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指导技巧:《课堂教学技能(第3版)》

学习指导技巧:《课堂教学技能(第3版)》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目标提得愈具体明确,愈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性。研究表明,以下几种“设疑”策略是有效的:提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的地方。阅读是学习资料档案袋收集和整理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究课仍然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的指导。SQ3R阅读法的最主要特征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习指导技巧:《课堂教学技能(第3版)》

(一)激发学习动机的技能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能够说明学生为什么而学习、学习的努力程度以及对学习内容做出选择的原因。尽管学习动机与学习结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但是一般来讲,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提出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进行探究课之前,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任务、要求,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所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明确的目标指目标要具体,适当的目标指难度要合适。这样的目标学生知道如何去做,而且力所能及,容易受到强化。学习目标提得愈具体明确,愈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性。研究发现,让学生学会自己设立目标也很有效。

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的过程,通过“设疑”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这是引起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表明,以下几种“设疑”策略是有效的:(1)提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的地方。(2)先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法则,在学生理解之后,再给他们举出不符合这一法则的事例。(3)提出有几种选择答案的问题。

3.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习结果的反馈具有信息传达的作用,通过结果反馈,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多大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很多实验研究表明,知道学习结果与不知道学习结果相比,前者效果更好;每日的及时反馈与每周的延缓反馈相比,前者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更显著。因为知道结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加强,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激起上进心,树立克服缺点的决心,继续前进。

4.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国外许多实验研究表明,在竞赛过程中,威信性动机或获得自尊和自我求成的心理会更强烈。因此有竞赛的学习效果优于无竞赛的学习,可以适当开展小组竞赛活动。过于频繁和竞争性过强的竞赛,不仅会失去激励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气氛,使学生产生怯场的心理状态,从而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会因失败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故采用竞赛必须慎重、适量,注意方式,增多获胜的机会,竞赛后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强化其正确的学习动机,纠正错误的学习动机。

(二)阅读方法指导技能

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因此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据估计,中学生的学习,70%~80%都是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进行的。阅读是学习资料档案袋收集和整理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究课仍然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1.加强阅读的计划性

现在适合学生需要的书籍很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有限的时间,循序渐进地摄取丰富的知识营养,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制订周密的阅读计划。首先,要确定阅读的中心,指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去读书,逐步建立起必备的知识体系。阅读中心的确定既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志趣。其次,要明确阅读的重点,即在一类书中要选择一本或几本作为阅读的重点,在一本书中也可以选择某些章节作为阅读的重点。总之,制订阅读计划要分先后,分主次,定目标,提要求,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合理安排时间,确保计划的可行性。

2.突出阅读的层次性

学生的阅读是有层次的,一般可以分为浏览、略读、摘读、精读四个层次。

浏览:就是先看看书籍的前言后记、章节目录、插图曲线、公式结论,了解其内容深浅和大致轮廓。这是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一读、应该怎样读所不可缺少的调查研究工作。

略读:在一本书的大致轮廓已基本掌握之后,如果发现书中有所需要的内容,就可以进行略读。这时不必阅读文中的每一个字,而是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黑体字或斜体字、数字或图表、各章各段的开头和结尾等。略读能够帮助对全书进行总的观察,选择有用的内容进行阅读,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摘读:如果文中某些章节是过去未曾学习过的,同时又是有价值的新东西,就有必要摘取这部分内容仔细阅读,以补充自己知识的不足。摘读是在略读基础上进行的,它有利于选择学习书中的新信息。

精读:是从书本的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反复研读的过程,也是对书本内容从头到尾的深入而系统的逐字逐句的学习。精读要求读得慢、读得细、读得深,它可以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技巧

