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管理的主体,为保证教学顺利进行,需要对自身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做出及时有效的监控和调整,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11]课堂教学管理是对教学着的课堂进行管理,更是对课堂上的教学进行管理。[12]因此,课堂教学管理的内容和技能主要聚焦在教学活动上。
(一)上课的管理
上课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直接过程,是钻研大纲和备课的主要目的,因此,必须管理好课堂教学。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掌握课堂教学结构。依据一堂好课的标准,认真教学,一堂好课的标准应从这几方面考虑:教学目的的确立和实现、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效果的好坏程度、教学语言、板书等情况。
要管理好上课,学校应制定教学领导管理者的听课制度。特别是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组长应把深入课堂听课作为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听课可根据教师的情况和管理者的目的采用不事先通知的随堂听和事先通知、听有准备的课两种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听课都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准备、有听课记录,课后除特殊情况外都应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
(二)作业的管理
作业是上课的延续,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方面。对于作业,在管理上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作业的布置。布置作业要以教科书为依据,无论课内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要以教材练习为主,不能离开教材另出作业题,作业的分量要适当,不能对学生形成过重负担。二是要对作业进行指导。指导作业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要教师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三是认真批改作业。在批改作业时要把带倾向性的错误记录下来,并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为督促教师在这三个方面做好工作,教学管理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检查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请教师汇报自己已做了的工作和准备做的工作;二是查阅学生的作业本。
(三)辅导的管理
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对学生知识的查漏补缺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途径。辅导应有突出的针对性,通常情况下是抓两头带中间。一是对程度较差、理解教材有困难的学生,应重点辅导。辅导中应首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积极思考;其次,对教材要由浅入深、耐心地向他们讲解。二是对优等生,应是启发他们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并适当加大作业分量和难度。此外,还应指导他们读一些课外书籍。
(四)考试的管理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评定学生成绩和了解学生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考试成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升级和留级。
考试分平时考和阶段考。平时考是指在上课过程中对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测验,它的好处是能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阶段考是指期中或期末总结性考试。在学生的总成绩中,平时考试成绩应占一定比例,这有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情况。
对考试的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掌握试题难度的难易和分量,规定教师出A、B两套试题,要求教师出好试题标准答案,做好试题保管和保密工作,制订考场规则,并组织好考试工作。
(五)群体的管理
1.课堂里的群体以及对个体的影响
课堂里的每个学生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他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各种群体。课堂内各种群体,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产生助长作用还是致弱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活动的难易。如果学生所从事的像打扫卫生、公益劳动等简单的手工操作或机械操作,其他成员在场,会使活动者工作得更出色。如果所从事的是像写作文那样需要复杂的判断、推理活动,其他成员在场则会产生致弱的作用。二是竞赛动机的激发。当他人在场时,个体的求成动机容易转化为竞赛动机。一旦个体希望自己做得比别人好,容易产生社会助长作用。三是被他人评价的意识。当被他人评价的意识适中时,容易发生助长的作用。若被他人评价的意识过于强烈,活动的难度大而复杂,容易引起焦虑过度而产生致弱作用。四是注意的干扰。如果其他成员在场会引起活动者的注意分散,容易发生致弱作用。