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集中分布在美、加、澳、英、法等欧美国家的原因,与这些国家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及移民政策、与东南亚的历史关系、华人的传统移民目的地等因素相关。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和法国等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集中居住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它们不仅是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的主要目标国,而且是中国本土移民、世界其他地区移民的首选国家。移民评估目标国,首先是判断目标国是否具备最大程度改善生存环境和提供谋生发展机会的能力。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不但是世界最发达的地区和教育、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也是经济和科技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法国和英国是老牌发达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稳定,社会福利保障良好,且惠及外来移民,其发达的教育更吸引包括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在内的世界各国移民。
1990—2005年,这些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的主要发达国家接收国,接收世界移民的数量和比例仍然不断在增长,从1990年占世界接收移民总额的26.6%,到2005年的31.8%。1990年,全世界有1.54亿移民,在美国的就有2330万,占世界移民总数的15%;在加拿大的有430万,占世界移民总数的2.8%;在澳大利亚的有400万,占世界移民总数的2.6%;在法国的有590万,占世界移民总数的3.8%;在英国的有380万,占世界移民总数的2.4%。2005年,全世界有1.9亿移民,在美国的有3840万,占世界移民总数的20.2%;在加拿大的有610万,占世界移民总数的3.2%;在澳大利亚的有410万,占世界移民总数的2.2%;在法国的有650万,占世界移民总数3.4%;在英国的有540万,占世界移民总数的2.8%。加拿大在1990—2004年接收的移民中,80%来自发展中国家,美国在同期接收的移民中,有84%来自发展中国家;澳大利亚同期接收的移民中,有86%来自发展中国家。[28]
2.北美和澳洲是典型的华人移民目标国
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前往的北美和澳大利亚,都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地区。自18世纪以来,这些国家就大规模接收欧洲移民,堪称移民建立的国家,对外来移民需求较大且歧视相对较少。20世纪60—70年代,这些国家相继修改移民政策,大规模接收非白人移民,以便吸引本地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和科技人才,尤其是来自东亚、南亚的人力资源。此外,这些国家都是英语国家,对受一定程度英语教育的外来移民持相对欢迎态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缅甸原本就是英联邦国家,其官方语言和知识教育体系与英国基本接轨,菲律宾是前美国殖民地,其教育体系与美国大体相当,英文教育更是普及。因此,这些国家的华人移民绝大多数接受过程度不等的英文教育和类似移入国的知识教育,相对容易被移入国接受。
以美国为例,其建国之初,吸引了大量移民来开发和建设国家,因此能够在短短的100多年间内由东向西迅速扩展,并促使中西部也逐步城市化、工业化——移民的作用功不可没。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也因此成了各国移民的首选目的地。为了吸引包括华人在内的亚洲移民,1943年,美国政府通过了《废除排华律、规定移民配额及其他事项的法令》,该法令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美国逐渐对华人打开了大门。1965年,美国修改移民法,新的《移民和国籍法案》通过。自此,华人通过家庭团聚、技术移民、难民等渠道源源不断涌入美国。美国的经济增长需要人才,特别是像华人这样具有高学历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提出的移民法案更加强调对知识资本的吸引,更加重视对国外高科技人才和创业人才的吸引。如:第一,创新设计新的优秀(meritbased)移民类别。取消国别配额限制,采取计点制,根据外国人的教育、就业、在美国居住年限以及其他因素给该外国人打分,得分最多的人优先获得签证。第二,为想移民美国并在美国创业、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的外国创业人才设立一个“创业签证”(startup visa)。在加入美国的风险投资并且实际雇佣美国人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此签证。