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增加和更新都非常之迅速,学生所需的阅读材料成倍增长,这就有必要使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快速阅读是从文字中迅速吸收有用信息的一种读书技能。一般人往往认为阅读速度越慢,对知识的理解越深刻,但是日本学者田崎仁等人的研究表明,阅读速度越快,理解越深。这是因为快速阅读能促使学生精神更为集中,动机更强烈,更快地掌握作者的意图,对内容的理解更为连贯和深入。当然,这种快速阅读不是只求速度的表面匆匆浏览,而是一种注重质量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技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求学生不要重复阅读。无论多么深奥复杂的书籍,永远只读一遍,眼睛不做逆向运动。只有在一章或一节读完后复习时,才可以重复阅读。(2)要求学生阅读时不要出声,不要用手或笔指着文字进行阅读。出声朗读是快速阅读的最大障碍。(3)要求学生阅读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不能太近,以扩大眼睛的注视范围,减少停顿的次数。(4)要求学生边阅读边理解。阅读文字时,要分析出关键词和主要概念。(5)要求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和材料变换阅读的速度。(6)要求学生每天读完2份报纸、1份专业性杂志和50~100页书。

4.“SQ3R”阅读法

“SQ3R”阅读法是国外非常流行的一种阅读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阅读需要牢固记忆的材料。“SQ3R”是英语Survey(浏览),Question(提问),Read(阅读),Recite(复述),Review(复习)五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SQ3R阅读法的最主要特征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里存着提问来研习课程内容是SQ3R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问更能鼓励学生对教材加工的深化和细致化。[7]

①浏览:着重看书的序言、内容提要、目录和书中大小标题、图表、注释以及附录的参考文献等,以求对全书有一个全面、直观的大致印象,从而确定以后阅读的重难点。

②提问:着重读书中用黑体字或其他形式标记出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并在阅读中随时提出问题,以激发求知欲,使整个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主动的、批评性的过程。

③阅读:带着问题深入阅读,可以圈点、画线或写提示性批语。对书中的专门性术语、关键性文字和重点段落,应特别注意,还可以随时做些笔记,加深印象。

④复述:这是回忆性的复述,即合上书本,对阅读中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并回忆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作阅读效果的自我检查。如发现尚未掌握好的内容,则进行重点突破。

⑤复习:在复述的基础上,根据回忆中所发现的问题和熟练的程度,再隔若干天,安排几次有重点的全面复习,进一步熟记内容,巩固阅读成果。

(三)促进问题解决的方法指导技能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探究课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呢?

1.努力使传授的知识条件化、系统化和自动化

毫无疑问,丰富的知识经验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因为解决问题必须辨别问题,分析已知条件,这些都涉及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但是,并不是知识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学生掌握的知识必须条件化、系统化和自动化之后才能有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

所谓条件化是指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而且要知道这个知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或者说,运用这个知识的条件是什么。教师为了避免知识的“僵化”,必须使学生在大脑中储存知识时,将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起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这样,当面临这些条件时,就能有效地提取相关知识,顺利地解决问题。所谓系统化是指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相互联系的有层次的网络结构。当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时,就可以大大提高知识的检索效率,有助于问题解决时的思维操作。所谓自动化是指基本知识的运用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能脱口而出,不须多加思考。教师应让学生及时做练习,防止因知识的不熟而影响问题解决的准确性和敏捷性。

2.结合学科内容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奥苏伯尔和鲁宾孙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通常是指选择、组合、改变或操作头脑中已有知识命题的一系列规则,以便填补问题的固有空隙。策略的功能就在于减少尝试与错误的任意性,节约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提高解答成功的概率。

大量研究证明,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策略,并善于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监控”自己的策略,从而及时换用更有效的思维策略,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问题解决策略,如产生不同寻常的新看法,改变解决问题的习惯性思维,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搞清问题的要点,注意与问题有关的事实和条件,关键时刻决定最佳行动方针等等。这些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必须结合学科知识的学习才会有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心理学越来越重视一种更具特殊性的策略性知识,即更多地与学科知识相联系的思维策略知识,例如解答数学应用题的思维策略,这些策略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更具指导意义。

