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史书记载,在远古的虞舜时代,已经有了礼仪教育思想的雏形。当时管理教育事业的学官,已分为三大部门:一为“司徒”,主持“五教”,具体包括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教;二为“秩宗”,主持“三礼”,具体包括祭祀天神(例如:日、月、风、雷之类)、祭祀人鬼(主要指祖先之类)、祭祀地脉(例如:山、川、草、木之类);三为“典乐”,专门管理音乐教育。从中能够看出,礼节方面的教育从古代社会开始就得到了高度重视。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类的思维能力与审美观念更是十分闭塞,人们的交往活动自然也就相当有限。一般说来,那时的交往仅仅局限于氏族、部落的内部,交往的礼节更是极其简单。不过,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养老和祭祀天地鬼神已经有了比较隆重的仪式,并且也有了比较固定的场所。这些仪式正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当时教育的基本手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人际交往的逐渐扩大,礼仪教育越来越引起统治阶级的关注。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由于要加强统治地位的需要,礼仪教育逐渐成为当权者维护其阶级统治的一种手段,有的朝代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掌管礼仪的国家行政部门,如礼部的设立。与此同时,礼仪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统治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对内镇压和对外讨伐的政策,十分注重练习射击,用来培养武士。练习射击的同时必须要学习礼仪,他们要求习射者与观看者一定要遵守长幼先后的次序,连那时的学校名称都被称之为“序”。西周时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礼治时代”之称,那时的礼仪习俗已成为一种法定的制度,礼仪教育更是与治国安民,道德修养以及人们的交往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时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形成了一套十分有影响力的礼制体系。当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以后,封建地主阶级以周礼作为基础,将周礼发展成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一系列封建礼仪教条。虽然礼仪在阶级社会中变成了社会统治的一种制度、一种工具,但是,礼仪教育的思想却是深入人心的,礼仪教学的实践也始终是卓有成效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