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情分析及其相关因素-课堂教学技能(第3版)

学情分析及其相关因素-课堂教学技能(第3版)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学情分析即是对学生已有特征和影响学习者学习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所谓非智力因素,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学情分析及其相关因素-课堂教学技能(第3版)

学情即学习者情况,从理论而言,学习者会把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代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学情分析即是对学生已有特征和影响学习者学习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这一技能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是其必备能力。

(一)学情分析的作用

1.了解学习者的知识基础

奥苏伯尔曾明确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7]我们可以认为,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仅是分析学生学习知识与经验的起点,而且可以借以有效利用学生探求新知所需的预备知识和技能,从而确立教学的起点。

进一步而言,教师在进行某一内容的教学之前,确立教学起点和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了解学生是否具备能对该内容进行探索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扎实有效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经验之上,也只有如此,学生所学到的新知识才能成为其进行知识再创造的关键环节。

2.了解学习者的情感兴趣

确立教学起点的另一重要途径在于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有效运用学生的情感资源。情感始终伴随着人的认知过程,二者也总是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因此,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而创设出对学生富有高度吸引力的学习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交融,使其兴趣和情感长久保持最佳状态,还能促使学生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自我知识的有效学习。

3.了解学习者的思维结构

如上所述,学情分析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兴趣,但除此之外,还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思维结构。而了解学生的思维结构,同样是结合思维培养目标来确立教学起点的重要环节。在学情分析中,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思维结构的发展情况,如,7—9年级学生的思维较为直观,认识也较为感性;而10—12年级,则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等的培养。掌握了不同年龄段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能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和教学策略的恰当有效,从而促使学生思维顺利迁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的前提,也是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1.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

作为学习者,其在每个年龄阶段有着独特的认知特征。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之后)。[8]每一阶段都是一个整体,每一阶段都有其主要的行为模式。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于后一阶段中,前后阶段不能互换。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可能因个体的差异和外部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可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则保持不变。如,初中阶段相当于形式运算阶段,这阶段最大的新奇之处则在于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区分,这阶段的少年能正确推论他过去不相信或至少现时还未相信的命题……由此他能从仅仅可能的真实性中引出必要的结论,成为假设——演绎推理即所谓形式思维的开端。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成人的准备阶段。他们能够进行抽象的推理和分析,有得出规律,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的能力,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科学创见和理论创新;而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明显占优,并向理论型抽象逻辑发展,辩证思维基本形成。在学情分析中,上述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者的独特认知特征应是重点考虑的内容。

此外,相关研究显示,性别差异也影响教学效果。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女性在语言表达短时记忆等方面优于男性;男性在空间知觉、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观察、推理和历史知识的掌握方面优于女性。[9]所以,性别对学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学情分析中对此应予以充分考虑。

2.学习者已有知识与技能分析

学习者已有知识与技能等是确定教学起点的关键。在确定教学起点时,如果不考虑学生已经掌握或具备的知识、技能与新的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的差距,使得教学起点高于学生的起点水平,那么只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障碍,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反之,如果教学起点低于学生的起点水平时,重复性的学习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浪费教师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学情分析时,要根据拟教授的内容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多渠道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将学生的起点水平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结合来确定教学实施的起点水平线。

3.学习者非智力因素分析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不仅在认知特点、能力发展等智力因素上有所不同,而且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存在差异。所谓非智力因素,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10]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它却推动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对人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智力分析一样,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同样不是轻松的事情。学习动机是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学习动机可解释引发、定向与维持学习行为的原因。成就感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但耻辱感也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所谓知耻而后勇;学习中获得了乐趣可以强化学习动机,但一些学生遇到了挑战性的问题也能激发其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的原因是复杂的,学习态度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因素。

4.学习者环境分析

在教学中,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对教学过程起着直接的影响,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均衡教育还有待提高的当下,学校之间软、硬件的差距,生源质量的区别等环境短期无法改变。

同时,不同班级之间由于班风、学风的不同也会存在差距。这跟生源和分班的方式有关,也跟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任教风格相关。一个十分严厉的班主任带出来的学生大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如果教师开展历史活动,组织起来就费力一些;如果班主任追求自由、开放的管理,他的课堂可能更加活跃,但是纪律管理上恐怕又要多想些办法。因此,在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前,必须要分析学习者环境。

(三)学情分析的方法与原则(www.xing528.com)

1.预测法

预测,是在学生预备能力的分析中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预测法一般很少用于平时的日常教学设计过程,因为课堂教学属于学年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大部分情况下,前后知识与技能都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没有必要通过测试了解。目前,预测法多用于学生在升入新的年级之后开始新的学习层次前,教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预备能力,往往在学习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设定一个起点,将起点以下的知识与技能作为预备技能,并以此为依据编写测试题对学生的预备技能进行测试。教师必须对学生在前期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以确定学生是否具备进入新学习领域的能力。如,高中阶段新生入学时,不少学校开展预科教育,在预科教育过程中,一般较为注重对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的调查,用以确定是否要对学生进行补救式的教学活动,以及是否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较多地考虑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预测法所使用的测试题编制应该严格按照学生原有学习目标编制,不能任意拔高或降低水平,否则都无法实现对学生预备学习能力的了解。