第三,在美国知名高校取得理科、技术、工程以及数学专业(STEM)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外国毕业生可不受移民配额限制,在已有美国公司提供工作的情况下,STEM专业的毕业生将更容易获得绿卡,进而取得美国公民身份。第四,为在美国实验室工作的员工设立新型签证类别。在上述四个政策,尤其是STEM法案的推动下,预计将会有大量在美国求学的华人理工科学生会选择留在美国,成为美国公民。这意味着每年都有近万名最聪明的华人在美国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后留在美国,从而为美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0世纪60—70年代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法等国都先后放宽移民限制,招揽亚洲移民特别是华人的专门人才移民,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各方面劳动力。新华侨华人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训练,他们很多是已经活跃在经济、政治、教育、科研、文化、医卫等不同领域的专门人才,通过经济类、投资类等移民方式前往英加澳等国寻求发展。除此之外,留学生更是这些国家招揽和储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上述各国开始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生育率降低,这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吸引移民不仅能够为本国提供初级和高级劳动力,还可以改变人口增长缓慢的现状。以加拿大为例,2012年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加拿大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达到创纪录的14.8%,55~64岁的人口数量首次高于15~24岁人口的数量,[29]这表明即将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已经超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加拿大的人口增长和劳动力的补充依靠源源不断的移民,特别是各类专业技术类移民。
3.难民安置政策
这些国家的难民安置政策,是东南亚华人难民得以大批涌入的主要因素。
1980年,美国通过《难民法》,为接纳和安置难民,特别是印支难民,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1965—1975年,共有两万多越南人移民美国。这一阶段,美国公民的越南妻子及其子女构成了越南全部移民的75%。从居住区域上看,1965—1975年越南人主要集中在加州、纽约州、华盛顿特区、伊利诺伊和德克萨斯。1975年以后的居住区域又扩大到东部和中西部,这种居住分布情况在大批难民入境后依然如此。[30]越战结束后,先后出现了两次难民潮,美国接纳了大批印支难民。面对大规模的难民潮,美国采取了有效措施,制定相应的政策接纳和安置难民。
第一,美国政府通过了临时性法令并采取紧急接纳措施。1975年,国会通过《印度支那移民和难民援助法》,同意接纳13万越南和柬埔寨难民入境。美国共安置了四个接纳中心:南加州的彭德尔顿营、阿肯色的查菲堡、宾夕法尼亚的加普和佛罗里达的埃格林空军基地。[31]第二,在国内有计划地安置难民。第一批东南亚难民中40%为天主教徒,因此美国天主教联合会在安置中起了主要作用。安置难民的程序具体如下:来自各机构的代表首先对难民的年龄、家庭、职业、教育程度、技能和宗教信仰进行登记,并对难民采取必要的安全和卫生防疫措施;难民必须找到保证人之后方可离开接纳中心,保证人必须为难民提供衣物、食品和住所,帮助他们就业及其子女入学。[32]第三,各州积极配合安置计划。美国各州都积极安置难民,主要包括加州、德克萨斯、宾夕法尼亚、佛罗里达、华盛顿州、伊利诺伊、纽约州、路易斯安那。其中,加州和德克萨斯州成为安置难民最多的州。第四,政府及国会制定法令,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安置难民。1979年2月28日,卡特(James Carter)总统任命了难民事务协调专员,直接向总统和国务卿负责,并成立了专门的难民事务局,具体事务则由卫生、教育和福利部负责。安置所需经费逐年划拨,卫生、教育和福利部也向一些公共机构提供资金帮助安置难民:仅1979年就花费了1.5亿美元用于处理难民相关事务,其中1.37亿美元给各州作为安置难民的补偿,750万美元用于难民的语言教育、就业服务以及卫生健康计划。[33]在安置难民的过程中,美国政府特别注意向难民提供各种教育服务,使之能更快地适应美国社会。
除美国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也制定完善的难民安置计划。加拿大对难民提供保护的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加拿大之外的难民提供接收和保护,二是对那些非法进入加拿大,并在加拿大生活的难民提供庇护。加拿大政府通过难民申请审核难民资质,并提供资助,资助主要由联邦政府负责,划拨给各省政府。加拿大资助和安置难民的标准根据其居住的省份和城市而不同,以安省为例,每月政府给每个难民生活方面的资助为500加元左右。政府还会提供低租金住房,安排难民进行免费的语言学习,提供工作技能培训等。(www.xing528.com)
