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既是移民输出国,也是华人移民接收国。新加坡华人,特别是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离开新加坡前往欧美各国,对新加坡而言是一种人才流失。同时,大批华人专才尤其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移民进入新加坡,弥补了这方面的损失。马来西亚华人进入新加坡,有助于新加坡保持人口增长和维持华人占绝对多数的比例。
新加坡是目前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政府在实施一系列鼓励生育政策的同时,还引入外来人才以补充国内人才不足,保持人口增长。其中,华人生育率逐年降低,已由1958年的6.4%下降至2006年的1.11%,远低于人口替代率2.1的比例。新加坡需要大量外来华人弥补本土华人生育率不足的现状,华人移民的到来不仅能够保持新加坡人口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够维持新加坡华人占多数的族群结构。
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Goh Chok Tong)在2001年国庆演说中指出:“我们缺少14000个婴儿,我们必须引进新移民。新加坡将会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我们想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需要持续增长的人口,同时这增长的不仅是数量。我们正在寻找那样的人,他们有能力,有干劲,有能动性和创新性,而且并不只是一种类型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不仅是毕业生、专业人员、银行家或者是律师,而是所有类型的人才。新移民将会弥补新加坡的低生育率并能阻止国家经济和劳动力的收缩。”[57]为此,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向留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并且毕业后允许在新加坡工作六年,为技术移民特别是企业家提供创业启动金等经济资助等,鼓励和吸引有技能的移民。马来西亚华人的到来,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加坡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新加坡是马来西亚人移民最多的国家,在新加坡就业市场上,华人劳动力大多从事商业活动,马来人从事交通和运输业,印度人从事建筑业。[58]1969年马来西亚“5·13”族群大冲突,致使大量华人离开马来西亚,移民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前往新加坡。[59]据马来西亚人力资源部估计,截至1992年,共约有15万马来西亚人移民新加坡,他们大部分是华人。[60]2000—2006年,共有1.6万名马来西亚人放弃国籍,前往新加坡,其中华裔有1.4万名。[61]这部分马来西亚华人大部分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高技术专业人才,从事建筑业、电子服务业。[62]
从新加坡方面来看,新加坡的华人移民大部分来自马来西亚。大量马来西亚华人移民新加坡,缓解了新加坡较低的人口替代率带来的问题,减缓了新加坡人口老龄化趋势,完善了新加坡的人口结构,同时也为维持华人族群占人口优势地位扮演了关键的角色。马来西亚华人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新加坡主要从事商业活动,不同程度地满足了新加坡对劳动力特别是技术人才的需求。高素质的人才更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2010年新加坡国庆节集会的讲话中,李显龙总理对移民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新移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方面做出的不可忽视的贡献:“如果没有永久居民们和新公民们,新加坡将会像恐龙一样灭绝……为了维持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我们需要使移民让我们的人口数增多,特别是那些有才能的,希望创业的移民。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经济增长率很可能会直接下降1~2个百分点……但除了保持我们的生活水准之外,移民更是为我们的社会注入了一种特殊的活力,使我们的经济发展得更加蓬勃,在艺术、音乐、体育等各个方面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必须不能将自己封闭起来,而要在现今保持开放,引进合适的人才,不断攻克各种难关,这样才能让新加坡现在的这一代以及其后代仍旧保持繁荣与昌盛。”[63]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对移民的总体影响的评价不一而足,但就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来看,毫无疑问是移出国的一大损失,而对接收国而言,则基本上是巨大收获。
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可分为两部分,即短时期的印支难民和其他突发性难民——如印尼和马来西亚排华活动——以及常态性的商务、技术和留学移民。无论是难民还是常态化移民,对输出国都是较大的,甚至是灾害性的损失。印支华人难民堪称印度支那三国工商界的精英,他们被驱离,不但使当地国的贸易和产业一落千丈,而且导致工商业的精英人才荡然无存。这是印度支那三国经济和人均收入在东南亚仍属垫底地位的主要原因。缅甸也是如此。缅甸在奈温政权执政时期,长期执行打击华人工商业的政策,也造成华人企业家大批离境,这是导致缅甸长期位于最不发达国家行列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尼和马来西亚对华人的歧视和排华活动,也造成了华人人才和资本外流,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大。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的输出国,普遍都缺乏人才和资金。尤其是越南、印尼、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都在设法招商引资和吸引人才。因此,华人的常态性商务、技术和留学移民,对输出国而言,都是人才和资金的双重损失。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于各种原因,印尼、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华人企业集团都在大规模对外投资,由此引发资金和管理、技术人员的流出,远非其带动国内产业或侨汇所能弥补。即使是资本充裕的新加坡,也在大力吸引外籍人才时,对其人才流出状况倍感惋惜。
对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的接收国而言,华人移民不啻是一笔巨大财富。
首先,无论是北美、英法还是澳大利亚,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的接收国基本上都是低出生率的高龄社会,年轻移民的到来为缓解老龄化和劳动力增长做出贡献。尤其是马来西亚华人大规模进入新加坡,不但为低出生率的新加坡华人注入人口成长活力,他们的到来还是新加坡在1980—2000年维持华人族群占人口优势地位的关键。
其次,常态化的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不但弥补了接收国的人力资源短缺状况,他们在输出国所受的良好教育和专业能力,也为接收国省去了大笔教育和培训投资,又增强了接收国的创新能力。无论在美国、欧洲还是澳大利亚,华人裔群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或犯罪率,在这些国家所接收的移民群体中都是最好的之一。
再次,相对其他难民群体,东南亚华人难民并没有给接收国造成很大的负担。美国是接收印支难民最多的国家。在印支难民中,相比其他族裔的难民,华人难民在职业、教育和收入状况方面都一枝独秀。而印支移民所属的亚裔群体,其状况也远远好于以拉美裔为主的美国移民裔群。究其原因,是由于华人普遍承继了克勤克俭、重视家庭亲友和重视教育的传统。克勤克俭使华人——即使是难民——也很快能累积资产,摆脱贫困地位。重视教育意味着华人第二代能通过教育进入主流社会。重视家庭和亲友意味着华人能通过宗亲、同乡联系而互助。这是华人移民与其他移民族群相比,能很快改善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要原因。
【注释】
[1]Louka T.Katseli,Robert E.B.Lucas,Theodora Xenogiani,Effects of Migration on Sending Countries:What Do We Know?,OECD Development Center,Working Paper No.250,2006,p.28.