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的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班级集体会通过赞许和否认等两种控制手段,调节学生的行为,使其遵守集体规范。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可以利用其成员间感情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利用其成员的相互信任、说话投机的特点,引导他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利用其成员间的信息沟通迅速的特点,可以及时搜集学生的反映,做到心中有数;利用其归属感强、爱好社交的特点,把正式组织无力顾及的工作交给他们去完成;利用其自发形成的领袖人物威信高的特点,可授予适当的合法权利,使之纳入班级目标的轨道。对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3.群体动力的利用
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的压力、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吸引与排斥、竞争与合作等人际关系。所有这些群体问题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这些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
(六)特殊学生的管理
一个班级除了反映该集体大多数学生的基本现象之外。必然存在着反映在某些个别学生身上的特殊现象。这类学生为数不多,但其行为不仅影响其本身的发展,而且也会传染和扩散给其他学生,造成对课堂秩序的干扰和危害,给课堂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必须对这类“特殊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课堂管理工作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什么叫特殊学生?特殊学生就是指那些需要改变正常的学校计划和年级规章制度其潜能才能发挥出来的学生。我们把班级常规学生之外的学生均视为特殊学生。
1.特殊学生的种类及其特征
(1)特殊学生的种类
①学习成绩后进生。这些学生虽然在学习成绩上属于不正常,但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却不一致,如果笼统地用一种方法去管理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显然不能成功,所以有必要再根据引起成绩差的原因进行分类,这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低智能的学生;行为有障碍的学生;学习进展缓慢而智力正常的学生。我们指的智力低下就是轻度智障的学生。而行为有障碍的学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但有先天的心理异常,有的行为反常,即出现行为障碍。行为障碍严重者会阻碍学生认知和技能的发展,导致成绩较差。学习进展缓慢但智力正常的学生之所以成绩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要消除这些原因其成绩可以上升,我们平时称这类成绩差而智力正常的学生为“学习后进生”。所以按原因可将学习差的学生分为以上三类。
②学习成绩优等生。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智力发展较快,心理状态稳定,这类学生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而这类学生也有极为脆弱的潜在弱点,同样需要注意采用特殊方法加以引导和管理。这类学生通称“优等学生”。对这四类特殊学生管理的目的是消除隐患,发挥其潜能,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均须与各类特殊学生的特点相联系。
(2)特殊学生的特征
①智障学生的特征。智障学生因为先天的发育不良而造成的智力低下。智障有轻重程度之分,能进入常规学校学习的轻度智障学生,虽然对外界刺激的认识和分辨能力低,但感知有一定的基础,在感知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发展和培养认识、记忆和技能;同时轻度智障的学生的感觉和经验是很贫乏的,但他们对周围他人的评价反应又很敏感。因此在帮助智障学生时,既要弥补智力上的缺陷,又要考虑到敏感性的作用。
②行为障碍学生的特征。行为有障碍的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但因后天的教育方式或环境异常而造成心理的某些异常,使得某些行为的获得与形成很困难,或具有特别异常行为表现为行为障碍。这些学生除了行为的某些方面不符合正常水平外,其余方面均与其他正常学生一样。比如在对外界某些刺激过分迟钝或过分敏感的刺激分辨的行为障碍;缺乏有效的对付情境所需要的适当行为的技能的行为障碍;过度饮酒、性变态等有害社会的行为障碍;慢性抑郁、自我悲观的“自我厌弃症”等类似的自我强化的行为障碍。其中学生中的行为障碍主要是抑郁症、多动综合征、孤僻和迟钝、神经官能症等。这些行为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下降,严重时阻碍认识水平的发展与提高。目前学生中的行为障碍的人数和种类正呈上升趋势,因为后天的教育不当,环境的不适刺激导致认知的异常,表现为行为的异常。因此,不同种类的行为障碍的消除是教师对行为障碍学生管理的主要工作,但应以改变认知为主的行为修改治疗术为主要方法。
③后进生的特征。一般而言后进生占学生人数的3%~7%,但为数不多的后进生其行为却很容易影响其他学生,给班集体秩序造成混乱,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对后进生的教育与管理是深化课堂管理的重点。
第一,低龄性。后进生中很多学生的年龄是同年级学生中较低的,其知识阅历、生活经验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均不及适龄学生。自控能力也较差,所以相比之下学习进展就显得缓慢。