3.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消极影响

思维定势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做了特定加工方式的准备。一般来说,在不变的情境中,思维定势会有助于学生适应问题的需要而提高反应速度。但在变化了的情境中,思维定势常常有消极作用,它会限制形成假设的范围,并使所尝试的问题解决方法固定化,从而干扰问题的正确解决。例如,如果问一个人:“由两个1组成的最大数字是多少?”他马上说出是11。如果问他:“由三个1组成的最大数字是多少?”他马上说出是111。这时,如果再问他:“由四个1组成的最大数字是多少?”他可能会说是1111。这个人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是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错误的。由四个1组成的最大数字不是1111,而是1111。这种错误就是由思维定势所引起的。

功能固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也是思维活动的刻板化现象。它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并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的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例如,硬币好像只是一种货币,很少想到它还能用于导电。功能固着容易使学生趋向于以习惯的方式运用物品,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需要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这正是功能固着妨碍问题解决的原因。

在学习中要克服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消极影响,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行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训练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请在5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说出曲别针的用途;请在5分钟内尽量说出下图可能想象出的事物等等(图6-2)。

图6-2 图片想象出的事物

4.增强问题呈现的具体性和直接性

在其他因素相等的条件下,问题本身越具体,越容易解决,尤其是对年幼儿童或对问题所涉及的领域特别陌生者更是如此。例如,实物图形呈现的问题情境就比单纯以语词陈述的问题情境更有利于问题解决。并且如果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能够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非常接近,就容易顺利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相反,如果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掩盖或干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甚远,就会使解答更困难。例如,“已知正方形内切圆的半径是3厘米,求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知觉呈现方式有如下两种,结果发现,学生解B图问题比解A图问题快而正确。因为B图中圆的半径容易看成为正方形的半条边,有利于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图6-3)。

图6-2 图片想象出的事物

4.增强问题呈现的具体性和直接性

在其他因素相等的条件下,问题本身越具体,越容易解决,尤其是对年幼儿童或对问题所涉及的领域特别陌生者更是如此。例如,实物图形呈现的问题情境就比单纯以语词陈述的问题情境更有利于问题解决。并且如果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能够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非常接近,就容易顺利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相反,如果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掩盖或干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甚远,就会使解答更困难。例如,“已知正方形内切圆的半径是3厘米,求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知觉呈现方式有如下两种,结果发现,学生解B图问题比解A图问题快而正确。因为B图中圆的半径容易看成为正方形的半条边,有利于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图6-3)。

图6-3 知觉呈现方式图

(四)时间管理技巧指导技能

时间管理是指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很显然,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学习时间的长短,关键还在于学生如何巧妙地管理自己能够使用的时间,如何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时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掌握时间管理的技巧,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轻松而高效地学习。

1.制订一份适合自己的时间表

一份适合自己的时间表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有力地推动学生准时开始学习,排除学习中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防止学生学习时避开那些不喜欢的事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时间表包括周时间表和日时间表,不论哪一种都应该注意:(1)第一次做计划时不要要求过高,要切合自己的实际;(2)要消除无所事事的时间,使每一小时都安排在计划之内;(3)要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劳逸结合;(4)不同性质的学科要交叉安排,重要的和困难的学习任务要优先安排;(5)时间安排要前紧后松,留有充分的余地。

2.充分利用学习的“黄金时间”

研究大脑生理功能的学者们认为,一天之中大脑功能最好的时刻是刚睡醒以后的三小时左右,因此每天上午10:00左右是最佳学习时间。此外,下午3:00左右也是一段非常好的学习时间。这一点已经在计算和记忆的测验中显示出来:以上午8:00的成绩为100,10:00的成绩便升高到160,至下午1:00又降到98,在下午3:00再升高到130。当然,对于晚上读书的人来说,晚上8:00到10:00同样是学习的黄金时间。而在一周之中,学习效率的最高峰是在星期二,学生可以将一些比较困难、自己兴趣不高但又不得不完成的学习任务安排在星期二,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要丢弃时间的“边角余料”

