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才流动理论及其分类

人才流动理论及其分类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探讨人才流动理论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人才和人才流动的概念。狭义的人才流动是指高素质科学和教学人才的流动,以及从事科学研究与发展的人才的流动。[12]目前人才流动较人才流失和人才收益被作为更广泛的概念框架普遍应用。如果人才流动是相互的,或者至少流动方向是平衡的,那么国家则从人才流动中受益。根据人才服务对象是否改变,人才流动可以分为组织内流动和组织间流动。

人才流动理论及其分类

传统的劳动力流动理论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其核心观点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收益递减的农业当中脱离出来,流入具有递增收益特征的工业生产中,表现在地域上就是从农村流入城市,并且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不会引起城市与农村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这一思想为后来古典和新古典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Michael P.Todaro)提出了一个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现实的理论框架模型。他认为,第一,决定人口流动的不是实际收入,而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只有当农村劳动者估计其在城市预期收入高于其在农村的收入时,迁移才会发生。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不仅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而且取决于城市的就业率和失业率,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预期收入很大,劳动力也不会流动。托达罗认为城市工资不是固定的,而是上升的。不断上升的工资,导致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引起了人口流动速度快于工业部门创造就业的速度,这是城市失业存在的重要原因。此外,托达罗还强调传统部门发展的重要性。[8]在托达罗模型的影响下,劳动力流动理论被赋予诸多内涵。以此理论为基础,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教育学从不同的视角深入探讨劳动力流动的空间属性、时间属性和目的属性(主要指是否改变居住地),以此来界定劳动力流动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对现实进行解析。尽管视角不同,但劳动力流动与人口迁移和社会发展进程息息相关。超越古典的城乡分析,劳动力突破了跨国流动的时空界限,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才的流动成为劳动力中最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探讨人才流动理论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人才和人才流动的概念。本书所指的人才是广义的人才概念,按照《美国统计摘要》的定义,即指从事专业、技术和同类工作者(professional,technical and kindred workers)。[9]人才流动的含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才流动,是指人才从一种工作状态到另一种工作状态的变化,包括知识分子、创新人才及有潜能的人才(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专门人才的流动。如签有工作合同的科学家、学者、教练、运动员、演员和其他从事创造性活动但与科学无直接联系的专门人才。狭义的人才流动是指高素质科学和教学人才的流动,以及从事科学研究与发展的人才的流动。[10]本书的人才流动采用广义的人才流动概念。

人才流动通常包括人员的流入和流出,即通常提到的“人才收益和人才流失”(brain gain and brain drain)。在当前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规模人才流动已经成为趋势,并给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家间人才流动的总体趋势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较发达国家流向更发达国家;从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国家流向社会相对稳定,政治气候宽松的国家,从低水平生活环境的国家流向相对高水平生活环境的国家。由于发达国家生活和发展环境较好,成为大规模人才的跨国流动的受益者,因此,人才流动理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争论,更多的是围绕着人才流失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损失、收益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应对政策和措施进行探讨。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国际劳工组织(ILO,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经济合作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和世界银行(WB)也发表报告加入到对人才流失进行评估的争论之中。世界银行在2002年发表报告《构建知识型社会:高等教育的新挑战》(Constructing Knowledge Societies:New Challenges for Tertiary Education)阐述发展中国家知识型人才的迅速流失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并由此引发了对发展中国家知识型人才缺失而阻碍经济发展的关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力发展报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同样指出了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对发展中国家在各方面的消极影响,进而倡议发展中国家采取强有效的措施阻止这种趋势的进一步恶化。[11]与此同时,经济合作组织(OECD)2001年发表报告阐述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如何满足这部分流入进来的人才的需求,平衡国内人才和国际人才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制定更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等问题。然而,人才流动的驱动力不只是经济因素,文化、政治、教育以及族群网络(diasporic network)的作用更为明显,分析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解释复杂的人才流动现象。近年来人才的流动,特别是随着职业和职业劳动市场的国际化,引起了对影响劳动力职业发展和流动趋势等因素的关注。目前研究更多的关注点在一个国家接受了教育和训练的职业人选择到另外的国家从事知识型工作和职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的分析。这种现象被定义为人才流失(brain drain)和人才流动(talent flow)。[12]目前人才流动较人才流失和人才收益被作为更广泛的概念框架普遍应用。因为人才流动更多地被定义为“技术人才在国家间的流动。人的选择决定了人才流动,同时无边界的全球化的就业构成了人才流动的大背景(或者说促进了人才的流动)”[13]。如果人才流动是相互的,或者至少流动方向是平衡的,那么国家则从人才流动中受益。即在全球知识经济大背景之下,人才交换或人才循环有利于国家参与全球经济贸易的互动。[14](www.xing528.com)

人才流动的类型根据工作的岗位、工作的地点、职业的性质、服务的对象及其性质等因素的不同而分类。根据人才服务对象是否改变,人才流动可以分为组织内流动和组织间流动。组织内流动通常由该组织的人事部门通过提升或调动来完成,是组织管理行为的结果。而组织间的流动,即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才流动,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人才流动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很不相同。而人才的跨国流动则指人才从一个国家转向另一个国家,其表现形式主要为留学移民、签订工作合同、做访问学者等。

人才跨国流动的最主要形式是国际移民。I.G.Ushkalov和I.A.Malakha在其关于人才流失的研究中指出,随着社会生活和知识的全球化,人才的国际移民正在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科技人才的跨国移民。此外,留学、合同工作、访问学者等也是人才跨国流动的主要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