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课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实验课进行若干种不同的分类。
按学科内容不同可分为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根据具体内容不同,还可将这三种实验进一步分为若干亚类。如物理实验就包括力学实验、分子物理学实验、热学实验、静电实验、电磁学实验、光学实验、原子物理实验等等。
按实验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按实验目的不同可分为感知类实验、训练类实验、测量类实验、探索类实验、验证类实验、应用类实验、考核类实验等。
按实验组织形式不同,还可分为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这四类。本书在这里正是以这种分类方式为线索进行论述的。
1.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由教师在课堂上或实验室中进行示范性实验操作,以清晰地展示观察对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2.随堂实验
随堂实验即是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做的课堂实验。在这类实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各用一套仪器、设备,教师一边讲,一边做;学生一边学,一边练,师生双方在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实验操作。随堂实验不仅具有一般演示实验的特点,而且也具有学生实验的某些特征,因此,尤其有利于帮助学生熟悉实验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要求,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入门训练特别有效。随堂实验主要应用于那些能比较完整地展现实验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的实验教学。由于这种实验本身兼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优点,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提倡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这种随堂实验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3.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是指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是相对于上述两种实验方式而言的。学生实验是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其实验能力和严谨求实的态度与科学方法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造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启蒙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实验教学在我国中学自然科学类课程中的课时比仍然较低,因此,只要条件允许,无安全问题,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这对于改进理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至为重要的。
4.课外实验(www.xing528.com)
课外实验是根据教材安排和教师的要求,从学生兴趣、需要出发,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的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既是课内实验的延伸,也是课内实验的重要补充。课外实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所谓的家庭小实验;另一种是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开放的实验室中进行的有一定指导的独立实验。课外实验对于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课外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因此,常常有一定的游艺性、趣味性;由于教师难以对这类实验进行个别的具体指导,所以难易必须适度;同时,为了提高课外实验的效果,可以引导学生以各种课余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
(二)实验课的结构
实验课的结构是指一堂实验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主要表现为实验课各组成部分的进行顺序和时间分配。不同学科实验课的内部结构并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学科的实验课,由于具体类型不同,其内部结构也不相同;甚至虽然属于同一类型的实验课,由于具体的实验内容不同,学生年龄阶段不相同,其内部结构也会有所变化。
由于学生实验是实验课的主要构成,因此,这里主要以学生实验这种实验类型为例来分析实验课的内部结构。
第一,组织上课。这个环节主要是利用教学常规,安定教学秩序,引起并集中学生的注意,从而为进行实验教学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第二,重点复习(或预习)。结合本次实验的基本内容,有目的地系统复习(或预习)有关的理论知识,使实验的进行有一定的理论指导,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同时也使学生有意识地对有关理论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或通过实验探究新问题。
第三,提出要求。学生进行独立实验之前,教师应明确提出实验的要求,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实验中的关键问题,教师还应该进行一定的示范,以保证学生独立实验能成功进行。
第四,独立实验。这个环节是实验课的主要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则进行巡回指导。对一些实验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具体指导,帮助(而不是代替)他们顺利完成实验。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阶段应当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和条件。
第五,总结实验。学生独立实验结束后,通常应安排几分钟时间对实验进行总结,使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比较全面和整体的认识,并能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阐释。
实验课的结构只是为实验课的教学进程提供了一种可供参照的程序,教师应根据学科和学生特点及实验教学的目的,根据实验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来设计实验课的结构,避免将这种结构模式化、绝对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