无论怎样科学地安排,零碎时间还是会有的,如课余、饭前饭后、等候车船时、剧场开幕前、路途往返中等等。这些零零碎碎的时间相对于整块的学习时间来说,更富灵活性,能保持大脑的兴奋状态,极具利用价值,并且将它们加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所以完全有必要加以好好利用。那么如何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来进行学习呢?(1)处理学习上的杂事。学生可以利用零星时间来削铅笔、收拾用具、整理学习环境等,做好学习的准备工作。(2)记忆外语单词、地名、年代、公式等。学生可以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或卡片,写上要背的单词、地名等,有空随时翻阅。(3)读短篇或看报纸杂志。学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来广泛摄取新知识,打开视野,拓宽知识面。(4)讨论、求师。把学习中积累起来的问题,利用零星时间去和学友讨论,向老师请教,是充分节约时间的好办法。(5)整理资料。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将平时积累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或剪贴、或摘录,进行归类整理。(www.xing528.com)

4.合理安排和分配学习的时间

学习时间的安排和分配,一般有两种方式,即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集中学习指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连续地进行学习;分散学习指将学习任务分成若干次,在两次学习之间插入一定的时间进行休息。心理学实验证实,在学习材料的难度、数量、结构形式相近的情况下,分散学习的效果大大优于集中学习。当然,学习的间隔时距要考虑到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但一般而言,每段学习时间以不超过一小时最适宜,两个学习时段之间要休息十分钟,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5.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学习绝不能以牺牲必要的睡眠时间为代价,因为睡眠是休息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也是科学用脑的必要措施。睡眠能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所以睡眠充足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保障和前提条件。睡眠的时间因人而异,18岁以上的青年每天需要睡足8个小时左右,当然更重要的是睡眠的质量。“足够的睡眠”不等于睡眠时间越长越好,也不等于想睡就睡。事实上,睡眠时间过长,反而导致睡眠质量不高,精神萎靡不振。此外,每天的午睡对于提高整个下午时段的学习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午睡的时间不能太长,控制在一小时以内是最适宜的。

拓展阅读

我们的做中学缺失了什么(节选)[8]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笔者所在团队与法国科学院项目专家合作开展了一项中法“科学探究”学习项目的比较研究。选择的主题是“发酵”。中法各出一个参与班级,年龄12岁且都参加过“做中学”科学项目。双方的科学教师各自设计关于发酵主题的探究教学并加以实施,一个月后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汇报交流。交流课上,首先中方学生展示的是自制的各种各样的发酵作品(有馒头、酸奶、酒酿,等等)。见此景象法国小朋友惊呆了——他们一个发酵产品也没做出来!再三鼓励之下,一组法国小朋友走到镜头前,面带愧色地说:“我们只写了实验报告,这个是我的,这个是我们小组的。”然后他们就开始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所记录的实验发现,也有小朋友则说自己还在研究过程中,有些现象还没查明原因,比如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小气泡,询问中方小朋友有什么好办法检验气体的成分。此时此刻中方师生似乎觉得“我们赢了”(其实,我在其他场合讲到这个例子时,不少教师也都认为我们赢了),观课的老师们觉得“我们的孩子表现得更好,我们做出了这么多”。然而当屏幕上几组法国小朋友陆续地讲述他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安排条件和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等过程以及各种现象和问题的时候,中国小朋友渐渐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似乎缺失了什么,脸上自豪的笑容淡去了。看到法国小学生俨然科学家一般的研究发酵的过程和现象,并显示出很好的问题意识、口头和书面的科学表达能力,中国教师也受到触动,开始重新思考科学课应该教什么。

同样是科学探究课,为何学习结果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可能跟双方的学习过程有关。笔者想了解法国小朋友探究发酵的具体过程。带着这份好奇,笔者随后在法国对“做中学”项目进行了考察。法国年幼学生可以接触真实的科学并与科学家互动,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法国,参与科学传播是大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研人员及教师的角色除传统的教学、研究工作之外,还包括参加科学文化活动的义务。许多大学也将科学传播技能的学习和实践纳入理工科研究生培养计划,有的则作为博士毕业的必修学分。我国应加快建立科学家参与公众科学实践的制度,这对改善学术机制,鼓励持续和迭代递进的科学研究,对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社会稳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课后练习

1.探究课要完成怎样的课程任务?

