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知决定你的财富:平衡需求与抉择

认知决定你的财富:平衡需求与抉择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面对某个事物,如何判断它到底是人们想要的,还是需要的呢?需要的东西应该要,想要的东西不重要。我们要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厘清“需要”和“想要”的分界线,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化解个人欲望的“想要”。

认知决定你的财富:平衡需求与抉择

通常,在说到财富积累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节流”,竭尽所能地控制消费支出。但是,当心理需求被强硬压制而个体本身并不深度认同这种节制行为和背后的逻辑时,“节流”效果很差,个体的负面情绪能量也可能随之处于被压迫状态。在遇到某些购物活动时,个体很容易受到诱惑,由此产生更多的不当消费行为。所以,在内心中要明确自己的财富积累逻辑,建立自己的消费规则,这对我们的财富增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1.从消费活动过程,审视消费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

消费者基于个体欲望和需求而产生消费的动力,这种消费动力为内生动力;而在外部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消费行为,这种消费动力则为外生动力。

一般来说,消费者的内生动力在于消费者的个体收入、家庭财富和个人的预期目标。而外生动力则往往源于技术创新、服务升级、市场刺激、业态升级等方面。具体地说,产品或服务自身属性的改善、消费成本的降低、商品流通环节效率提高、服务水平的持续优化、消费方式的便捷,等等,都会对各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形成极大的促进和刺激。

我们可以通过每一年的“双11购物节”来观察消费者的群体表现,去了解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始于2009年11月11日的“双11购物节”,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甚至已经被国人视为消费的一个风向标。这个购物节有着相对固定的发生日期,具备了约定俗成的形式,吸引了全国消费者乃至世界消费者一起参与其中。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交活动场所。

在“双11”活动中,阿里巴巴旗下的所有业务都会全面集结联动,从衣食住行到吃喝玩乐,对各类生活场景实现全方位覆盖,线上业务和线下业务实时联动,零售生态圈被全面打通。从消费与服务本身上来讲,在活动正式开始前的半个月,各类渠道便已为“双11”活动启动了预热动作,公布当季的活动规则,帮助消费者更充分、全方位地“薅羊毛”;如今的线上线下业务的联动速度已经非常快速,常态的线上下单至收货确认的周期基本被控制在三天以内,网购赢得了很多消费者的好感;参与平台活动的很多商家直接打出“全年最低价”的口号,并接受平台的价格监督,再加上直播间的热闹气氛和叠加折扣优惠,这为崇尚消费性价比的消费者提供了充分的消费理由。

据统计,2020年11月1日到11日,仅天猫平台的累计成交量便达到4982亿元人民币

很明显,当外部影响力度加大、消费的外生动力被强化的时候,内生动力也会被带动起来,消费群体主动参与经济活动的欲望被刺激,并在此阶段里大大提升。但是,对于追求财富增长的消费者来说,应该明确:自己那些在氛围中被带动的消费行为,是出于自己的现实需要,抑或仅仅是出于当时的一个冲动想法呢?

2.区别想要和需要,保持消费的理性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产品高度丰富,经济水平也有极大提升,人们的很多需求都是可以被及时满足的。而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人们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甚至有时候,人们根本分不清: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自己真的需要它吗?

(1)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面对某个事物,如何判断它到底是人们想要的,还是需要的呢?从本质上来说,“需要”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生存所需,如阳光、空气、水分、食物、衣服、住所、交通工具电脑、电话等,通常都属于需要的范畴之内。而“想要”是一个人的“主观愿望”,有时候可能并不是必需的。

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个人非常非常饿,他看到路边有一家饭店,想进去吃饭。这时,吃饭对于他来说,既是想要的,也是需要的。后来,这个人吃饱了,而你在一旁劝说他再吃一点。这时,吃饭对于他来说,既不想要,也不需要。

在自己的心里放一把尺子,我们才能清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需要?什么是贪求的想要?需要的东西应该要,想要的东西不重要。

我们应该建立“心灵环保”的概念,保护我们的心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增强对环境的“免疫系统”;同时,避免自己的内心被妒忌、愤怒、猜忌、自私等种种不好的心念填满。我们要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厘清“需要”和“想要”的分界线,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化解个人欲望的“想要”。

“想要”总是有很大的空间。比如,我们看到某个广告,看了一场直播,可能就会被卷入物质欲望的漩涡中,产生不同程度的消费欲望。而“我想要”的情绪一旦出现,就容易出现很多的冲动消费。有些人会在购物节时购入很多物品,打开快递包装之后,束之高阁,甚至数年都未使用过。这都是冲动消费的结果——当时觉得想要,但是实际上并不真的“需要”。

(2)即便是需要品,也要坚持不浪费

近年来,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许多生态问题已经开始给人类和地球生物的未来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很多环保主义者因此频繁地用各类数据阐述环保的重要性。环保并非难事,也并不一定要做得多么形式化;有一个简单而直接的环保做法就是物尽其用。

对物的选择,应是为人所用,自由支配。如果过度追求物质需求,人反而成为了物的奴隶。所以,不去拥有不需要的东西,做到“物尽其用”,不去“为了消费而消费”,这种简朴的消费观念更值得推崇。(www.xing528.com)