欧洲地区非常重视难民问题,英国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其移民和难民政策必然受到欧盟难民庇护政策的影响。欧洲地区最早将难民问题纳入法制进程,出台《欧洲人权公约》和《欧洲控制恐怖主义公约》,并设立欧洲人权法院解决难民问题案例,给难民问题解决提供国际法的依据。2008年,欧盟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移民难民庇护公约》,欧盟的移民和难民保护政策更加趋向一体化。为了更好地规范难民管理,自1993年以来,英国国会通过了多部关于避难和移民的法案,如《1993年避难和移民申诉法案》、《1996年移民和避难法案》、《1999年避难和移民法案》、《2002年国籍、避难和移民法》、《2004年避难和移民(申请处理等)法》,这些法规旨在管理英国国内数量呈直线上升的申请避难人群,特别是来自伊斯兰教国家的避难申请以及处理避难被拒者的遣返问题等。英国政府在对难民政策和管理程序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更加严谨,完善了难民管理的各个环节,开设快速通道程序,推广新避难模式,调整避难援助方式,加强避难被拒者的遣返工作,总而言之,英国的难民政策日趋收紧。
越战后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批印支船民前往澳大利亚寻求庇护。1977年,澳大利亚制定了首个官方的难民政策,强调对船民入境的控制。1989年,柬埔寨船民抵达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将他们拘留关押并审查其难民申请,只有符合难民定义的避难寻求者才能被授予难民身份,由此形成了霍克、基廷时期的强制拘留的难民政策。在霍华德联盟党执政时期执行境外关押的难民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对船民入境的控制。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曾颁布新的难民安置计划,将难民送往巴布亚新几内亚难民安置点重新安置。总体而言,作为世界上难民接受较多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政府难民安置政策的核心还是尽量控制其入境,采取境外关押或境外安置的方针。
与难民政策相关的是前殖民宗主国与移民来源国的历史和情感关系,也是这些国家接收东南亚华人难民的重要因素,尤其体现在法国上。法国为印支三国的前宗主国,对前殖民地有历史道义责任。与法国大量接收其北非前殖民地的移民一样,法国接收以华人为主的十多万印支难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国承担了接受前殖民地难民的责任。英国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前宗主国,与英国大量接收南亚移民一样,英国接收来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海外移民也有道义上的因素。菲律宾是美国的前殖民地,迄今为止,美国的亚裔中,来自菲律宾的移民占第二位,包括部分菲律宾华人。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是英联邦国家,对英联邦国家前殖民地的移民也承担某种道义责任。
4.传统移民纽带效应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是华人移民的传统目标国,都存在规模不等的唐人街。自19世纪中期华人移民大规模涌入这三个国家后,这些国家各地开始形成并长期存在华人社区。尤其是美国,华人数量在1960年已经达到23.7万人,到1970年更迅速增长至43.5万人。英国和法国也存在规模和数量不等的华人社区。和中国本土的海外移民一样,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前往这些国家,容易获得同族、亲友的帮助。这些国家的华人社区,常是华人新移民赖以暂居和谋生的地方。因为传统唐人街都位于大城市,这也是来自东南亚的华人海外移民多分布在大城市的原因。
在美国,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主要集中在美国东西海岸的大城市。东海岸原本并非东南亚移民的传统聚居地,但因为那里有存续百年的唐人街,当大规模东南亚华人移民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美国后,以纽约、新泽西州为主的唐人街,很快涌入大批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如纽约华人聚居地区的形成,是1882年《排华法》实施后大批华工从加州向东迁移的结果。第一批东迁纽约的华人移民聚居于曼哈顿区下城东南区的三条老街——勿街(Mott)、柏克街(Park)和多姚街(Doyer)。[34]自此纽约市的华人人口开始成倍增加,并很快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唐人街。二战结束后,特别是1965年移民修正案颁布以来,包括纽约市在内的美国华人移民数量急剧增长,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也陆续涌向唐人街,唐人街成为一批批华人移民接触并融入居住国社会的重要生活、商业和文化圈。但在过去20年间,随着华人新移民经济能力、教育水平的提升,许多华人逐渐搬出传统意义上的“唐人街”,尤其是富裕起来的华人,他们搬至大都会的郊区,与其他亚裔或白人和睦相处。