2.探究课有哪些教学策略?

3.试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在探究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技能。

4.探究课教学能够给学生和教学实践带来怎样的积极意义?

5.结合本章所学,从自己的学科中任选一课内容,制定一堂探究课教学方案。

【注释】

[1]刘强.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新遵循——《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解读[J].人民教育,2020(1):32.

[2]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EB/OL].(201911-22)[2021-05-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8.html.

[3]王海娥.请把实验课还给孩子[J].人民教育,2020(08).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27)[2021-05-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5]项平,顾敏毓.基于“科学认读”识字活动课的研究成效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5(03).

[6]钱春莱.体验探究培养兴趣——小学探究型课程核心素养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6(22):144.

[7]覃永辉,段雪峰,范大付.基于SQ3R阅读法的高等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以“函数的梯度的定义与几何、物理意义”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24):171.

[8]裴新宁.我们的“做中学”缺失了什么[J].人民教育,2016(17).

图6-3 知觉呈现方式图

(四)时间管理技巧指导技能

时间管理是指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很显然,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学习时间的长短,关键还在于学生如何巧妙地管理自己能够使用的时间,如何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时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掌握时间管理的技巧,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轻松而高效地学习。

1.制订一份适合自己的时间表

一份适合自己的时间表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有力地推动学生准时开始学习,排除学习中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防止学生学习时避开那些不喜欢的事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时间表包括周时间表和日时间表,不论哪一种都应该注意:(1)第一次做计划时不要要求过高,要切合自己的实际;(2)要消除无所事事的时间,使每一小时都安排在计划之内;(3)要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劳逸结合;(4)不同性质的学科要交叉安排,重要的和困难的学习任务要优先安排;(5)时间安排要前紧后松,留有充分的余地。

2.充分利用学习的“黄金时间”

研究大脑生理功能的学者们认为,一天之中大脑功能最好的时刻是刚睡醒以后的三小时左右,因此每天上午10:00左右是最佳学习时间。此外,下午3:00左右也是一段非常好的学习时间。这一点已经在计算和记忆的测验中显示出来:以上午8:00的成绩为100,10:00的成绩便升高到160,至下午1:00又降到98,在下午3:00再升高到130。当然,对于晚上读书的人来说,晚上8:00到10:00同样是学习的黄金时间。而在一周之中,学习效率的最高峰是在星期二,学生可以将一些比较困难、自己兴趣不高但又不得不完成的学习任务安排在星期二,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要丢弃时间的“边角余料”

无论怎样科学地安排,零碎时间还是会有的,如课余、饭前饭后、等候车船时、剧场开幕前、路途往返中等等。这些零零碎碎的时间相对于整块的学习时间来说,更富灵活性,能保持大脑的兴奋状态,极具利用价值,并且将它们加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所以完全有必要加以好好利用。那么如何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来进行学习呢?(1)处理学习上的杂事。学生可以利用零星时间来削铅笔、收拾用具、整理学习环境等,做好学习的准备工作。(2)记忆外语单词、地名、年代、公式等。学生可以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或卡片,写上要背的单词、地名等,有空随时翻阅。(3)读短篇或看报纸杂志。学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来广泛摄取新知识,打开视野,拓宽知识面。(4)讨论、求师。把学习中积累起来的问题,利用零星时间去和学友讨论,向老师请教,是充分节约时间的好办法。(5)整理资料。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将平时积累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或剪贴、或摘录,进行归类整理。