第二,群体性。后进生中有一些人私下参加了不正规的群体,俗称“兄弟伙”,如以破坏纪律取乐的小团体等。这些群体与学校的要求相背离,主要成因是相互感染,“哥们义气”的侵蚀。
第三,好动性。后进生多表现为活动范围大,频率高,其思维敏捷,但对错误的东西很容易接受,乱打乱闹,课内坐立不安。
第四,逆反性。后进生令教师最为头痛的就是其逆反行为,总是与正确的要求背道而驰,而且在许多场合表现为放荡不羁,其行为有较强的对抗性。
第五,盲目性。后进生大多无明确的学习目的,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更谈不上如何学。不了解校规校纪以及班级常规,不懂法律,对社会公德亦熟视无睹,其行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第六,综合性。多数后进生是几种不良行为并犯。例如,福州市一次调查发现中学后进生中,犯有打架、偷盗、严重违纪等错误以及进行早恋的竟占90%左右的比例。
④优秀学生的特征。单凭考试的分数来判定一名学生是否优秀是不全面的。因为考试分数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优秀学生应该是政治思想好,目标明确,有报国之志,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应该是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扎实,同时对某学科有特殊兴趣,具有某方面的特长或潜力;自制和自学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良好的体质。在心理素质方面,优秀学生爱好广泛,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逻辑思维敏捷,情绪稳定。在优秀学生中,还有极少数智力超群的学生,其心理素质和智能水平均大大高于其年龄阶段的正常水平。当然优秀学生并非十全十美,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和需要加以纠正的问题行为,如骄傲自大、自我优越感过强、虚荣心重、思想包袱和精神负担过大等。因此,在对优秀学生的管理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挥其已有的水平,挖掘潜力。使之成为德、智、体真正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2.特殊学生的教育
四类特殊学生在心理及行为方面都各有其特点,因此在指导特殊学生、帮助其发展智力和技能、发挥其潜能的方法上均须以此为基础,并且基于特殊学生的特殊性,所以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
(1)智障学生的教育
规则要求清晰化。一般情况下对智障学生提出的要求应该简单明确,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很清楚地告诉他们,不必做复杂的“为什么”一类的解释。规则要求提出后,智障学生很容易遗忘,教师要反复强调,使其在多次重复中逐渐记忆下来,并及时纠正与要求相悖的行为。
激发成功意识,增强内部导向。仅仅让智障学生记住老师的要求还不够,还需要激发他们的认识能力,增强内驱力和内部导向。要逐步向他们表明受到老师的奖励还只是小小的成功,要鼓励他们争取更大的成功。但成功与否不在命运,而在自己的努力。因此老师要让他们逐渐明白并坚信一个道理:个人的努力总是会有收获的。当他们受挫时要激励道:“做的还是不错,就是没有尽全力。”通过激发他们渴望成功的内部导向,就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2)行为障碍学生的教育
行为有障碍的学生表现为智力正常,但心理行为的某一方面有很大的困难。有的行为障碍对学生的认识和智力发展、技能的提高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修改。
行为治疗技术。行为治疗术目前有医学治疗和行为治疗两大类方法。
第一,医学行为治疗法。坚持医学治疗行为障碍的学者们认为,行为障碍实质上是机体内的病变在行为方面的病征表现。要消除行为障碍,就应该用药物一类的医学手段加以治疗,根除其体内疾病。
第二,行为学治疗法。行为学治疗的学者们认为,变态的行为(即行为障碍)首先是心理的病变。后天的因素引起的心理病变诱发出行为的变态。所以行为治疗就是要消除或削弱心理障碍来治疗不适行为,建立并加强正常行为。这种行为治疗法的有效性已广泛地被行为治疗的临床所证实。目前常用的临床方法有以精神分析为主的系统脱敏术,治疗焦虑最成功的交互抑制术,常用于一般不良行为治疗的负性活动练习术,以及厌恶疗法、条件反射疗法等,这些治疗技术还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根据行为学的理论而指定出操作性方法。因此,对教师所遇到的行为障碍,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行为障碍的成因及治疗的理论基础。具体讲,即在掌握“学习途径”理论的基础之上,采用相应的具体方法,才能真正根治学生学习有严重阻碍的行为障碍。
行为治疗术中的学习理论。行为学治疗术中运用的学习理论有经典条件学习理论;操作学习理论;模仿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作为一个课堂教学管理者,应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对行为障碍学生进行全面而有效的管理。
(3)后进生的教育
①发现闪光点,培养自信人。虽然后进生的一些问题令人头痛,但后进生也有许多不为人所注意的优点。这些或大或小的闪光点往往是点燃其已泯灭的自信心的火星。这些优点就是所谓的“成材因子”。只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志趣爱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之扩大为前进的动力,那么,许多后进生可以转变为好学生。许多成功的教师都注重了解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志趣、爱好,使他们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比如后进生大多活泼好动,因此可以为他们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并充分信任他们,当他们感到了老师的信任并为取得的成绩而高兴时,要及时引导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像其他好同学一样表现得很好。老师从这些活动中发现了学生的许多闪光点,并使之扩大教育效果。
