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演示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如果演示采用不当;或者不能按要求去运用,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一)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
这一条要求是指:演示要有明确目的,其目的与教学目的一致,而且要突出教学重点,并有利于突破难点。
演示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如了解教学目的;设定直观演示材料出现的时间与方式;如何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重点等。如果演示脱离了教学目的,为了热闹、哗众取宠而进行演示,非但不能达到演示的目的,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
(二)形象生动、有吸引力
演示要能够让学生获得鲜明的感知印象,因此,感知的材料的大小、颜色、摆放的位置、操作过程,都必须能够让学生有效感知。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事物容易成为感知对象,而且新异的事物容易吸引学生注意。所以,演示材料应尽可能设计为活动变化的内容,可以取得更佳的感知效果。
(三)演讲结合、引导思维(www.xing528.com)
在实物模像直观教学中,如果只有形象材料的作用,没有教师必要的语言提示和解释,学生由于有关知识和经验的不足,特别是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较低,不仅观察演示中难以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还难以将事物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及表面现象加以区别,不能取得理想的演示效果。所以,演示要与讲解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感知事物。
根据教学需要,教学演示必须说明观察目的,指出观察顺序,这些要求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回答一个一个的问题中,实现观察的有序性,也有利于最后达成观察目的。在观察中,要巧妙设置观察问题,以便学生在寻找答案中,实现观察目的,而且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集中注意力,有效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演示应结合适时的合理的说明,要提问、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演示材料
在教学中,学科性质、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差异等因素是选择演示材料的基本依据。如:自然课多用实物、标本、实验演示;语文、历史、地理则多用挂图、模型、图片等来演示;低年级采用演示的工具要色彩鲜艳、重点突出,高年级则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演示材料的选用,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客观实际地设计教学演示;关于直观材料本身,应典型,有助于说明教学内容,能正确、鲜明地反映事物的实况和规律,不能模糊、似是而非,影响感知效果。
总之,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演示过程,综合使用几种演示技能,最大限度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感知水平,促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