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心理学:态度的定义与功能的经典理解

社会心理学:态度的定义与功能的经典理解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奥尔波特认为态度是这样一种心理的神经准备状态。这是态度的经典定义。把态度看作是情感的标志,衡量态度就是衡量赞成与不赞成、好与恶。态度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变化充分体现了态度的社会性。内隐态度的稳定性强于外显态度,较难被改变。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

社会心理学:态度的定义与功能的经典理解

现代语言词汇中,态度(attitude)被用来指一种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但在19世纪中叶以前这一词语的含义是多重的。英语attitude源于拉丁语aptus。其含义一般包含两种,一是指适合或适宜之行为的主观的和心理的准备状态。二是指在艺术领域雕塑和绘画里人物的外在和可见的姿态。前一种具有心理学上的含义。在现代意义上使用的态度含义是斯宾塞所提出的概念,他在《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中说道,对有争议的问题的判断依赖于所具有的态度和保持正确的态度。在心理学中,最早设计态度的实验是朗格(E.Langer)的有关反应时间的实验。20世纪初,伴随着托马斯等人的移民研究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兴起,对态度的研究迅速发展,并已成为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什么是态度

尽管态度的研究在社会心理学的诸多研究领域中有着很长的历史,但态度的概念依然众说纷纭。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的定义,总的来说可分为这样几类:

(1)将态度视为认知和评价的组织和倾向,如罗克奇(M.Rokeach)认为“态度是个人对同一对象数个相关联的信念的组织”。

(2)偏重于情绪情感,如爱德华兹(A.L.Edwards)将态度视为“与某个心理对象有联系的肯定和否定感情的程度”。把态度看作是情感的标志,衡量态度就是衡量赞成与不赞成、好与恶。

(3)把态度看作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强调态度的行为意向方面,如F.奥尔波特、格根(K.J.Gergen)等人。奥尔波特认为态度是这样一种心理的神经准备状态。他由经验予以体制化,并对个人心理的所有反应过程起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作用。这是态度的经典定义。

(4)把认知、情感和行为都平行地纳入态度中,试图包含上述三类定义的内容,如弗里德曼(G.Fridman)、迈 尔 斯(D.G.Myers)、安 德 鲁(H.Aanderw)。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心理倾向。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对态度的解释。

(二)态度的特征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几种特性:

(1)态度的社会性。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获得的。个体在其后天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接受周围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影响和浸染而逐渐形成对他人、他事、他物的一定态度。态度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变化充分体现了态度的社会性。

(2)态度的主观经验性。个体的意识世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世界,以后天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的各种经验为基础,包括以一定的观念形态存在的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及其他各种思想观念;另一种是经验世界,它是在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直接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包括以一定的经验形态存在的认识、判断、评价及各种体验和感受。态度则介于这两者之间,一方面他与个体的观念世界,尤其是其中的信仰和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常常反映个体所持有的各种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它又包含了相当大的经验成分。因此态度本身就具有主观经验性。

(3)态度的动力性。态度对个体自身内隐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行为表现都具有一种动力性的影响,同时对个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也具有这种影响,表现为激发、促动、调整和协调的作用。

(4)态度的双重性。态度具有外显性和内隐性。外显态度能被人们明显地意识到或承认,内隐态度则根据已有经验潜在地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内隐态度的稳定性强于外显态度,较难被改变。

(三)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www.xing528.com)

作为一种具有认知基础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并且这三种成分是互相关联的。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充分理解是人们对一个事物、一个现象形成一定态度的前提,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认知,那么态度的形成就会是模糊的,可信度较低。态度的认知成分具有倾向性和组织性,这种倾向性和组织性会成为头脑中的既定模式或刻板印象,使人倾向于按照类属思维来认识态度对象,并对其进行思考。因此,态度的认知成分区别于一般的事实认知,有时会带有偏见的性质。

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行为倾向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图5-1表示:

图5-1 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虚框中的为态度,态度不等于外显行为)

一般来讲,尤其是从理论上来看,态度构成中的这三种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如果出现了矛盾和不协调,个体则会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重新恢复其协调一致的状态。但现实生活中这三者之间关系并不是如此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存在不协调和不一致。

此外,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这三种成分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也不尽相同。研究结果表明情感和行为的相关程度高于认知与情感和认知与行为的相关程度。由此可见,在三种成分中,认知成分的独立程度要更高些,其他两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应会较小。

想一想你对一台多功能烤箱的态度就包括:首先,你对这台烤箱功能和价位的认知是什么?在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信息是什么?也许你对这种多功能烤箱的认知是,与其他烤箱相比,它耗电更多而且操作程序更为烦琐。其次,你看到这台烤箱的情感反应是什么?也许你感到好奇、兴奋。如果你是一位喜欢传统烹调技术的人,也许你会感到不屑。最后,你的行为反应是什么?你会到商店真的买一台吗?所有这些成分共同结合起来形成你对新型烤箱的总体态度。

(四)态度的心理功能

态度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态度的功能有以下几个:

效用功能:也叫适用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与他人的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如孩子们对父母的态度就是适应功能的最好表现。

知识功能: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态度有助于我们组织有关的知识,使世界变得有意义。对有助于我们获得知识的态度对象,我们更可能给予积极的态度,这一点相当于认知图示的功能。

自我保护功能:态度除了有助于人们获得奖励和知识外,也有助于人们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这种观念来自精神分析的原则。比如某个人工作能力低,但他却经常抱怨同事和领导,实际上他的这种负性态度让他可以掩盖真正的原因及他的能力。

价值表达功能:态度还有助于人们表达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比如一个青年人对志愿者的工作持有积极的态度,那是因为这些活动可以使他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恰恰是他自我概念的核心,表达这种态度能使他获得内在的满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