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他行为:社会心理学角度的探究

利他行为:社会心理学角度的探究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一类美好的事物,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学者提出动物也有利他行为,例如,某些物种的老年动物会不惜牺牲自己来挽救同类中的年轻动物,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种族繁衍的机会。根据不同的环境,少数的利他主义者能迫使大多数自私的个体来合作,或者相反,一些利己主义者可诱发大多的利他主义者叛变。社会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许多学者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他人

利他行为:社会心理学角度的探究

爱德华·威尔逊在其《论人性》一书中,将攻击性、利他行为、性本能和宗教行为视为人类行为基本范畴的四个方面,作为一名生物遗传决定论者,威尔逊认为攻击行为是人类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而形成的一种本能,利他行为是通过基因的进化和发展而来的,其强度和频率随着亲属关系的疏远而急剧下降。

背景人物

爱德华·威尔逊 (1929— )(见图8-1),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功勋教授、社会生物学之父。1929年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市,1949年毕业于亚拉巴马大学,1955年获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后来他任教于佩莱格里诺大学,并且是哈佛大学的昆虫研究员。他的代表作有《昆虫社会》(1971)、《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1975)、《论人性》(1978)。

图8-1 威尔逊

有的时候,人愿意无偿地帮助他人。他即便并不认识此人,或者他的助人行为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可以预见的好处,也仍然选择了助人的行为方式,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利他行为(altruism behavior)。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一类美好的事物,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表明,18个月大的婴儿在看到陌生人的笔掉在地上时,即表现出了帮助的意向。有些学者提出动物也有利他行为,例如,某些物种的老年动物会不惜牺牲自己来挽救同类中的年轻动物,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种族繁衍的机会。

学以致用

人类的利他与合作(www.xing528.com)

关于人类的进化起源,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的基本问题都围绕着利他主义和自私展开。实验证据表明,人类的利他主义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动物世界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在利他主义和自私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多个体差异以及相互作用,这些对人类的合作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少数的利他主义者能迫使大多数自私的个体来合作,或者相反,一些利己主义者可诱发大多的利他主义者叛变。

最后通牒游戏很好地说明了许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即使在面临高货币风险时,也愿意放弃自身的利益来惩罚别人,以防止不公平的结果或制裁不公平的行为。在这个游戏中,两个被试必须在一个固定金额的分配上达成一致。被试A作为分配者,可以确切地提出一个如何分配金额的建议。被试B作为响应者,可以接受或拒绝A提出的分配方式。在拒绝的情况下,两者都一无收获;而在接受的情况下,分配者的方案就被执行。这个实验中一个稳健的结果是:当分配者给响应者的金额少于可用资金的25%时,分配者被拒绝的概率就会很高。这表明响应者并不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因为一个自私的响应者应该接受任何数额的分配。而大多数分配者似乎也明白,低的报价将被拒绝。因此等分模式在最后通牒游戏中常常出现。

另外,“社会困境”实验范式是利他奖励研究的良好工具。该范式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礼物交换游戏、信任游戏或者囚徒困境。以基础的信任游戏(trust game)为例,两个被试被随机分配为委托人和受托人,双方都有10元启动资金。由委托人决定向受托人转让的数额,然后受托人再决定捐赠给委托人的数额。主试将任何对方给予的数额都双倍处理,如果双方都转让出全部的数额给对方,那么他们的获益是最大的。然而,一个自私的受托人无论收到多少数额都不会捐赠给委托人任何金额,因此,一个自私的委托人预见到这种行为,一开始就不会转让任何资金给受托人。

这些实验范式模拟了大量现实生活的情况。为了加强对人类利他主义进化的研究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和领域进行检验与探索。

社会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许多学者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他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巴特森(C.D.Batson)认为,利他行为应该是指那些不图日后回报的助人行为。当一个人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既有可能产生专注于自我的内心焦虑,也有可能产生专注于他人的同情情绪。因此,可能产生两种相对应的利他行为取向:一种为了减轻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助人行为,这种情况的动机是为自我服务,助人者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者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可以称之为自我利他主义(ego altruism)取向;另一种是受外部动机的驱使,因为看到有人处于困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让他感到幸福,这种情况才是纯利他主义(pure altruism)取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