2.观察法

用观察法进行研究,研究者必须制定严格的观察程序,采用恰当的方法,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并要做好详细的记录。根据是否是人为场景,观察可分为试验观察和实地观察。许多研究都要设计人为场景,并对接受实验的群体和作为对照的群体进行观察,通过比较实验群体和对照群体的观察结果来探讨实验因素的影响。比如,要了解班上同学大声朗诵背书和大家默背对记忆效果的影响,我们就可以在历史成绩差不多的两个班中分别施行这两种办法,然后比较学生行为的变化,进而探讨两种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所谓实地观察就是到实验对象场景中去进行观察,如到班上听课。

依据是否参与到研究中去,又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参与到所研究的情景中去,变成研究群体中的一员,如参加学生的活动。为了得到真实的数据,理论上研究者不能对观察对象实施任何干扰,如果学生知道老师在观察他们,我们观察到的就很可能是“表演”。但实际上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参与观察要得到绝对客观的事实是有难度的。而非参与观察中,学生的表现相对自然、真实。

3.问卷调查法

首先要确定调查目的,然后确定调查范围,如全校的、高一年级的、文科班的还是理科班的,抽部分还是全部调查。人数太多,时间、物质成本都会太高。只要有足够的有代表性的样本,没有必要对每一个对象进行调查。如何选择足够量的、有代表性的样本是非常专业的技术,往往要根据调查的目的,综合考虑样本的性别、班级、年龄、家庭、成绩等各个方面因素。问卷设计、问卷发放和问卷回收,以及问卷的真实性的检测也属于专业的技术,需要学习相关知识才能正确掌握。问卷回收后,需要对问卷进行整理,整理的方式多种多样,利用计算机可使统计变得更加方便。对调查到的数字赋予其意义更是需要科学的方法,比较、分析归类、取平均数等方法都是不太容易掌握的。比如取平均数的优点是将原始数据简化为最易操作的形式,用数字来表示样本的总体基本状况,但平均数也掩盖了数据的原始分布状况两个平均数相同的班级可能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

4.访谈法

访谈法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了解学生的方法。谈话更直接,更有针对性,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提出追加问题,使了解更深入,更全面。这是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所不具备的优势。访谈可分为正式访谈和随意访谈。随意访谈就是泛泛而谈,可以有多个主题或者没有主题,谈话有更多的即兴内容。

比如在进入一个新的单元教学时,教师在分析了单元教学内容之后,可将与本单元教学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列出一个清单,设计相应的谈话提纲,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并以此作为判断依据,确定教学补救措施。教师的谈话提纲应以开放式的问题为主,封闭式的答案或以“是”与“否”形式出现的问题尽量少一些。

正式访谈需要教师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是为收集某些信息或者解某个问题的谈话。所以访谈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访谈的目的要明确,访谈的时间、地点也要选好,一些可能涉及隐私的谈话不宜在公共场合进行。访谈时由于教师和学生身份、地位的差异,以及学生所认为的师生之间的某种关系(亲密、敬畏等)的影响,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不客观的内容。为营造出让学生说出事情真实情况的环境,教师需要掌握很好的访谈技术。

拓展阅读

教学前测摸底,把脉学情起点[11]

人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为了摸清学情,教师在课前设计了这样一份前测卷:(1)通过自学你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2)关于三角形,你感兴趣、最想研究的是哪些知识;(3)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请试一试(给出三角形图案)。经过前测分析,有82%的学生通过自学对三角形的边、角、底、高、内角和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但都停留在“我听过”“大概了解”等比较浅显的认识阶段;另有92%的学生对画三角形的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对于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绝大部分学生只画出了一条高,对于钝角三角形外高和直角三角形这些特殊高的画法,有大约76%的学生无法通过自学掌握。摸清学情后,教师在研究学生学情困惑的基础上,从学生知识生长点入手,创设针对性强、高效自主的教学活动。如在课程设计中加入更加自主开放的“画出你所认识的三角形”环节,引导学生在画图过程中逐步抓住三角形概念的关键词,通过图形操作积累经验,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实现概念认识的螺旋上升;此外在学习画三角形高的环节,花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不同三角形高的画法,在思辨对比中明晰高的定义,抓住画高的核心要素,如顶点、对边、垂线,最终实现掌握各种类型三角形高的画法的精准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

1.课程标准分析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进行教材分析要注意哪些原则?

3.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在实际教学工作分别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4.想要做好教学设计分析,主要应掌握哪些方面的技能?

5.请根据所教科目,在初中教材中选择一章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学情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