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心理学研究揭示:小群体影响人从众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揭示:小群体影响人从众行为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位球迷参与聚众闹事,被警方拘捕。小群体的行为表现会非常明显地影响整个群体从众行为的发生比例。阿希的研究发现,如果判断群体中再加入一名真被试,则从众比例也会明显下降。阿希的实验研究也发现,当卡片上线段的客观差异变得较小时,客观进行正确回答的概率下降,从众的比例上升。

社会心理学研究揭示:小群体影响人从众行为

(一)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

1.群体自身的一致性

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从众行为产生的主要条件。很多从众行为的产生,都是个体看到群体中的他人采取了相同的行为,个体为了保持和群体的一致性而产生的。一位球迷参与聚众闹事,被警方拘捕。当警察询问他为什么要参与闹事的时候,他坦然承认:“别人都在吼,如果我安安静静地坐着,别人会针对我的,所以我就选择了加入。” (金盛华等,1995)

相应的,很多研究,也都证实对群体一致性的任何破坏,都会导致从众率的显著下降。小群体的行为表现会非常明显地影响整个群体从众行为的发生比例。阿希20世纪50年代的实验研究及莫里斯等人(Morris和Miller,1975)的研究证实,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致,即使持不同意见的人没有任何权威,都会使从众的比例大大下降。阿希的研究发现,如果判断群体中再加入一名真被试,则从众比例也会明显下降。也就是说,从众人数的比例下降,或群体中出现个人观点的支持者时,人们更容易抗拒群体的压力。

莫罗夫等人(Malof Lott,1962)及艾伦等人(Allen和Levin,1971)的研究则证明,群体不一致意见一旦出现,无论持不一致意见者与真被试在情感和态度上是否相同,都会导致从众率的下降。

群体意见不一致导致从众率下降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出现不一致的时候,人们对于多数人的信任度就会降低,这给本来就对群体意见有所怀疑的个体找到了支持力量,提供了可以怀疑的空间,这就削弱了人们将多数意见作为判断参考的依赖性,导致从众率下降。

第二,这种来自他人的支持力量同时也能提高个体对自我判断的信心,从而降低从众产生的比例。

第三,群体已经不一致的时候,减小了人们的偏离焦虑恐惧,降低了群体对个体造成的压力,使得人们进行独立判断的倾向增加,从而使从众比例下降。

2.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cohesiveness)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群体的凝聚力越高,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和依赖心理越发强烈,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与群体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要求。如果一个群体内都意见不一、四分五裂,群体对个体的压力也就很难形成,个体的从众现象的产生就会越少。

社会心理学家多依奇(Detsch,1955)等人做过一个阿希式的实验。不过在他的实验中,改变了小组间的关系,让几个小组进行竞争比赛,看哪个小组出现的错误更少,并对优胜的一组进行奖励,以此来增加临时性实验小组的凝聚力及与个人关联的密切程度。结果表明,在竞赛的情境中,群体成员会努力地、有意识地、自愿地尽量达成一致意见。

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个人对某些群体的隶属关系,是其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其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来源。由于个人与群体关联的这种深刻意义,个人在许多时候需要通过维护群体的形象来维持自我的价值。在一个群体凝聚力很强的群体里,每个成员都会有很强的压力感,从而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因此在群体中可以利用这点,通过群体凝聚力造成的压力,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使其维持从众倾向,促进其向群体期望的方向发展。

(二)情境因素

1.刺激物的性质(www.xing528.com)

刺激物的性质也是影响从众的因素之一,人们更容易对模棱两可的刺激物判断作出从众反应。心理学家克雷奇等人(Krech和Crutchfield,1963)的研究也表明,在被试可以非常肯定的项目上,从众率只有15%,较为肯定的项目为24%,而难以肯定的项目从众率为36%。阿希的实验研究也发现,当卡片上线段的客观差异变得较小时,客观进行正确回答的概率下降,从众的比例上升。这一点意味着,当情境的模糊性较大,人们较难作出自信判断时,更容易从众。

任务难度可以影响他人作出正确判断的依赖性:难度越大,引发对团体观点的从众行为就越多(Coleman,1958)。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在于,当外来的信息本身十分模糊、模棱两可的时候,会对个体的判断和认知带来困难。当人们不能明确判断一个信息的时候,就会倾向于和群体的意见取得一致,从而增加了从众行为的可能性。

2.个人地位

人们的从众行为因为其在群体中的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权威者往往因为角色定位的关系,被认为有权利和能力,常常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才干,信息渠道多,因此易于赢得地位较低的个体的信赖,从而使得更多的低地位者跟从。

岑国桢等人(1992)对8~12岁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发现,群体情境会使儿童的道德判断发生明显的从众变化,成人权威的群体情境最为有力,小型的群体和友伴群体的情境次之,微型的群体情境又次之。张道田(1999)的一项研究表明,引起从众心理压力的大小,与已经发表过意见的成员人数和威信的高低成正比,如果威信高者和多数成员已经发表过意见,这时,后发表意见的特别是威信相对较低些的成员就会产生从众倾向。

