)
(三)条约规定了国家及其他国际法主体间在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是各方缔结条约的目的所在。一般来说,这种关系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双边条约一般都是直接的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国际组织的章程中,各国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四)条约通常采用书面形式,也就是说,条约的内容要形成文字,不论是一项单独的文件或两个以上相互有关的文件,也不论其名称如何,如条约、公约、协定、议定书等,都是书面形式的协议。但国际实践中也有“口头协定”或“君子协定”的情况,《条约法公约》并未排除口头协定成为条约的可能性。典型事例是国际常设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在1933年挪威诉丹麦的“东格陵兰地位”一案中的判决,因为存在挪威外长和丹麦公使的君子协定,所以他们之间的承诺被认为有约束力,而且谈判还有记录,之后还有草案。所以,这个君子协定被看作是条约,有约束力。但是,“口头协定”在国际上很少采用。因为国际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条约又涉及到国际法主体间的重要利益,如果不采用书面形式,不把达成的协议用确切的文字记载下来,就容易引起纠纷,不利于条约的履行,不利于国际交往,也不利于国际间和平友好关系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