②充分信任,多给表现机会。从初次成功的荣誉感中体验到欣喜的后进生,开始有了自信心,在课堂上也会有跃跃欲试之举。当他们在上课举手要求发言时,教师应首先给他们以发表见解的机会,同时在其回答问题之时教师要以亲切、和蔼和信任的目光注视着他。如果不能答对,不必批评,相反应表扬其主动回答问题之举,鼓励其继续保持,若不能回答完全,教师也应多予启发使其回答完整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切忌害怕他回答不对或不全会影响教学进程而对举手的后进生熟视无睹。在实验课上,可以让后进生担任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做一些实验器材的收发等事务,使他们能得到锻炼而获得自信心。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后进生大多因活泼好动而表现活跃,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比赛,充分显露他们的优势。这些方法都是取得成功的经验。(www.xing528.com)
③适当处理差错,切勿简单粗暴。后进生多是在低年级时因错误而受到处罚后失去自信心所致。一般的批评他们极易意识到,认错极快,但不思悔过,所以对后进生的批评要讲究方法,处理要恰当适度。
④纠正错误认识。后进生不是思想不好而是对事物认识不全面,或因年幼而接受了不正确的思想。教育后进生的首要任务是根除错误意识,但这不是首要的步骤。首要的措施还是要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后进生精力充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但因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勇敢、大无畏而表现出淘气、恶作剧,通过破坏纪律来逞能;部分后进生受到周围环境中影视画面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男女的生理差异,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爱情而盲目陷入早恋;不能正确理解友谊的真正含义而盲目的推崇侠义的“哥们义气”等。这都是认识的缺陷,分辨力差的表现,根源是认识的错误。因此在后进生有所转变之时应向其耐心说明这些道理,帮助其改正错误认识,深思悔悟,更加坚定他们的自信心。
⑤重犯错误,耐心引导。后进生的意志、毅力差,不能持之以恒,所以在转变过程中,并非能一下子改变过去的不良习惯。相反,因其已固定的心理定式和行为之故,常在受到引发错误的条件刺激出现时再次出现错误,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到后进生的这种重犯是具有普遍性的,不是什么不思悔改,因此需要更耐心地劝导,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启发他们分辨引起错误的刺激,教师切忌产生怨恨和急躁的情绪。
(4)优秀学生的教育
①巩固正确的目标。优秀生学习目标的建立也有一个过程,要经过从趣味性、游戏、依靠直接兴趣转移到克服了认识上的困难、找到了解决学习任务的独创途径而体验到一种满足的动机上;转移到深刻地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的发展过程。已建立了最高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在不同场合稍加强调,注意巩固。
②尽量满足求知欲。优秀生具备十分有利的精神心理条件来进行积极的学习,因此他们对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都有特殊的要求:a.课堂教学。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较难的知识,特别希望获得更多的关于现代科学成就的信息也更希望完成老师指定的实验及有趣的作业。这就是说教学难度有别于平常同学的需要。对混合班中的优秀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是不易达到的,因为教学要兼顾各种层次的需要,主要是照顾中间层次的需要。只有通过课后的时间的个别指定作业及辅导来达到。因此,在课堂教学管理中,要采用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对优秀学生的教学。b.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对于一般同学仅是获得有趣的、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知识,而优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目的在于力求深入掌握教材并检验自己的能力。他们广泛而稳定的课外兴趣在课外活动中得到满足,有利于他们在学习和课外活动中更为广泛地表现出创造性。
③增强集体意识。优秀学生的优越感很强,有脱离集体而单独从事活动的潜在倾向,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不利。因此须吸收优秀学生参加各种班集体的活动,通过参加集体活动来填补他们与一般同学间的心理鸿沟。
④防止骄傲虚荣。大多数优秀学生是学习上的“常胜将军”,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滋生虚荣心。有少数优秀生表现是很好的,但内心却有强烈的虚荣心理,这类学生一旦受挫会陷入深深的自责或一蹶不振。因此必须防止骄傲的虚荣心理,消除其隐患,使之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对优秀学生的评价方式和表扬频率上要因人而异,同时,部分优秀生对分数很敏感,将其作为成败的唯一标准。学校长期采用按分排队,会使一些优秀生对失败产生恐惧心理。有时甚至诱发出为高分而弄虚作假的行为。因此防止骄傲、杜绝虚荣是对优秀学生的行为管理的重点。
(七)课堂教学的纪律管理
