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泰国华人离开泰国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20世纪50—60年代,泰国推行以排华为特征的民族主义政策,华人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大量华商逃往新加坡、欧美、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华人资本也随之转移。20世纪70年代后,泰国政府放开了对华侨华人入籍的限制,实行自然同化华人的政策,使得华人能够较好地融入泰国社会,泰国华商也得到较好的发展机遇。
1996年,在东南亚各国市值总额量最高的30家上市企业中,泰国共占7家,即盘古银行106.2亿美元(陈弼臣家族),泰京银行68.87亿美元(政府),泰华农民银行67.14亿美元(伍班超家族),暹罗水泥56.82亿美元(皇室),亚洲电讯49.17亿美元(谢国民家族),暹罗商业银行46.31亿美元(皇室),泰国石油公司45.98亿美元(政府)。[20]在泰国的上市企业中,华人资本支配的企业数量占3/7。从市值方面看,华人上市企业资产总值为222.51亿美元,政府、皇室所支配的资本总额为217.98亿美元,华人资本总额已大于政府、皇室资本总额,在泰国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华人从事中小企业的经营。1994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泰国华人经营的各种商行、商店超过10万家,平均资本额为15万美元。泰国华人经营的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约200家,平均资本额为600万美元。泰国华人经营的渔业及加工企业约4300家,平均资本额为50万美元。泰国华人经营的金融与证券公司90家,平均资本额4000万美元。[21]如果扣除著名华人企业集团的所占数额,华人中小企业以其众多的数量在泰国华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泰国华人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还直接影响着泰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结构,乃至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泰国华人企业集团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跨国经营网络也日趋成熟。20世纪70年代泰国制定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由于华人企业集团资金雄厚,海外市场网络较为完善,因此即时推行了对外投资的战略。正大卜蜂集团是目前泰国最大的跨国企业集团,其海外子公司遍布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印尼、土耳其、越南、东南亚地区及英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跨入全球500家最大跨国企业行列。据估计,该集团1994年营业总额约为70亿美元,其中65%来自海外市场;盘古银行早在1954年就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分行——香港分行,现已在东京、新加坡、吉隆坡、雅加达、胡志明市、伦敦、纽约等地设有多家海外分行,经过长期的海外运作,其在印支地区和亚太地区拥有比较完整的分行网络。特别是1990年亚洲金融集团在香港上市,标志着盘古银行的海外业务又有了里程碑式的进展;王金玉的律实他尼酒店集团(泰国最大的酒店集团)也积极向外扩张,除在美国拥有分店外,还收购了德国Kempinski酒店集团的大部分股权,从而形成了一个国际酒店网络;廖汉渲的泰石化集团也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在老挝、菲律宾、印度都投资了生产项目。[22](www.xing528.com)
分析泰华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可以看出,其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房地产、酒店业、制造业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投资区域广泛,美国、加拿大、欧洲、中国大陆、东南亚地区等都是重点投资的区域。泰国华人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壮大了泰国的经济力量,加快了泰国现代化的进程。
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地打击了泰国华人经济,特别是华人经济家族式管理“单打独斗”的模式已经不能够妥善地应对危机,因此,合作经营成为华人企业集团现代经营和管理理念中的重要一环,泰华经济的合作化趋势愈加明显。在扩大境外的直接投资过程中,泰国华人企业采取合作化方式谋发展。泰国正大集团已经与另外10家泰国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共同发展,同时还与东南亚地区其他企业集团以多种方式进行经济合作。如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局部小规模区域性合作:泰国南部地区与印尼苏门答腊北部亚齐及马来西亚槟榔屿组成的“北方成长三角区”;泰国北部、老挝西部、缅甸东部和中国云南组成的“黄金四角区”;泰国、中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越南组成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区”等。泰国华人企业集团通过这种合作化方式不断拓展经营范围,壮大了泰国经济力量。
泰国华人经济实力雄厚,大型和中小型华人企业能为泰国华人提供大小不等的谋生和发展机会,与主体民族泰族也相处和谐。因此,泰国华人海外移民的动机,并非对泰国社会的强烈不满,而是为了谋求更好的教育和职业机遇。此外,相当数量的泰国华人海外移民,是配合泰国华人企业的对外投资。20世纪70年代后,华人海外移民多以留学、婚姻、家庭团聚等方式为主,流出的人口比例与泰族大概持平。但如考虑相当部分泰国华人是随华人企业集团对外投资移出,也即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移居国外,这实际上也造成人才和资本流出的现象。这对人才和资本都缺乏的泰国社会,也是一种负面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