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一种全新的网络经济由此产生,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跨入了信息时代。
可以说,互联网正在快速地改变着全球经济,也改变着人类的文明,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信息取代物质、资本而成为社会的战略资源,要想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最先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急需大批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才。高校就是为信息社会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人才的地方,信息素质教育应当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
美国是一个危机意识十分强烈的国家,在教育领域显得尤为突出。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多项研究成果表明,美国学生在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领域的测验成绩令人遗憾,因此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发表了一篇名为《处于危险中的国家》的报告。后来在里根总统的倡议下,该委员会又撰写了一份报告,阐明了学业水准下降的现状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性,并在全国的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为报道,引起了公众对教育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促使许多州的立法机关和学校采取措施以改进教学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从信息素质教育评估标准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已经在为未来的信息社会做准备,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句意义深远的话推动了我国计算机普及事业和信息科技事业的长足发展,也引起了教育界对信息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
2000年我国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并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川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www.xing528.com)
教育部一直倡导高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虽然“文献检索课”不能取代信息素质培养,但它也是信息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80年代初,教育部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将“文献检索课”规定为高校图书馆工作任务之一。1992年5月,原国家教委又印发了《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对“文献检索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的要求、课程组织计划、教学检查评估做了细致而全面的规定。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在“一次教育”已经过时,“终生教育”成为时代要求的形势下,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200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首次将“文献检索课教学学术研讨会”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这表明文献检索课教学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发生了质的变化,图书馆用户教育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近几年,教育部大力提倡包括信息素质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高教司已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中设立了“网络条件下的文献信息用户教育研究”项目,并委托清华大学图书馆主持研究。
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但我国高校对信息检索课程普遍不够重视。大多数高校仅把信息检索课作为选修课,甚至由于选课的学生人数比较少而干脆取消这门课。由于我国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信息素质教育大都停留于口号中,所以导致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层次普遍较低。60%的大学生不了解信息系统,停留在纸本文献上;70%以上的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不会利用图书馆藏书,甚至工作后也不会获取与利用信息。
目前国内还缺乏像美国高校信息素质评估标准那样的标准,更没有一个评估和考量的机构。总之,在信息素质教育上,我国高校同国外高校相比还显得有些形式化、表面化,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