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材分析:发现教师知识不足,及时学习

教材分析:发现教师知识不足,及时学习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教材分析,教师可以发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及时去学习。这些课程目标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学生的情况加以分析,才能进一步细化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的流程教材的分析是一个较为系统的过程,同时也需注重其前后的衔接性。因此,教师对课标的研究并不意味着对教材的掌握,对课标的分析也无法替代对教材掌握的重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教材重点内容应充分考虑层次性。

教材分析:发现教师知识不足,及时学习

关于教材的定义,目前并无统一的说法,有“材料说”“媒介说”“课程说”等多种定义。就广义而言,教材是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学内容,促成教学目标实现的各类材料的总称,其形式主要包括文字材料(含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授提纲、讲义等)、视听教材(含录音、录像、教学影片、幻灯片等)、电子多媒体教材。[5]从狭义来讲,教材仅指教科书。本书中关于教材的概念采用狭义层面的定义,即将“教材”视为教科书来展开谈论。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在教材分析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有助于教师做好以下工作:

1.清理知识障碍

一般而言,教材中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是比较熟悉的,一看就能联想到很多相关的教学内容。但当有些新知识或新的研究结论是教师比较陌生的,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的时候,教师对于教材内容体系,就有可能不太理解;另外由于教材编写本身存在的叙述方式也有可能有误或者不太准确。通过教材分析,教师可以发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及时去学习。老师预先发现教材中的错误或者个人知识的不足,以便及时更正,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

2.制订教学目标

所有学科课程标准都规定了学科课程的总目标,并在内容标准中结合相关具体知识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课程目标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学生的情况加以分析,才能进一步细化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3.确定重点和难点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线索充实教学内容或者重新整合内容,就必须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只有确定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决定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根据重点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4.拓展教学内容

教材由于篇幅和文字数量的限制,对大部分历史内容只能简明、扼要地叙述。因此,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包含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只有充分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理解教材中每一句话的含义,才能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补充具体内容,把一句话的内涵展示出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感知或探究知识创造条件。

5.选择教学方法

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类型,每一类知识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和运用。教师需要分析教材来确定知识的类别,结合学生的情况和教师自身的特点,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教材分析的流程

教材的分析是一个较为系统的过程,同时也需注重其前后的衔接性。总体而言,教材分析的流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包括树立观念、把握关系、掌握内容以及分析重难点。

1.树立观念

教材的分析,首先需要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观念。虽然教科书具有多项重要功能,但其呈现方式仍然是固定的文本形式,因此,必然受到多方面多因素的诸多限制。例如,受篇幅和撰写体例所限无法包含所有重要知识,知识的连贯性可能会欠缺;传递主流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也许会限制教师和学生思考与创造力;固定的文本无法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兼顾不同地区需求;因教科书稳定性的要求无法及时反映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社会关心的议题;以教科书内容为主的评价会导致师生忽略其他有价值的学习内容;等等。因而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应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观念,教科书不是唯一的学习材料。

教科书同样是特定的社会文化的产物,其内容选择和教学过程并非价值中立。任何国家中其学校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都反映了该国的特定政治、文化背景和政策,也都承担传递政治、文化价值的任务。因而作为有思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并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对教科书内容做最适当的选择和解读,以便达成应有的教学效果。

2.把握关系

把握关系,意在把握教科书与学科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要求,教科书在不断发生变化。无论是何种体例何种编写逻辑,教科书都是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师对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和理解应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中心,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要求,并做到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筛选、巧妙整合,而不是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全盘照搬。(www.xing528.com)

3.掌握内容

掌握教材内容是教材分析中的重要一环。虽然教师需要对课标进行深入研究,但教材不仅是教师展开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因此,教师对课标的研究并不意味着对教材的掌握,对课标的分析也无法替代对教材掌握的重要性。

对教材的掌握,需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钻研教材要透彻。这里的透彻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透彻理解和领悟相关知识、观点、理论,熟练掌握内容线索;另一方面,要结合课程标准对每个教学单元、章节展开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教材的关键内容,同时,对练习题、案例、注解、注释、图表、附录等内容也应进行仔细的阅读和推敲。其次,要结合对教材基本内容的掌握,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相关专业文献和教学参考书,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甚至是删减。

总体而言,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要做到“懂”“透”“化”。所谓“懂”,是要真正清楚教材中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观点;所谓“透”,是要在“懂”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透彻理解、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所谓“化”,是要将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教师自身、教学对象的思想感情相融,提升教学境界。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真正掌握教材内容,有效展开教学,真正体现教材的知识价值和思想价值。

4.分析重难点

在教学分析中,如果仅仅是梳理和罗列基本的知识点,对于教材分析或实际教学而言,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要做到对教材的深入解读,还需要准确把握和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首先,要对教材重点内容进行突出和掌握。教学重点是各科目或教材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它是相对于一般性的课程内容和材料性的知识等而言,属于具有概括性和较强理论性的知识要素。掌握重点内容,不仅有助于对其他知识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也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使学习内容之间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在教材分析中必须抓住、突出、强化重点内容,以带动其他内容的教学。但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教材重点内容应充分考虑层次性。重点内容,不仅包含各科目(课程)的重点,也包含一个单元或章节的重点,还有某一节课的重点。不仅如此,由于各科目课程性质的不同,重点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有知识方面的重点,有技能、方法层面的重点,也有应用层面的重点。因此,对于重点的把握不能同一而论。

其次,要突破难点。教学难点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另一方面,指学生容易出错或产生混淆的内容。就总体而言,所谓“难点”是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那么,难点的突破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掌握重点一样,突破难点也需要考虑众多的影响因素。教学中的难点是相对的,其一,它受到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的影响;其二,受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其三,受到时间的影响,曾经的难点或当前的难点并不意味着在未来也是难点;其四,难点与重点的关系复杂,虽然多数情况下难点与重点有所重叠,突破难点的同时就意味着对重点的掌握,但某些情况下难点与重点并无直接关联或完全无关,对二者把握要做到绝对的严谨。因此,对难点突破要做到思路清晰和目标明确,才能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教材分析与处理的基本原则

对教材进行细致分析是教师有效展开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但由于教材分析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环节,教师要在妥善处理诸多环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和加工,从而形成科学、系统的内容体系。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完成质量。因此,教师在教材的分析与处理中应注意以下原则,以保证教材分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整体性

教材的分析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特别是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前后呼应。其次,要从具体内容上把握知识结构与内容之间的衔接,要使二者互为铺垫和相互渗透。

2.针对性

教材的分析要注意从学生个体特征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把握。不同学段、年龄段的学生在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具有各自的特点,若对此不加区分,将不利于教材的分析。教师在教材分析过程中,需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以有针对性地展开分析,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3.主次性

分析重难点是教材分析的重要步骤,在这一环节中,教材的分析则需要遵循主次性原则,即准确把握重点与非重点。具体而言,教材分析要尽可能淡化非重点内容,坚持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对于重点内容,特别在同为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上要多下功夫,要从多种角度进行反复研读;对于一般性内容则以快速掌握为主,不必进行深入分析。由此,为后期详略得当地展开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4.灵活性

2018年,《教育部教材局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材检查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国家课程教材,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修改”。[6]显然,这是对部编教材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做出了明确规定,是教师在教材的分析和使用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但由于教材的使用具有复杂性,各科目的教学也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加上教材需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要求,因此,教师应在遵循教材权威性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分析和处理。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科发展,对教材内容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适当的挖掘和拓展,也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有关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变更,以有助于将静态的内容文本有效转化为动态的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