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法教程:南极领土争议与保护措施

国际法教程:南极领土争议与保护措施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19世纪初以来,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挪威、阿根廷、智利等国相继对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美国和原苏联则保留依据其本国探险家对南极的发现而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此外,《议定书》还有五个附件,分别规定了关于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影响的评估、动植物保护、废物处理、预防海洋污染及南极保护区等五项制度。南极被称为是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

国际法教程:南极领土争议与保护措施

南极(The Antarctic Continent,Antarctica)与北极不同。南极是一块陆地,处在地球的南端。四周濒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4%,海岸线长达24700公里。南极洲平均海拔约2350米,是地球上最高的大陆。南极95%以上的面积常年被冰雪覆盖,冰盖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厚处达4800米。冰盖总体积为2450万立方公里,占世界冰量的89%,淡水的70%。南极大陆仅有7%的土地无常年冰雪覆盖,是南极冰原的“绿洲”,成为动植物主要生息之地。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寒冷、最干燥、暴风雪最频繁和风力最大的地区。年平均气温零下25℃。1983年7月,新西兰科学家在万达科学站测到零下89.6℃的世界最低温度记录,故南极被称为“世界的冷极”。南极大陆沿岸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法国迪蒙·迪尔维尔科学站曾记录到92.5米/秒的世界最大风速,故南极又被称为世界“风极”。南极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50毫米。

南极拥有丰富的资源。矿产资源有200多种,主要有金、银、铜、铁、镍、铂、锡、铅、铀等。此外,煤、石油、天然气的贮量也相当丰富。目前在南极已发现大面积煤田和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矿藏,南极铁的贮量可供人类消费200年。南极的动物资源更为引人注目,海豹、海象、海豚企鹅和各种海洋生物的数量相当可观,特别是磷虾,贮量大约有50亿吨左右,是很具开发价值的海产资源,也是人类最有希望的蛋白质仓库

南极是科学试验的理想之地。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南极环境的纯净状态至今未受到破坏,再加上独特的物理特性,使南极成为一个特别适于进行各种科学研究的场所。未受污染的冰雪样品,南极的特有地质地磁和各种特有的动植物,都是宝贵的、无可替代的科研财富。此外,南极的寒冷气候,还对控制、调节全球气候,特别是对南半球的气候调节,具有重要影响。

南极是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后一块陆地,又是一个硕大无比的聚宝盆。自19世纪初以来,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挪威、阿根廷、智利等国相继对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美国和原苏联则保留依据其本国探险家对南极的发现而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各国在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同时,纷纷向南极派遣科学考察队,建立科学考察站。特别是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对南极的考察更是规模空前。美国、前苏联、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挪威、阿根廷等国先后在南极建立了30多个科学考察站。其中以美、苏两国的人数最多、规模最大。为了保证各类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合理开发、利用南极资源,有效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解决各国对南极的领土纠纷,在美国的倡议下,1958年12月,美国、英国、前苏联、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挪威、阿根廷、南非和智利12国在华盛顿召开南极会议,并于1959年12月1日签订了《南极条约》(Antarctic Treaty)。1961年6月23日条约正式生效,有效期为30年。《南极条约》确定了南极的法律地位:(一)南极洲应为科学和全人类的进步利益服务,各国都享有在南极科学研究的自由。为此目的,各国要承担义务相互合作。(二)南极应永远专为和平目的而使用,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和对象。在南极禁止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措施,包括建立军事基地,进行军事演习或任何类型武器的试验等。(三)为保护南极生态环境,禁止在南极进行任何核爆炸和在该区域内处置放射性废物。(四)在条约有效期内,冻结各国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南极条约》为维护南极和世界的和平安宁,为保护南极资源和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

自1961年《南极条约》生效至今,已有39个国家成为条约的成员国。30年来,历届协商会议已通过200多项建议,其中60%是保护南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的有1964年第三次协商会议通过的《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Agreed Measur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Fauna and Flora);1972年签订的《养护南极海豹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Seals);1980年制订的《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会议最后文件》(Final Act of the Conference on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等。1991年有关国家又签订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The Agreement of the Antarctic Treaty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议定书》确认健全保护南极的综合性制度,规定南极为仅用于和平和科学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此外,《议定书》还有五个附件,分别规定了关于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影响的评估、动植物保护、废物处理、预防海洋污染及南极保护区等五项制度。《议定书》的签订使南极的环境保护制度更加全面和系统。

中国从80年代开始参与南极的各项事务。1980年,中国成立了南极考察委员会。1983年6月,正式加入《南极条约》,并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1984年11月,中国首次派出南极科学考察队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并于翌年2月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常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成为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的第十八个国家。1989年2月,中国又在南极建立了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中山站。1991年10月,中国签署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为了积极配合国际上对南极环境保护的各项活动,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决定将1990年至1992年定为“南极环境年”。(www.xing528.com)

南极被称为是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当前这块地球唯一的洁净之地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首先,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盖融化的速度已大大加快。再加上对南极矿物的开采,必将产生大量灰尘,灰尘覆盖在冰面上增强了冰的吸热力,进而更加快了冰的融化。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南极冰盖有可能在今后几个世纪内全部融化,从而使地球的海水上升60米,许多沿海城市将变成一片汪洋,这对人类无疑是一场灾难。其次,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也对南极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南极旅游业已处于失控状态,年平均游客达2.5万人。对此,生态学家极为担忧,因为在南极苔鲜或地衣上留下一个脚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消失不掉。再次,众多的考察站和基地也危及这块净土。由于目前还没有净化污水和处理垃圾的有效途径,各考察站的废物也成为对南极的一大污染源。近两年,科学家又发现了更大的危险——天空。由于来自全球的污染空气将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撕开一个大洞,太阳紫外线毫无阻拦地通过洞口射到地表。据美国的卫星资料显示,1980年地球的臭氧层厚度为300个多布森单位(100个多布森单位相当于约1毫米的厚度)。1990年已下降到175个多布森单位,而在距离地球12至20公里的空间已经几乎没有臭氧的存在。

由此可见,如何保护南极并合理利用南极,已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到南极本身的生态环境,而且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它不仅关系到我们的今天,还关系到地球的明天。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起,严格执行保护南极环境的各项国际公约,为保护地球的最后一块净土永远洁净,为创造美好的人类生存环境而共同努力。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第二条

[2]当时还没有专属经济区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