2000年以来,加拿大政府加大了对高技能高学历移民以及护工等临时劳工的吸引力度。政府鼓励新移民定居在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以外的城市,以分散、引导移民至人口较少的城市从事建设工作,如阿尔伯塔、马尼托巴和萨斯科彻温等地的华人移民成倍增长。华人高度集中多伦多等大都市聚居区这一老传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郊区环境优美,房价低廉,而老移民社区人口已经趋于饱和。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新移民搬出城市繁华区,搬入郊区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加拿大的士嘉堡、马卡姆和米西索加等地成了华人的新社区。新的移民聚居区与传统的唐人街式聚居区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地区并不是专门的华人区,而是由几个种族共同分享的混合社区。
20世纪60年代后,英国政府放宽移民政策,大批华人移民前往英国伦敦、利物浦、伯明翰等地。随后,依托餐饮业等华人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唐人街成为英国老华人和新移民聚居的中心。随着以专门人才为主的新生代逐渐成为华人社会的主体,华人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升,越来越多的华人以自身的高素质、强能力,从事高层次、高收入的工作。他们也更倾向于主动融入主流社会,在地理分布上开始以内伦敦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西北地区的曼彻斯特和利物浦、东北的纽卡斯尔、东南地区的牛津、西南的埃克塞特、中西部的伯明翰和考文垂、中东部的诺丁汉,都有华人分布居住。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构建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澳大利亚不断放宽移民政策。自此华人移民开始迅速增加,截至2011年,澳大利亚的华人超过86万,其中来自东南亚地区的华人数量超过18万。澳大利亚的华人沿袭老一代华人的居住传统,以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为最多,并且集中在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班等大城市。随着华人特别是技术移民的增多,华人的分布也逐渐向四周扩散,西澳大利亚州、昆士兰、首都直辖区成为新华侨华人迁居的首选地,南澳和北领地,甚至塔斯玛尼亚岛也有华人分布,他们主要来自菲律宾和马来西亚。
5.华人普遍选择大城市生活
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普遍选择在大城市生活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华人社区大多在大城市,更重要的是因为对任何移民社群而言,非熟练劳动力移民或高端人才移民在大城市的谋生和发展的机会更多。大城市的各种产业密集,提供大量的职业需求,交通设施完善,商业氛围浓厚,商业设施如证券交易所、银行等一应俱全。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的华人通常较易在大都市的大公司找到工作。如世界闻名的金融行业密布的华尔街,其主流公司资深的从业人员中有华人达800~1000人。所谓资深,一般指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十年以上者。[35]
大城市通常也是服务行业集中的地区,各类服务业需要大批非熟练劳动力,如酒店和餐馆业、搬运业、装修业、交通运输服务业、园艺业、批发和零售贸易等行业。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中的非熟练劳动力,也能在大城市寻求到工作岗位。至于教育程度较高的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其选择求职和居住地域的空间就更大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是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还是来自中国本土的移民,餐馆业是最重要的容纳华人求职者的行业。据美国中餐协会的统计,2006年中餐馆已逾5万家,华人从业者30多万人。洛杉矶、纽约、旧金山为美国中餐馆最密集的城市,洛杉矶有6000家中餐馆,纽约有5000家中餐馆或中餐外卖店,旧金山有4300家中餐厅。[36]在加拿大,2000年有中餐馆2500家,在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三大城市和首都渥太华,就集中了1400家,占全加中餐馆总数56%。在澳大利亚,2000年有中餐馆17000家,高度集中在悉尼和墨尔本。[37]2007年,法国有中餐馆8000多家,仅巴黎就有6000家,占75%。[38]对印支华人难民、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和中国本土移民中的非熟练劳动力而言,中餐馆是其在发达国家生存的最主要行业。就20世纪80—90年代的法国中餐馆业而言,印支华人难民不但是主要从业者,还是主要的创办者。位于欧美都市区的中餐馆,给华人提供了大量的谋生机会,这是东南亚华人移民集中于大都市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