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青铜为“吉金”,编钟由青铜铸成,发出的声音叫做“金声”。与编钟配合演奏的乐器是编磬,磬片由玉或青石片制成,敲击磬片时发出的声音叫“玉振”。“金玉共振”用以形容钟磬合奏时清脆悦耳又恢宏悠扬的音色,喻指有智慧的观点。《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相关链接
在山东曲阜孔庙,立有一座石牌坊,上面刻有“金声玉振”四个字,表示孔子说的话富有哲理,发人深省,表达后世对这位至圣先师的敬佩之情。此外还有“金石之声”、“金玉共振”,也用来形容编钟与编磬同奏时和谐、庄严的艺术效果。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战国早期编钟,钟体总重量达2567公斤,是名副其实的编钟之王。钟体、钟架及挂钩上共有3755字铭文,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以及记录诸如音名、阶名、八度组、各国律名对应关系等方面的乐律理论,堪称中国最早的音律学专著。曾侯乙编钟由65枚形状大小各异的青铜钟组成,除了一枚楚王熊章赠送的镈钟外,其余64枚均能达到“一钟双音”的演奏效果,出土时音律仍十分准确,实为世界乐器史上的奇迹。
一同出土的曾侯乙编磬是目前发现磬块数量最多、最大的“磬王”。它的外观十分精美,磬架由一对长着翅膀的小神兽组成,装饰繁复,造型优雅。整套编磬共32片,每个磬片可发出一个音阶,音域可跨越3个八度。今天,在湖北省博物馆的编钟演奏厅中,我们还可以欣赏到这些古乐器的复制件演出的曲目,在恢宏的乐声中想象与感受着曾侯乙——这位伟大的诸侯国国君对音乐与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约公元前433年
长钟架长748cm,高265cm
短钟架长335cm,高273cm
总重2567kg(www.xing528.com)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敲击乐器。共65枚青铜钟,包括19枚纽钟、45枚甬钟及1枚镈钟,分3层8组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钟架为铜木结构,由6件青铜武士托架和半球体底座支撑。
每件钟(除镈钟外)均为“一钟双音”,单体钟发出的两个乐音呈三度和谐关系,整套编钟跨5个半八度,十二律齐全,可以旋宫转调。
曾侯乙编磬
战国早期,约公元前433年
磬架高109cm,宽215cm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敲击乐器。共32块石磬,磬块呈倨句形,多数刻有编号和乐律铭文,分两层四组悬挂于横梁之上。磬架由两只龙首、鹤颈、鸟身、鳖足融为一体的怪兽铜柱,支撑上下两根满饰错金云纹、两端作透雕龙形的圆杆横梁组成。
整套编磬音域横跨3个八度,十二律齐备,可以旋宫转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