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言文]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对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本文出处 选自《资治通鉴》的《唐纪》,文题是后加的。《资治通鉴》详见《唐太宗论止盗》。
作者简介 司马光,详见《唐太宗论止盗》。
补充注释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听,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偏信,听了一方面的话就相信。唐朝的魏征概括成这八个字,指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全面地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如果听了一方面的话就相信,必然造成错误的判断。(www.xing528.com)
③尧、舜:传说上古清明、贤达的君主。
④蔽(bì):蒙蔽。
⑤广纳:广泛地接受建议和意见。
文意解读 魏征的回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论点。为了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兼听选取了两个事例;偏信选取了三个事例。这些事例都颇具典型性,有力地证明了论点的正确性,指出兼听、偏信对于国家君主的利害关系。特别是最后一个事例,隋炀帝的事例更具尖锐性,因为唐朝就是灭了隋朝后才建立起来的,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参与了摧垮隋王朝的战争,隋炀帝亡国亡身李世民记忆犹新,正所谓“殷鉴不远”,他怎能无动于衷呢?
[国学现代文]
皇上李世民问魏征说:“君主怎么做才能清明,怎么做是昏暗?”魏征回答说:“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一方面的话就贸然相信就是昏暗不明,造成错误的判断。从前尧清明,不耻下问于百姓,所以才有苗的恶行能够知道;舜明辨是非如四目,达到耳聪目明,所以共、鲧、对兜不能蒙蔽他。秦二世胡亥偏信赵高,所以才有望夷的灾祸;梁武帝偏信权臣朱异,所以招致台城的受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至彭城阁兵变灭亡。因此君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广泛的采纳正确的建言,那么朝中重臣不能蒙蔽,而臣下的民情能够向上通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