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及活动课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及活动课特点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我国已确立了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部分组成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活动指导纲要、课程规划、课程实施、活动教材、活动教学参考书予以保证;而课外活动由于缺乏系统的、明确的目标,在内容选择上存在着相当大的随意性。最后,活动课程具有评估体系,能够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二)活动课的特点第一,活动课程具有自主性。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及活动课特点

当前,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我国已确立了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部分组成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将活动课纳入课程体系是课程体系革新的标志之一。

(一)活动课的含义

活动,既是一种物质的社会形式,又是一种人类存在的现象,也是人反映对象世界的一种途径,还是人积极变革现实和发展自我的一种方式,既是人类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原,也是人的生命、能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源泉。人的活动问题,一直处在各门学科代表人物注意的中心。由于活动时人的影响是极其广泛、多样性的,就决定了人们对活动的理解具有广泛性和多样化。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人们的“活动”划分为“认识”与“实践”两种基本形式,并揭示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样一条人类变革社会,改造自然,发展自我的认识规律。而心理学家们则将人的活动分为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认为人的内部心理活动来源于外部活动,人的能力与个性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人的活动的主动性的形成是个性萌芽的重要表现。在教育领域,通常把活动分为以教师为主的活动与以学生为主的活动。长期以来,前者一直是教育教学的中心,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学科本位课程论,过分强调学科课程,强调脱离生活实际的知识体系,教师注重知识灌输,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负担过重。在学校里,以学为主的活动或被忽视或被排斥,即便作为“课外活动”列入课表也往往是形式安排而已。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活动课程的界定是: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4]活动课程与传统的课外活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其二者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立足于“活动”,并通过开展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力图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传统的课外活动到目前所开展的活动课程,并不是简单的名称上的更易,二者之间存在质的区别。首先,活动课程具有课程自身的目标体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学生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的阶段都有对应的具体目标体系;而课外活动虽有活动的总体目标,但往往只是停留在笼统、模糊的表面上,更多地针对某项具体的活动来确定具体的活动目标。其次,活动课程在活动的内容上,依据其课程的目标体系选择活动内容,使活动内容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并形成内容体系。同时,活动指导纲要、课程规划、课程实施、活动教材、活动教学参考书予以保证;而课外活动由于缺乏系统的、明确的目标,在内容选择上存在着相当大的随意性。最后,活动课程具有评估体系,能够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坚持学生成长导向,做好真实记录,建立档案袋,开展科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活动具有反馈与调节机制,以确保活动课的正常开展和活动质量的逐步提高;课外活动虽有一定的行政管理,但往往比较宽松,因缺乏评估机制,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况。因此,活动课程是在传统课外活动基础上的发展与升华,在观念上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否则,不仅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还会导致在实践中将课外活动作为新的课程计划的活动课程来实施。

我国当前已在开展的新的活动课程,也不同于杜威所倡导的实用主义活动课程。具体体现在:首先,课程指导思想上的区别。新的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在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按照社会要求和学生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地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组织形式,而且,它还是我国中小学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项重大举措。而实用主义课程理论,作为“儿童中心课程”,则更多地侧重于儿童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课程。其次,课程结构上的区别。杜威鉴于学科课程所暴露的弊端,认为单一的分科教学形式,只能教给儿童机械的、孤立的死知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忽视儿童的兴趣与爱好,是违背教育宗旨的教育。他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不断地改造和改组等教育观点,主张学校的课程应以“活动”为中心进行设计。他的追随者们,甚至完全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从而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而新的活动课程,仍以主渠道的方式保留了学科课程,肯定了学科课程对儿童青少年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作用,形成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列的组合性课程结构,以达到两种课程形态优势互补的目的。最后,课程内容上的区别。实用主义活动课程的内容的选择上,是以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为基点,而新的活动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社会要求和学生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因而,在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与爱好的同时,还要考虑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等因素选择、组织活动内容。另外,与实用主义活动课程相比,新的活动课程更强调活动课程的计划,活动课程的内容结构、活动课程的教学规范,以克服实用主义活动课程内容比较松散、系统不够完整,活动随意性较大的弊端,因而,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新的活动课程更具“课程”的性质。

(二)活动课的特点(www.xing528.com)

第一,活动课程具有自主性。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传统的学科课程强调教师的灌输,而活动课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主要的出发点和归宿,十分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儿童的本性,正确处理好活动内容与方式的规定性与学生自主性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如生物老师在活动课中,让初一学生做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小区设计,通过教学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访问等活动,结果设计出了五花八门、创意新颖、科学的模型,并写出了设计报告,学生明显比过去敢想象、敢发言,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二,活动过程具有实践性。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亲身实践过程。活动课程和强调系统的间接经验的学习不同,教学活动中必须设有真实或模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材料和真实的感受,以便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实践—认识—再实践”,从而产生认识的飞跃,并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英语课中采用对话教学,使用各种道具,实物演示或表演的实践活动,请同学自己备课后轮流当教师等。

第三,活动课程具有互补性。活动课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像实用主义活动课程排斥学科课程而独立存在,而是力求与学科课程相呼应、相配合。因而,在活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上都要考虑到并处理好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以使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如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更多地针对学科课程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还应注意到设置帮助学生应用、验证、巩固、深化所学学科知识的课程目标,以沟通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知识的学习之间的联系。

第四,活动课程具有参与性。传统教育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侧重于结果,导致忽视方法,危害学生身心健康。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学生自身却是宝贵的经验、教训和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活动课进行考评时,要采取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第五,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模式、成果,给予学生充分的发问、辩论自由,创造自由探讨的学术性、科研性氛围,鼓励学生运用各类知识或经验去解决问题。即要培养发散式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有利于创新型、开拓型人才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