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弘扬古代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教学体系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弘扬古代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教学体系研究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勤学好学精神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无一不是通过勤奋的攻读和顽强的奋斗而获得成功的,勤学好学精神是古代奋斗精神的重要体现。悬梁刺股的典故反映出中华民族刻苦勤学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发奋读书,才能获得成功。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社会斗争中形成的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俭朴勤劳的不屈不挠精神。因此,中华民族有着同情劳动者、珍惜财物的美好情感。

新时代大学生弘扬古代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教学体系研究

(一)勤学好学精神

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无一不是通过勤奋的攻读和顽强的奋斗而获得成功的,勤学好学精神是古代奋斗精神的重要体现。勤奋学习最重要的是珍惜时间。时间是人生最宝贵的资源,光阴流逝如白驹过隙,中国古代人民对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有特别的认知。汉乐府诗集«长歌行»告诫人们:“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求人们要时刻注意勉励自己,岁月易逝,应该奋发向上。文嘉在«明日歌»中更是针对现实中一些人浪费时间、寄望于明日的极端错误思想指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强调唯有好学,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技能和才干。«论语100170里仁第四»中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正是这种好学精神的最好表达。好学意味着一种追求知识、追求真善美的积极向上的奋斗品格。唐代杜佑30年时间写成了«通典»ꎻ明代的李时珍30余年修成«本草纲目»ꎻ清代写成的学术史著作«宋元学案»,是从黄宗羲开始,经过黄百家、全祖望、王梓材等先后补充订正,才最后完成的。古人刺骨悬梁、穿壁引光、积雪囊萤、燃糠自照等勤奋好学的故事更是世代相传。总之,勤学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历久弥坚的重要禀赋。

案例:孙敬——悬梁刺股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时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于是想到一个办法,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评析】悬梁刺股的典故反映出中华民族刻苦勤学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发奋读书,才能获得成功。

(二)勤劳勇敢精神

在长期的奋斗过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勤劳勇敢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社会斗争中形成的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俭朴勤劳的不屈不挠精神。(www.xing528.com)

在中国古代,勤劳和节俭内在联系在一起,勤俭看作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必备品质和要求,他们笃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认为恪守勤劳与节俭,为人必正,理家必富,治国必成。[14]«左传100170庄公二十四年»中说道:“俭,德之共也ꎻ侈,恶之大也。”也就是说,勤俭是所有美德的共同点,而奢侈浪费则是所有恶行中最为严重的。因此,中华民族有着同情劳动者、珍惜财物的美好情感李绅在«悯农»中表达了这种美好情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勤劳与节俭也是兴国之道,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入木三分地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宋代欧阳修在«新五代史100170伶官传序»中深刻剖析了后唐庄宗李存勖成败兴亡的教训,深刻地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勇敢是人们在面临危难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意志特征,是一种临危不惧、不畏艰险的英勇斗争精神。历代思想家都十分推崇智勇双全的人,孔子的“勇敢而又勇于不敢”的识人标准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他认为能担大任者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愚公移山、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真实反映了我们祖先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早在远古时期,求生存谋发展要靠自身努力的信念就扎根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之中,战天斗地、勤俭持家成为古代劳动人民生存的主要途径。[15]

案例:«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士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ꎻ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ꎻ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ꎻ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评析】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也表现了勤劳勇敢,敢于克服困难而坚持不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