3.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群体交互作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从众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交互作用的早期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因为这个阶段双方处在相互适应阶段,双方都试图建立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相互接纳对方的程度较高,比较易于被说服和接受他人观点。而到了交互作用的后期,相互之间会试图巩固自己的地位,从而变得不易接受影响而从众。

另外,在早期阶段如果个体自我怀疑,同时又有高群体压力,则易发生从众。这个时候如果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前,先了解别人的想法并写下来,那么轮到自己表达观点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较多的从众;但是如果在听别人说之前先思考过,那么表达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较少的从众。

(三)个人因素

人们的从众行为倾向也受自身特征的影响,与从众有关的个人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我: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做事情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不太会去从众;而公众自我意识强的人往往以他人的要求与期望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所以从众的可能性更大。二是个体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许多研究证明,有时候人们不从众是为了保持自身独特的自我同一性(Maslach,1987;Snyder,1980)。其中在斯奈德(Snyder,1980)的实验中,他首先让参加实验的被试相信自己最重要的10个态度与另外1000个大学生的态度有的不同,有的则相同,然后这些被试参加从众实验,结果那些被告知与他人态度差异极大的被试往往不接受他人的影响来保持自我的同一性。三是个人的控制愿望。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愿望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从众行为的反应。由布雷姆(Jack Brehm,1966,1981)提出的心理抗拒理论(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就认为:人们相信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控制权,因此当这种控制自由受到限制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采取对抗的方式,以保持自己的自由。

伯格(J.M.Burger)的一项研究说明了控制感对从众行为的影响。他让学生评价一些卡通片的可笑程度(实际上这些卡通片并不可笑),发现在单独评价时控制愿望高的被试与低的被试没有大的差异;但在团体情境中,控制愿望高的人不大会去附和同谋者的较高评价(分数越高越好笑),而是力图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一旦一种意见被表达出来,人们就会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选择了某种态度。如果由于群体压力,迫使人们表达与多数人相同而与原来选择不同的态度,人们就会明确知道自己屈服群体压力而做出了态度改变。很显然,这种意识会激发人们的抗拒反应,促使人们保持自己态度的一致,不轻易屈服于他人的压力,从而使人们倾向于做出不从众的选择。如果意见是当众表达的,则不仅有上述自我意识更为强烈的问题,还有在公众面前是否有独立性、能否坚持自己意见的自我形象问题。这种意识会使人们倾向于选择不从众。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个体的社会地位、预先的承诺和性别等都会对从众行为产生影响。在一个群体中,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社会地位越低的人从众的可能性越大;对组织或他人的承诺越大,从众的可能性越高。性别与从众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早期的研究者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比男性高,但最近的研究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伊格利(Eagly,1987)指出,如果男女在从众行为上有差异的话,也仅仅发生在要求女性当面反对对方的情境下。此外,从众还受到是否公开的影响,阿希实验中的被试在看到其他人的反应之后,如果写下自己的答案只供研究者看,那么他们就较少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

社会压力会引发人们的从众行为,但有时候人们也以其他方式进行反应,最常见的有反从众和独立,其中反从众是指心理抗拒引起的在所有情况下对抗从众的现象,它与社会压力的要求恰恰相反;而独立是指人们不愿意受制他人的倾向,独立的人不在乎社会压力与他人的要求,往往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四)文化

从众现象是否在所有文化中都存在呢?惠塔克和米德(Whittaker和Meade,1967)在七个国家和地区里重复了阿希的从众实验,发现大多数国家的从众率接近:黎巴嫩31%,中国香港32%,巴西4%,但是在津巴布韦的班图为51%。班图是一个对不从众者施加强力制裁的部落。当米尔格伦(Milgram,1961)用不同的从众程序来比较挪威和法国的学生时,他发现法国学生表现出较少的从众行为。邦德和史密斯(Bond和Smith,1996)对17个国家的133个研究进行了分析,证实了文化价值观确实对从众有影响。与个人主义国家的人们相比,集体主义国家(和谐受到赞扬,关系有助于定义自我)的人们更容易受到他人影响而作出反应。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从众则是积极的表现。例如在日本,与其他人保持一致不是软弱的表示,而是忍耐、自我控制和成熟的象征(Markus,Kitayama,1994)。而在西方的个人主义社会中,人们并不赞赏屈从于同伴压力之下,因此在个人主义者看来,从众一词往往含有消极的价值判断。文化对从众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变化。研究者对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大学生被试重复进行了阿希的实验,与二三十年前阿希所观察到的情况相比,有时人们会表现出较少的从众行为(Lalancette和Standing,1990)。由此可见,从众在全世界都非常普遍,但会表现出文化和时代的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