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发现一组
志愿者们第一次见到谢阿比的时候,她正坐在楼顶的小板凳上吃早饭。左手拿着一个白面馒头,右手端着一个小瓷碗,里面还剩半碗咸菜汤。而两米之外的墙角,是用半截大油桶改造的灶炉支起的大锅,柴火还没有熄灭,锅里依旧热气腾腾,蒸着满满一锅大馒头。
这里是攀枝花市盐边县永兴镇的一个留守学生托管点。没有固定的饭桌,孩子们拿着碗,坐在小凳子上就可以吃一顿饭;30平方米的房间被划成两部分,左边是“自习室”,右边和后边是寝室,放置着双层的单人铁床;楼道里堆满了塑料瓶、小凳子各种杂乱物品。和谢阿比一样,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假期或周末被托管在这里的还有其余31名学生,其中有27个彝族、1个纳西族和1个汉族学生,最小的8岁,最大的16岁,年级跨度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
孩子们在认真听志愿者上课
课间休息
谢阿比今年10岁,是个彝族小姑娘,在永兴镇小学读四年级,她还有一个8岁大的妹妹谢阿各在读二年级。父母带着4岁的弟弟奔波在成都、浙江、攀枝花等地,哪里有工作,哪儿能挣钱就到哪儿。母亲身体不好,每年还需要支付8000多元的生活费。他们一年中只有过年或过火把节才回一趟家。小姐妹俩平时上课就住在学校,周五下午放假才回到外公外婆家—— 一个川滇交界处的偏远小村庄,位于温泉乡大窝凼村。天晴的时候,舅舅会骑着摩托车来接小姐妹俩。而每年7、8月的时候是攀枝花的雨季,天气阴晴不定,说不清楚什么时候就是一场瓢泼大雨。山路崎岖,地势险峻,道路上泥泞不堪,还会碰上滑坡泥石流,摩托车根本没办法通过。“我就一直牵着妹妹,拉着坡上的树枝草藤走回去。”这一走,至少需要3个小时。
相比起姐姐的羞涩,妹妹显得不那么怕生。清澈明亮的小眼睛一闪一闪的。“我喜欢爸爸妈妈给我寄新衣服新鞋子。”小姑娘一边说话一边埋着头看了看自己的衣服,“这件衣服就是妈妈前不久刚刚寄回来的。”脸上是满满的笑意。小姐妹俩最期待的事情莫过于每周接到来自远方的爸爸妈妈的电话,即使远在异乡,也心存无限思念,哪怕每次都只是一句简单的“你们要好好学习”,也足以让姐妹俩高兴好久。
姐姐谢阿比:小小的肩膀已能扛起生活的担子
(www.xing528.com)
妹妹谢阿各:清澈明亮的眼神里装满了期待
谢家小姐妹终于又见到了爸爸
下午的第一节课是团体心理辅导课。志愿者发给每位小伙伴一张白纸,让孩子们在纸上写上自己的梦想、最想做的事情、最想见到的人、最不喜欢做的事情……“我最不喜欢做的事情是做饭。”“我最想见到的人是爸爸妈妈。”姐妹俩用稚嫩的笔迹写下了自己的真心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外公外婆年事已高,家里又农事繁忙,姐妹俩一回到家就要帮着做做饭、洗洗碗、扫扫地、洗衣服。灶台比姐姐还高了一个头,小小个子的阿比要踩在板凳上才能够得到锅。听妹妹说,姐姐最拿手的是蛋炒饭,每次姐姐炒的蛋炒饭她都能吃下一大碗。但妹妹或许不知道,姐姐每次都需要使出全身的劲儿才能挥得动那个长长的、重重的大锅铲,来来回回翻炒很多次才能给妹妹做出一顿鲜美的蛋炒饭。而之所以做饭这件在我们看来十分享受的事情会成为姐姐最不喜欢的事情,不只是因为这很费体力,还因为在姐姐的心里,她更希望每次回到家里就能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拥抱,放下书包就能吃得上爸爸妈妈已经准备好的饭菜。毕竟,她还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有着和同龄人一样的期待,有着一颗同样需要被爸爸妈妈呵护和关爱的心。
团体心理辅导课上,小伙伴在分组交流
张张纸上,写满了孩子的心里话
十分凑巧,下午晚些时候,姐妹俩的爸爸刚好来这里接孩子回家。他和妻子是从浙江赶回来过火把节的。今年彝族的火把节定于7月20日,有的地方根据不同情况提前或延后一两天。面对我们的镜头,这个朴实憨厚、黝黑的山里汉子并不多言,不善言谈的他反反复复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只希望我的两个孩子好好读书。只要她们愿意读,读到哪里我就供到哪里。”家访的时间里,小姐妹俩一直乖乖坐在爸爸身边,从未离开。
“我最想见到的人是爸爸妈妈。”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今晚,姐姐再也不用亲自下厨做饭了。要知道,这可是每年难得的几次机会。
快乐小贴士
在“快乐学校”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上,志愿者们常常会发给每位小伙伴一张白纸,让孩子们写上自己的梦想、最想做的事情、最想见到的人和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彝族小姐妹谢阿比、谢阿各最想见到的人是爸爸妈妈,这也是留守学生们最大的心愿。爱心圆梦,在志愿者的帮助和呵护下,祝愿孩子们的愿望能够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