(3)保持自制力

自制力是保持消费理性的重点。在托马斯·J.斯坦利《财富自由》一书中曾描述了一对非常具有自制力的夫妻——迈克和霍莉·韦尔斯,居住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中上阶层郊区。他们对自身定位、职业生涯、养育子女、教育和生活都有着极其严谨的态度,这使他们在40岁出头就成了百万富翁——连妻子霍莉自己都表示不可思议:“我从没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成为百万富翁。”

为了控制好预算目标,霍莉从不盲目追求任何最新的、最尖端的产品类型。她这样解释道:“如果产品没有降价或清仓销售,我是不会去买它的。我拒绝支付零售价……买东西不能着急,要有耐心。我有儿有女,所以我通常都会去买黑色或中性的衣服,这样,衣服就可以在孩子身上循环利用。我们购买二手运动器具,也没必要去买新的,不是吗?我们从不攀比,我们不想超越任何人……但我们需要平衡孩子们的期望和需求。”

这种理性的消费模式贯穿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他们拥有两辆老式轿车,房子看起来非常简朴,但却处在一个前景很好的公立学区;他们为教育金进行了规划,确保孩子进入大学时不需要背负巨额的助学贷款,等等。

这种自制力超强的家庭消费模式,使他们在40岁出头就成为百万富翁;即便在市场环境相对恶劣的情况下,仍能确保生活不会陷入失控状态。迈克说:“2010年,房地产市场崩溃了,这让我们的生活也陷入了水深火热。但是我们仍然在坚持自己的计划。过去我们一直在监控我们的资产负债表,现在我们不再反复检查。我在2013年换了工作,这样我就有了更多的自由,也更容易维持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我之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改变,是因为我们的财务状况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长时间保持消费的自律状态,让自己和家庭的财务状况处于长期稳定状态,这是让财富稳步增长的基础,是打造百万富翁的机会之一。

3.控制消费频率,实现财富量与幸福感的平衡

有时候,我们虽然明明知道自己是想要还是需要,但仍然想去消费,这时该怎么办呢?如果强制自己降低消费额度,那么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会让人觉得非常难受;甚至部分人在强制节流一段时间之后,出现报复性消费行为,这种情况不在少数。那么,是否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自然而然地降低自己的消费额,又能降低被强迫感呢?

(1)减少消费的次数

我们先来讲个小故事吧。

有一对美国的小夫妻,他们俩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工作,总体收入情况也很好,但是两人却总是存不下钱。于是,两人去寻求一位理财顾问的帮助。

在了解了夫妻俩的基本资料时,这位理财顾问发现:夫妻二人每天都会去星巴克,喝上一杯热咖啡。理财顾问和他们一起,算了一笔账:假如一杯咖啡20元,两个人每天就是40元。听起来,这笔钱似乎也不算多。那么,一年下来在咖啡方面的支出会是多少钱呢?是1.46万元。如果喝上20年呢?那就需要消费29.2万元。这个数值是不是有点让人震惊?在某些小城市可以买个小房子了、付个首付了,或者买辆不错的代步车。

这个故事被人们称为“摩卡效应”。这里讲述这个故事,是为了提醒大家: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看起来很小的非必要开销,如果它们的发生频率非常高,那么在天长日久之下就会积累成一大笔支出。

对于时下的大多数人来说,直接砍掉所有的习惯或欲望,这是非常难受的——幸福感锐减。但是,我们可以找到那些经常花费的非必要开支,思考一下:我们是否能够拉长两次消费之间的时间,减少在单位时间内消费发生的次数或者降低单次消费的金额。比如,将每天一杯的星巴克咖啡,改为每周三杯,或者改用其他低价位咖啡代替;一年换一部手机,改为一年半或两年换一部。

事实上,即便是必须花费的开支,我们也可以做一些调整。比如,有人习惯每天去超市购物一次。然而,超市是一个很容易刺激消费的场所。有时候,我们可能只想去超市买一件小商品,但是在购物时发现超市在做促销活动——“那套商品实在太划算了!”于是,随手消费行为就会出现,消费额随之增加。所以,不妨将每天一次的超市购物,改为每隔三天、五天或一周一次。我们只是做一些微小的调整,而不会让自己的生活品质降低太多,但却可以因长期积累而省下不少开销。

(2)减少与消费品接触的机会

如果说减少消费的次数,其本质是拉长消费的周期。那么,减少与消费品接触的机会,则是为了从源头上消灭消费欲望燃起的火种。

因为,人有一种天性,在接触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影响。比如,看到美好的东西,会希望拥有;看到性价比较高的商品,也想把它们带回家。只看不买也能产生满足感——这种人很少;更多人会因为看了不买而会觉得不幸福、不开心、懊恼。所以,不妨减少让自己可能因此不幸福、不开心或懊恼的机会——减少逛商场、逛超市、浏览购物网站的次数和时间。

毕竟,如果消费支出过多,最终会让自己更不开心;而除了消费型支出之外,还是有一些无须消费金钱也可获得幸福快乐的事情,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