[2]World Bank,World Tables 1991,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
[3][意]亚历山大·温杜里尼:《移民对接收国劳动市场的影响》,转引自罗红波:《移民与全球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李鸿规:《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家政策》,《南方人口》1997年第3期,第29页。
[5]Peter Duignan,Lewis H Gann,The Deb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over Immigration,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238.
[6]Anthony Messina,Gallya Lahav,The Migration Reader:Exploring Polities and Policies,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6,p.111.
[7]Slobodan Djajic,Illegal Immigration Trends,Policies and Economic Effects,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Trends,Policies and Economic Impact,New York:Routledge,2001,p.139.
[8]《新加坡政府制定政策吸引旅居海外科学家回国》,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3-12/06/content_30816637.htm.
[9]杨新鹏:《新加坡:丰厚待遇,延揽人才》,《参考消息》2003年12月18日。
[10]苗丹国:《新加坡引进国外人才制度与相关政策》,《中国人才》2011年第12期,第54页。
[11]陈力:《人力论坛之二:国际人才争夺战中的策略与做法》,中国网,2003年12月29日。
[12]《新加坡:个人所得税税率最低国家之一》,新华网,2005年8月24日,转载自《经济参考报》。
[13]《新加坡:向世界借人才战略》,人才中国网,2006年8月6日。
[14]大型和超大型马来西亚华人企业集团主要由郭鹤年、林梧桐、郭令灿、骆文秀、林木荣和林天杰父子、刘耀全、李菜生、邱继炳、陈志远、雷贤雄、郑鸿标、钟延森、张晓卿、刘玉波、陈伯勤、陈金火、林玉静等领导。
[15]龚维:《华人企业集团在马来西亚经济中的地位》,《东南亚研究》1996年第6期,http://yunnan.stis.cn/xnjw/dmkjjj/200410/t20041030_230738.htm.
[16]新加坡文献 馆:《大马华 裔人才 流失严 重加剧》,2011年6月2日,http://www.malaysiaeconomy.net/business/my_people/2011-06-02/10748.html.
[17]世界银行公布,2012年马来西亚的侨汇是12.7亿美元。
[18]《马来西亚人才流失严重,阻碍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网,2011年5月1日,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105/01/t20110501_22394924.shtml.
[19]《马来西亚进行人才投资已吸引两千余人回流》,环球网,2013年7月19日,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07/4151245.html.
[20][日]岩崎育夫:《东南亚的华人资本与国民经济》(上),《南洋资料译丛》1999年第1期,第57页。
[21]云冠平、陈乔之主编:《东南亚华人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22]吴崇伯:《泰国华人企业集团的兴起与发展》,《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28页;汪慕恒:《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23]吴功奖:《重新崛起的越南华人经济》,载吕伟雄编:《海外华人社会新透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梁茂春:《1975—2004年间移居美国的越南人》,《世界民族》2007年第1期,第73页。
[24][越]陈重登檀:《海外越南人》,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1997年,第20~21页。
[25]黄莹:《当代海外越南人的现状及其对越南经济发展的作用》,广西民族大学未刊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1页。
[26][越]阮庭斌:《海外越南人:融入与心系家乡》,《共产主义杂志》2003年第4~5期,第5页。(www.xing528.com)
[27]1994—2005年海外越南人回国返乡情况,见,
[28]海外越南华人回国的具体数量不详,目前越南政府对海外越南人回国予以免签的优待,因此现今回国的海外越南华人数量可能会更多,参见吴功奖:《重新崛起的越南华人经济》,见吕伟雄编:《海外华人社会新透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
[29]林勇:《浅析海外侨汇对移民母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亚太经济》2009年第5期,第109页。
[30]庄国土、陈华岳等:《菲律宾华人通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80页。
[31]王赓武:《王赓武教授论文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第205页。
[32]任越:《“民间大使”唐裕》,《东南亚纵横》2000年第6期,第32页。
[33]Overcoming Barriers:Human Mobility and Development,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New York,2009,p.70.
