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侯乙葬于随国的谜团解开

曾侯乙葬于随国的谜团解开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县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随国,那么身为曾国国君的乙为什么会被葬在随国呢?这位曾国国君的墓穴为何会建在随国,学者们一直都在讨论研究,说法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并没有得出一个一致的定论。第一种说法认为,随国即是曾国。另一种说法认为,曾国国君的墓之所以会在随国被发现,完全是因为一种惯例。曾侯乙墓在随国,未必就能说是随国的土地曾被用来作为曾国的国都。他们认为,曾国在西周时期已经和随国同时并存了。

曾侯乙葬于随国的谜团解开

随着国内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城市用地的紧张,让墓地的价格高得离谱。很多人无奈地调侃,以后可能死都死不起了。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推出了海葬这种方式,就是像一些老革命家那样火化之后将骨灰洒在大海里,每一例给予一定补助,但目前这种方式并不流行,因为国人死后都希望落叶归根,葬在自己家乡。

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们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发现了疑似大型古墓。1978年,考古工作人员对这座古墓进行了挖掘,在墓中挖出大批青铜器,尤其是一整套巨大青铜编钟的出土,很快震惊了世界。通过对该墓进行考古调查,确定了墓主人是战国时代曾国国君“乙”,其下葬时间为公元前433年或者稍后。随着考古挖掘的不断深入,大量珍贵陪葬品出土面世,不但提高了古曾国的知名度,而且也给世人提出了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随县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随国,那么身为曾国国君的乙为什么会被葬在随国呢?

因为古人十分注重死后能够落叶归根,哪怕是普通人都会想方设法回到故乡安葬,更别说是作为国君的“乙”了。这位曾国国君的墓穴为何会建在随国,学者们一直都在讨论研究,说法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并没有得出一个一致的定论。

随国是历史上的一个很古老的国家,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叫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到了周朝时,周王室为了控制汉水流域,将大批的皇室宗亲分封到这一流域,这些封国也被称为“汉阳诸姬”,随国就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此后,随国虽然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但一直都是这一地区有着很大影响力的国家,各个时期的史籍对随国多有著录。

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中,均没有记载,但是从宋代开始,便有曾国的青铜器出土的相关史籍记载。近几十年来,在河南、湖北的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地区,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的青铜器。特别是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土,都充分证明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有曾国的存在。那么,这个曾国究竟在哪里?它和随国到底是什么关系,今天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随国即是曾国。武汉大学教授石泉在其所写的《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一文中认为,随国即曾国,理由是两国有很多相同的特质。首先,随国和曾国都是姬姓国,都是西周分封于江汉的诸姬姓国之一。其次,两国所处的地域十分契合。从宋代出土的曾国青铜器到曾侯乙墓,都出土于随枣走廊一带。在相关的史籍中,这一地域就是随国的国土疆域。由此,他认为随、曾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因为在古籍中,一国二名的记载很普遍。所以说,曾很可能就是随,曾和随是一个国家的两种称呼罢了,因此曾国国君的墓穴建在随国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www.xing528.com)

另一种说法认为,曾国国君的墓之所以会在随国被发现,完全是因为一种惯例。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国君墓葬不一定都会建在国都,很多较大的诸侯国则有特定的国君墓地,这些墓地不一定都在国都。考古发现的曾国,显然不同于文献记载的随国,倒很有可能是史籍上的缯国或鄫国。曾侯乙墓在随国,未必就能说是随国的土地曾被用来作为曾国的国都。很有可能是随国被楚国灭掉后,曾国就由其他地方迁入随地了,并在此建立国家。很多研究曾国的专家对这种观点表示支持。他们认为,曾国在西周时期已经和随国同时并存了。随国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被楚国所灭,楚国把地处楚边陲的曾国,从南阳迁入随地,这样随地就有可能出现曾国国君的墓穴了。这两种观点看起来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得出最终的定论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邪乎奇闻

随国自西周时期建立以来,就一直是汉江流域十分重要的诸侯国,历代史籍都有这个国家的相关记载。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有明确标记的随国文物。按照常理来说,这么样强大和有影响力的国家,不会一点文物都找不到,这一问题至今依然是困扰专家和学者们的难题。

图 曾侯乙编钟

图 曾侯乙编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