1.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是以教室为活动场所,通过师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职权、责任的制度化而有计划地协调师生活动,以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组织系统。在这个组织系统中,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1)课堂情境结构
班级规模的控制。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然而,过小的班级规模又是极不经济的。一般而言,中小学的班级以25~40人为宜。
课堂常规的建立。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上课、发言、预习、复习、作业、自修等课堂常规赋予学生的课堂行为以一定的意义,使学生明白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具有约束和指导学生课堂行为的功能,从而使课堂行为规范化。学生在课堂常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服从,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只有当课堂常规真正为学生所采纳和接受时,才能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课堂常规应该通过学生们的充分讨论,由全班学生共同建立。因为参与共同决定,会使每一位学生都对课堂常规承担责任,提高他们遵守课堂常规的自觉性。
学生座位的分配。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和谐了,会有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当座位被调到前排或中间位置时,学生大多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容易集中注意。而当座位被调往左右两边或后面时,学生常有被教师忽视之感,容易发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同样,让课堂不得安宁的部分调皮男生与性格文静的女生坐在一起,他们失去了共同违反纪律的伙伴,能比较有效地控制男生的课堂行为。但中学生们大多了解教师安排男女同桌的意图,男女同桌实际上往往无法防止中学生发生纪律问题。所以,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又会感染全班学生,增强大家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减少背离性,避免课堂秩序混乱。
①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美国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如果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为5小时的话,学业学习时间最多的班级平均为111分钟,而最少的班级平均才16分钟,几乎相差7倍。虽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将在校的每一分钟都用于学习并获得成功,但学生不应该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做学习准备、等待教师帮助、上课做白日梦以及在课堂里嬉闹等方面。如果每天能增加40分钟的学业学习时间,1学年就可能增加8000分钟。看来,关键就在于建立完善的课堂秩序,有效地将学生吸引到学业学习上来,使花费在维持纪律上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
②课程表的编制。课程表是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条件,它的编制首先应尽量将语文、数学和外语等核心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上午的第一、二、三节课,将音乐、美术、体育和习字等技能课安排在下午。其次,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交错安排,避免同类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而导致疲劳和厌烦。最后,青年教师教两个平行班时,第二班的教学效果往往优于第一班,两个平行班的课以间隔短时间为好。而老教师却相反,他们熟悉教材,对学生了如指掌,讲起来驾轻就熟,感情投入真切,上第一班课就能发挥得十分出色,而第二班属于简单重复,容易产生乏味感,教学效果反而略显逊色。安排他们的课,一方面可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另一方面应使两个班的课先后交替安排。
③教学过程的合理规划。教学过程的合理规划是维持课堂纪律又一个重要条件,不少纪律问题是因教学过程的规划不合理造成的。
2.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1)问题行为的类型
我国心理学家根据调查研究认为,从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来看,可以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的攻击型问题行为,包括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与同学不能和睦相处,严重的还有逃学、欺骗和偷窃行为;另一类是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包括过度的沉默寡言、胆怯退缩、孤僻离群,或者神经过敏、烦躁不安、过度焦虑。
(2)问题行为导致纪律问题