[34]Jean Baldwin Grossman,The Substitutability of Natives and Immigrants in Production,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64,No.4,1982,pp.596~603.
[35]Augustine J.Kposowa,The Impact of Immigration on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Lanham,Marylan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8,p.26.
[36]James P.Smith and Barry Edmonston,eds.,Panel on the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Immigration,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The New Americans:Economic,Demographic and Fiscal Effects of Immigration,Washington,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1997,p.174.
[37]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Does Immigration Affect Wages?,http://cep.lse.ac.uk/Seminarpapers/21-01-03-Bor.pdf,2005-12-26.
[38]Julian L.Simon,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Immigration,Ann Arbor,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9,p.38.
[39]George J.Borjas,ed.,Issues in the Economies of Immigr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pp.51~115.
[40]《华裔美国人:两极分化明显的少数族群》,新浪网,http://edu.sina.com.cn/a/2012-11-19/1047222145.shtml.
[41]《最新研究推翻“抢饭碗”说,移民助美土生工人加薪》,中国侨网,2007年2月28日,http://www.chinaqw.com/hqhr/ymzx/200702/28/63179.shtml.
[42]《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趋严重,18岁以下人口移民占四分之一》,人民网,2011年8月4日,http://sd.people.com.cn/GB/227603/227613/15330613.html.
[43]《美人口老龄化日显,移民被指有助缓解劳动力短缺》,中国新闻网,2010年8月11日,http://www.chinanews.com/hr/2010/08-11/2459954.shtml.
[44]段亚枫:《加拿大的移民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人口与经济》2008年4月增刊,第35页。
[45]徐丹:《论加拿大华人移民人口结构的变化》,《世界民族》2007年第6期,第75页。
[46]《大温哥华地区人口亚裔占43%,华裔列亚裔移民首位》,中国新闻网,2014年3月31日,http://www.chinanews.com/hr/2014/03-31/6009928.shtml.
[47]1986年加拿大政府开始执行投资移民项目,加拿大政府规定一个外国公民能证明自己拥有160万加元以上的净资产,并“无息”借给加拿大政府40万加元(为期五年,2010年后改为80万加元),即可取得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
[48]《经济学家研究:投资移民为加拿大年贡献20亿元》,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hr/2014/03-08/5926789.shtml.
[49]A.M.Findlay,The UK Experience of Attracting and Supporting Foreign Skilled Migrants,Paper Presented to the Singapore Conference on Competing for Global Talent,13-14 January,2005.
[50]《英国移民政策新动向》,腾讯网,2009年2月16日,http://edu.qq.com/a/20090216/000147.htm.
[51]Annual Local Area Labour Force Survey,2001/2002,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52]法国统计及经济发展所的调查和人口普查,转引自翟凌晨:《移民对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福建论坛》2007年第4期,第54页。
[53]Jean-Paul Gourévitch,Immigration and Its Impacts in France,in the Effects of Mass Immigration on Canadian Living Standards and Society,Paper Presented on 3—4 June,2008 at a conference in Montreal entitled“Canadian Immigration Policy:Reassessing the Economic,Demographic and Social Impact on Canada”,Vancouver,BC,2009,pp.41~54.
[54]周弘:《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危机和改革》,《世界经济》1997年第11期,第55页。
[55]王家宝:《法国人口与社会》,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第168页。
[56]黄冠杰:《13区选举社会党大胜,陈文雄成巴黎首位华裔市议员》,《欧洲时报》2014年3月31日。
[57]PM’s National Day Rally 2001 Speech,Prime Minister’s Office Singapore,Media Centre,2001.
[58]Philip E.T.Lewis,On the Move: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Singapore’s Labour Market,Perth:Murdoch University,1993,pp.3~7.
[59]Charles Hirschman,Migration from Peninsular Malaysia,1957—1970,The Malayan Economic Review,Vol.20,No.2,1975,p.41.
[60]R.Skeldon,International Migration within and from the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Region:A Review Essay,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Vol.1,No.1,1992,pp.19~63.
[61]《移民新加坡的大马人》,中国侨网,2007年12月19日,http://www.chinaqw.com/hqhr/hrsj/200712/19/99737.shtml.
[62]Patrick Pillai,People on the Move:An Overview of Recent Immigration and Emigration in Malaysia,Kuala Lumpur: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1992,p.28;M.L.Sieh-Lee.,Malaysian Workers in Singapore,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Vol.33,No.1,1998,pp.73~95.
[63]National Day Rally Speech by Prime Minister Lee Hsien Loong,Prime Minister’s Office,Singapore,http://www.pmo.gov.sg/content/pmosite/mediacentre/speechesninterviews/primeminister/2010/August/national_day_rallyspeechenglishby primeministerleehsienloongon29a.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