4.合理安排和分配学习的时间

学习时间的安排和分配,一般有两种方式,即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集中学习指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连续地进行学习;分散学习指将学习任务分成若干次,在两次学习之间插入一定的时间进行休息。心理学实验证实,在学习材料的难度、数量、结构形式相近的情况下,分散学习的效果大大优于集中学习。当然,学习的间隔时距要考虑到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但一般而言,每段学习时间以不超过一小时最适宜,两个学习时段之间要休息十分钟,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5.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学习绝不能以牺牲必要的睡眠时间为代价,因为睡眠是休息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也是科学用脑的必要措施。睡眠能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所以睡眠充足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保障和前提条件。睡眠的时间因人而异,18岁以上的青年每天需要睡足8个小时左右,当然更重要的是睡眠的质量。“足够的睡眠”不等于睡眠时间越长越好,也不等于想睡就睡。事实上,睡眠时间过长,反而导致睡眠质量不高,精神萎靡不振。此外,每天的午睡对于提高整个下午时段的学习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午睡的时间不能太长,控制在一小时以内是最适宜的。

拓展阅读

我们的做中学缺失了什么(节选)[8]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笔者所在团队与法国科学院项目专家合作开展了一项中法“科学探究”学习项目的比较研究。选择的主题是“发酵”。中法各出一个参与班级,年龄12岁且都参加过“做中学”科学项目。双方的科学教师各自设计关于发酵主题的探究教学并加以实施,一个月后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汇报交流。交流课上,首先中方学生展示的是自制的各种各样的发酵作品(有馒头、酸奶、酒酿,等等)。见此景象法国小朋友惊呆了——他们一个发酵产品也没做出来!再三鼓励之下,一组法国小朋友走到镜头前,面带愧色地说:“我们只写了实验报告,这个是我的,这个是我们小组的。”然后他们就开始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所记录的实验发现,也有小朋友则说自己还在研究过程中,有些现象还没查明原因,比如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小气泡,询问中方小朋友有什么好办法检验气体的成分。此时此刻中方师生似乎觉得“我们赢了”(其实,我在其他场合讲到这个例子时,不少教师也都认为我们赢了),观课的老师们觉得“我们的孩子表现得更好,我们做出了这么多”。然而当屏幕上几组法国小朋友陆续地讲述他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安排条件和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等过程以及各种现象和问题的时候,中国小朋友渐渐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似乎缺失了什么,脸上自豪的笑容淡去了。看到法国小学生俨然科学家一般的研究发酵的过程和现象,并显示出很好的问题意识、口头和书面的科学表达能力,中国教师也受到触动,开始重新思考科学课应该教什么。

同样是科学探究课,为何学习结果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可能跟双方的学习过程有关。笔者想了解法国小朋友探究发酵的具体过程。带着这份好奇,笔者随后在法国对“做中学”项目进行了考察。法国年幼学生可以接触真实的科学并与科学家互动,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法国,参与科学传播是大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研人员及教师的角色除传统的教学、研究工作之外,还包括参加科学文化活动的义务。许多大学也将科学传播技能的学习和实践纳入理工科研究生培养计划,有的则作为博士毕业的必修学分。我国应加快建立科学家参与公众科学实践的制度,这对改善学术机制,鼓励持续和迭代递进的科学研究,对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社会稳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课后练习

1.探究课要完成怎样的课程任务?

2.探究课有哪些教学策略?

3.试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在探究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技能。

4.探究课教学能够给学生和教学实践带来怎样的积极意义?

5.结合本章所学,从自己的学科中任选一课内容,制定一堂探究课教学方案。

【注释】

[1]刘强.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新遵循——《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解读[J].人民教育,2020(1):32.

[2]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EB/OL].(201911-22)[2021-05-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8.html.

[3]王海娥.请把实验课还给孩子[J].人民教育,2020(08).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27)[2021-05-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5]项平,顾敏毓.基于“科学认读”识字活动课的研究成效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5(03).

[6]钱春莱.体验探究培养兴趣——小学探究型课程核心素养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6(22):144.

[7]覃永辉,段雪峰,范大付.基于SQ3R阅读法的高等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以“函数的梯度的定义与几何、物理意义”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24):171.

[8]裴新宁.我们的“做中学”缺失了什么[J].人民教育,2016(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