研究表明,有些课堂问题行为会直接扰乱课堂秩序。例如,打骂、推撞、追逐和嬉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行为;高声谈笑、口出怪音、敲打作响、做滑稽表情与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故意不遵守规定、不服从指挥、反对班干部和老师等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恶意指责、互相攻击、彼此争吵、打架斗殴等冲突纷争行为。而有些课堂的问题行为,例如,上课时凝神发呆、胡思乱想、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胆小害羞、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寻求赞许、期待帮助等依赖行为等虽然不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却会妨碍该学生本人的学习,同样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①正确对待学生的三种课堂行为。一般说来,课堂里往往存在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行为。积极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既不促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尽管中性行为影响了学生本身的学习,但毕竟没有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因此教师不宜在课堂里停止教学而公开地指责他们,使其成为全班学生的注意中心。教师可以采用给予信心、邻近控制、向其发问、排除诱因、暗示制止、合理安排和课后谈话等措施,以利于把中性行为转变为积极行为。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教师难以直接将其转变为中性行为,有时,适当惩罚消极行为也是必要的,但不可采用讽刺挖苦、威胁、隔离、剥夺、奚落或体罚等惩罚手段。
②行为矫正。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以良好的行为取代其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具体步骤有:a.确定需要矫正的问题;b.制订矫正问题行为的具体目标;c.选择适当的强化物与合理安排强化时间;d.排除维持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e.以良好行为逐渐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
行为矫正必须以师生的密切配合为前提。如果学生不了解行为矫正的目标,便无法与教师合作;如果教师所运用的强化物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则其强化效果不佳,学生容易半途而废;如果教师忽视不良刺激的排除就会冲淡良好刺激的作用,影响行为矫正的效果。
据研究,行为矫正对于复杂问题行为的改变,特别是那些由于内在刺激引起的问题行为的矫正效果并不显著。因为复杂的问题行为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用改变外部行为的办法是很难奏效的。
③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不像行为矫正那样完全以改变外部行为表现为目标,而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心理辅导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地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的含义不同。它更强调协助正常人的教育与发展,也不同于单纯重视矫治的心理治疗。
马斯洛(Abraham H.Maslow)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个人问题行为往往起因于外界因素对自我实现的阻挠以及个人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因此,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是:第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第二,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行为方向,确立合适的目标。第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社会技能。第四,帮助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排除实现理想抱负的障碍,过有意义的健康愉快的生活。
心理辅导的成败取决于师生间认知距离的缩短和情感隔阂的消除。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信心,诚恳待人,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还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能从学生的看法与感受出发去处理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潜能的良好场所。
(八)课堂教学管理的反馈与矫正
1.对一个或几个单元教学结果的反馈矫正
(1)单元教学目标和达标试题
我国广大教师历来重视及时了解各阶段的教学效果并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过去有月考、期中考、期终考,考后要进行教学质量分析,要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近几年推行目标教学以后,许多省、市都编制了各科各册单元的教学目标达标检测试题,如果教师善于运用这些检测来了解教学效果,并及时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是可以普遍提高教学质量的。
