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的原则及其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的原则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功利原则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所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相互对应。(二)交互原则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和相互支持,人际交往当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表现在很多方面。具体到人际交换上,人们都希望交换或一种关系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或保持关系的过程中得大于或至少等于失。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的原则及其重要性

(一)真诚原则

近十年来,心理学家对各种类型不同的对象做过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人们在回答“人际交往上你最喜欢什么样特征的人?最期望别人采取什么样的交往方式同自己交往?自己会采取什么样的交往方式与别人交往?”等几个问题时,答案会高度汇聚于同一个答案:真诚。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可见,真诚的品质与交往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尤其特殊的地位,一个人要想吸引别人,赢得别人,与别人保持良好的交往,真诚是必须有的品质和交往方式。

(二)交互原则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Aronson和Linder,1965),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和相互支持,人际交往当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大量研究表明,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倾向于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也愿意去接近他们;而对于疏远我们、厌恶我们的人,我们的反应也是相应的,对他们也会疏远或厌恶(Kenny,1994;Kenny和Nasby,1980)。在爱情关系中也具有这种人际关系的交互现象(Aron,Dutton和Aron,et al.,1989),而且它在第一次见面的几分钟内就能发生(Chapdelaine,Kenny和LaFontana,1994)。

日常生活中的事实和观察也很容易证明,对于真心接纳、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倾向于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相反,对于表现出不喜欢、排斥我们的人,我们也倾向于排斥、疏远对方,避免与其有进一步的交往。

(三)功利原则

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所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相互对应。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时候都不只需要倾向的相互一致,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倡导者霍曼斯(Homans)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这种交换不仅有物质品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服务等各方面的交换。福阿(Foa,1974)对人际交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人际交换的六种基本回报类型,包括金钱、物品、信息、服务、地位和感情等。

(一)真诚原则

近十年来,心理学家对各种类型不同的对象做过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人们在回答“人际交往上你最喜欢什么样特征的人?最期望别人采取什么样的交往方式同自己交往?自己会采取什么样的交往方式与别人交往?”等几个问题时,答案会高度汇聚于同一个答案:真诚。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可见,真诚的品质与交往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尤其特殊的地位,一个人要想吸引别人,赢得别人,与别人保持良好的交往,真诚是必须有的品质和交往方式。

(二)交互原则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Aronson和Linder,1965),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和相互支持,人际交往当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大量研究表明,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倾向于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也愿意去接近他们;而对于疏远我们、厌恶我们的人,我们的反应也是相应的,对他们也会疏远或厌恶(Kenny,1994;Kenny和Nasby,1980)。在爱情关系中也具有这种人际关系的交互现象(Aron,Dutton和Aron,et al.,1989),而且它在第一次见面的几分钟内就能发生(Chapdelaine,Kenny和LaFontana,1994)。

日常生活中的事实和观察也很容易证明,对于真心接纳、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倾向于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相反,对于表现出不喜欢、排斥我们的人,我们也倾向于排斥、疏远对方,避免与其有进一步的交往。

(三)功利原则

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所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相互对应。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时候都不只需要倾向的相互一致,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倡导者霍曼斯(Homans)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这种交换不仅有物质品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服务等各方面的交换。福阿(Foa,1974)对人际交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人际交换的六种基本回报类型,包括金钱、物品、信息、服务、地位和感情等。

“费力最小原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之一,即人都有用最小付出换取最大回报的倾向,因此商界人们会讨价还价,走路会倾向于走捷径。具体到人际交换上,人们都希望交换或一种关系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或保持关系的过程中得大于或至少等于失。

(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1.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个人,其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知觉信息的选择到内部信息的加工,从对行为的解释到人际交往,都具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当别人不同意我们的观点时,我们通常的第一反应是为自己辩护,有时虽然不表现出来也会在心里寻找维护自己的证据;再如当别人夸奖自己时我们会感到高兴,很多人都喜欢跟别人分享自己经历过的能证明自己优秀品质的事情,甚至还有人喜欢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等等,这都是人们保护和提高自我价值的行为表现。(www.xing528.com)

2.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

阿龙森与林德(Aronson和Linder,1965)曾经做过一个著名实验,发现了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的存在。

人们对于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这说明,我们最喜欢的是对我们的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对我们的喜欢水平不断减少的人。

(五)情景控制原则

“费力最小原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之一,即人都有用最小付出换取最大回报的倾向,因此商界人们会讨价还价,走路会倾向于走捷径。具体到人际交换上,人们都希望交换或一种关系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或保持关系的过程中得大于或至少等于失。

(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1.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个人,其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知觉信息的选择到内部信息的加工,从对行为的解释到人际交往,都具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当别人不同意我们的观点时,我们通常的第一反应是为自己辩护,有时虽然不表现出来也会在心里寻找维护自己的证据;再如当别人夸奖自己时我们会感到高兴,很多人都喜欢跟别人分享自己经历过的能证明自己优秀品质的事情,甚至还有人喜欢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等等,这都是人们保护和提高自我价值的行为表现。

2.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

阿龙森与林德(Aronson和Linder,1965)曾经做过一个著名实验,发现了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的存在。

人们对于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这说明,我们最喜欢的是对我们的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对我们的喜欢水平不断减少的人。

(五)情景控制原则

情境控制的含义,是指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情境的自我控制。情境的不明确,或不能达到对情境的把握,会引起机体的强烈焦虑。假设我们深夜听到窗子“哐当”一声,接着又是“啪”的一声响,那么,如果我们不弄清声音是怎么回事,是绝难重又安然入睡的。只有起来查看一番,确信是一阵大风吹开窗子,打碎了花瓶,我们才能安然入睡。因为此时声音的意义已经明确,它不是危险的信号,因而继续睡觉是恰当的行为。我们走夜路害怕,到陌生的地方不安,旅途上感到焦躁等,都是由于不能达到对情境的控制引起的。

对于人来说,不仅对物理环境的不明确和不能把握会引起焦虑,对社会环境的不明确和不能把握,也同样会引起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因此,人们对于这类社会情境也倾向于逃避。我们可能都还记得,在我们新入学或新调入某一工作单位时,由于对周围环境和人都缺乏了解,因而机体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直到我们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了解了经常发生联系的同学、教师或同事,我们才真正比较轻松和适应。

情境控制的含义,是指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情境的自我控制。情境的不明确,或不能达到对情境的把握,会引起机体的强烈焦虑。假设我们深夜听到窗子“哐当”一声,接着又是“啪”的一声响,那么,如果我们不弄清声音是怎么回事,是绝难重又安然入睡的。只有起来查看一番,确信是一阵大风吹开窗子,打碎了花瓶,我们才能安然入睡。因为此时声音的意义已经明确,它不是危险的信号,因而继续睡觉是恰当的行为。我们走夜路害怕,到陌生的地方不安,旅途上感到焦躁等,都是由于不能达到对情境的控制引起的。

对于人来说,不仅对物理环境的不明确和不能把握会引起焦虑,对社会环境的不明确和不能把握,也同样会引起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因此,人们对于这类社会情境也倾向于逃避。我们可能都还记得,在我们新入学或新调入某一工作单位时,由于对周围环境和人都缺乏了解,因而机体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直到我们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了解了经常发生联系的同学、教师或同事,我们才真正比较轻松和适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