(2)形成性测试题的错误用法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一种错误做法,就是有一部分教师不了解布卢姆“掌握性学习”的精神实质和我国“目标教学”形式性试题编制者的意图,只把这些精心编制的试题当作一本习题来使用。教完课后让学生做相应章节的测试题,做完题后教师当堂订正答案,就算完成这个课题的教学任务。教师既不反馈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对学习结果进行系统的质量分析,也不采取矫正措施,使得具有现代教学质量管理思想的一些措施被淹没,发挥不了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2.对课堂各环节教学结果的反馈矫正
教师要对教和学进行有效的调控,就必须自始至终抓好课堂的教学反馈,并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一节课反馈的信息很多,教师不可能全都顾及,但应有意识地回收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1)回收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信息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首先是调控几十名学生,不仅要调控学生的认知活动,而且要调控学生的情意活动。要通过学生的情意活动,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调控,去完成认知任务。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控制中,始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如果发现多数学生不专心学习,那就要从教学本身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如果发现个别学生不专心学习,那就应摸清情况采取个别矫正措施。
(2)回收学生学习新知识前认知准备状态的信息
在每节课上,讲新课之前教师一般都会安排复习提问的环节。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复习旧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认知方面的准备。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多少人做好必需的认知准备,是否需要安排复习过渡,复习提问针对哪部分学生,所有这些问题都应通过回收信息才能做出判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教新课时边教边回收学生是否听懂、练会的信息
语文教师教学生怎样分段、怎样概括段意、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数学和理化教师结合一个实例介绍一个概念、推出一条定理;外语教师结合几个典型句介绍一条语法规则。怎样让学生真正懂、真正会运用呢?许多优秀教师的有效策略是边教边回收学生(全班每一个学生)不解之处,有针对性地再做进一步讲解或操练。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针对性,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有实效。
教师要让学生学懂学会,首先就要知道学生还有什么地方不懂不会、还有哪些学生不懂不会。怎样才能知道学生还有什么地方不会呢?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教师常用的方法有:①让学生先自学教材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讨论和教师讲解。②在分析、推导的关键处要真心实意地安排一个让学生提问或发表不同意见的反馈环节。③采用“大声想”技术,回收学生思考过程的信息。“大声想”意思是当被试对提供给他们的某些情境做出反应,或回答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时,我们要求被试大声地说出闪现在他们脑海中的每一个念头。收集教学结果的信息,主要是了解中后进生是否会了。如果他们会做了,那说明中上水平的学生也不会有问题了。如果后进生做错了,这就提供了他们还不会做的信息。他们为什么会做错,是怎样想的,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教学中不要怕学生出错,从反馈矫正过程来说,学生课上暴露出错误是件好事,它告诉老师,这正是要教师帮助的地方。如何帮助?简单地订正,只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学生不一定明白。只有暴露出学生是怎么想的,什么地方想错了,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怎样分析、怎样思考、怎样正确解题。④新课授完后或新课的某一教学任务结束时当堂检测并反馈。教师通常会出几道题让学生练一练,有时是做课本上的巩固练习题,有时是做目标教学练习册上的题,有时是做教师自己出的题。这种练习,既是对新课的巩固,又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结果的一次重要反馈。有些对教学抓得特别实在的教师,既把这种练习当作巩固和运用新知的训练,也把它作为一次教学是否达到目标的重要反馈。学生做完练习后,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订正以外,还要收集一下教与学的效果。最常用的反馈方法就是请做对了的同学举一下手,同时也请做错了的同学举一下手,并请他们说一说错在什么地方。如果错的人多,教师再进行补充讲解;如果错的是个别学生,教师将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当时矫正或课后再矫正。
讲新课时和讲新课后的教学反馈,需要强调两点:第一,反馈的面要尽量宽一些;第二,反馈之后一定要有相应的矫正。
3.对一个课题教学结果的反馈矫正
新的一节课要对上一节课的教学结果进行反馈和矫正,把课与课之间作为一个连续的调控过程。这种调控一般运用于两方面:一是对上一节课的课外练习或课堂练习进行讲评,如有必要,再用一定的时间补充讲解和练习;二是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结果确定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训练重点。这种课与课之间的反馈矫正,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