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运用课堂教学语言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从未知达到已知,从“不能”到能力的养成,最终实现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则是教师针对特定的对象,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技能、技巧的总和。换言之,就是教师在课堂场域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技巧,产生吸引力、渗透力、感染力,及立德树人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参与的主动性,不断优化教学效率,进而实现迅捷、愉快、彻底的“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是课堂教学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养成与教师密切相关。因而,养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要紧紧围绕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和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的改进三个方面来。其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养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根本保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从课堂教学的现实发生视角探讨如何形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改进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则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探讨如何养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教师专业素养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养成的关键。教师素养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而教师专业素养则是强调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的职业,对教师业务水平和素养提出更为标准的要求,具体来说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的业务技能。语言即艺术,但必须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教师要培养一定的语言艺术,就必须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其次,作为专业化的职业,教师有重要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把社会利益和学生发展放在首位的从业精神,这也是形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伦理要求。最后,作为专业化的职业,教师要在本专业发展上有一定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学是一项“人”的事业,是教师主体的、自觉的活动,教师不是机械的“教书匠”和“知识的搬运工”。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形成必须最终落脚在教师的自主和自觉实践活动上,不能是外在强迫或者跟风的行为,要着力提升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构建个体教学的“意义世界”,从而实现教学从职业向专业、事业和志业的转变与发展。因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养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形成良好的教育思维
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来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反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工具和思维习惯,同时教师的思维过程和表达离不开语言,因而,教师要养成一定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首先要培养一定的教育思维。所谓教育思维,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思维活动,是以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指向的思维方式,重视教师的教育眼光和教育情怀。
2.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既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也是养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前提。脱离教师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语言将是空洞的、苍白的和无力的。教师的教育知识并非日常所理解的学科或科学的知识,更多的是强调教师顺利从事教师事业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是一种实践性、情境性和个体知识。同时这种教育知识也是教师教育思维外化而生成的知识,它通过教育思维形成一种认识和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的眼光和敏感性,教师用这种眼光和敏感性认识教育教学现象,分析、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3.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教学是基于信念的事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必定包括坚定的教育信念,教育知识和教育思维只有转化为教育信念,只有受一定教育信念的指引才能产生真正的效用。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业、教育理论以及基本教育主张的确认和信奉。教育信念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动机和推动力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从认知角度来看,教育信念包含了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知识、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确信;从情感角度来看,教育信念表现为教师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和所确信的信念的尊崇;从意志角度来说,教育信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克服困难、坚持自我的重要精神支柱。总而言之,教育信念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逻辑地图,是驱动教育行动的内在动力,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皇冠”。
4.涵养通达的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最高表现。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能够灵活运用课堂教学语言展开教学实践活动,涵养通达的教育智慧是养成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最高、最有效的要求。教育智慧是教师在认识教育教学活动和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时所表现出来的知、情、意的一种整体存在状态,以观念与情感的形式内在于教师自身,并作用于教育过程,最终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的生命共生、共长。教育智慧既凝结着教师德性的教育价值取向,又包含着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外在表现为教师的教育能力,其核心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敏锐的观察力、深刻洞见的理解力和对教学实践有效的决断力。如果说教育信念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皇冠”,那么教育智慧则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皇冠上的明珠”。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语言并非教师的独白,而是存在和生成于一定的教学关系中。换句话说,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既处在教学的时空中,更是在一定的教学关系之中。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再生动、有趣、形象,如果学生根本不听课,或者是让一群中学生听大学生的课,那么师生之间也并没有建立起教学关系。教学关系的建立意味着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基本前提在于师生在交往、互动和对话中相互理解、共同发展。师生正是在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中构建了课堂教学语言的语境。所谓语言就是言语意义的生成、表达与理解。在所有课堂教学语境中,言说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关键,而师生“同一”关系的建立则是最为关键的。教学关系的建立过程本质上就是语言主体——师生关系的生成过程,也就是语境的生成过程。语境是课堂教学语言意义生成的决定性因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教学语境和课堂师生集体场域这一存在基础。
此外,教学关系是一种抽象的师生关系,建立教学关系不仅意味着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展开对话、互动和交往,更为重要和现实的是它意味着师生的注意力和意志力,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的交往和互动,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师生之间思维的对话和碰撞。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应积极促进师生教学关系的建立,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参与。这就要求:首先,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育专业素养,获得学生的认同,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性因素。其次,教师一定要树立一定的权威意识。尽管教育界一直倡导师生地位平等,这本身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但并非“绝对”平等。教师作为课堂中的权威,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力和威信,这种“权威”正是学生“向往”教师、亲近教师和模仿教师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利用“权威”身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把握和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养成一定的教育机智和智慧,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心理关系”;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期待和意向,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思维跟上教师步伐和课堂节奏,师生共同谱写一首心理互动、生命共长的课堂乐章。
(三)改进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
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艺术直接决定了教师如何构建个人独特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和艺术,而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也必然直接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之上,因而,改进语言的表达是提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策略。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则。
1.适应性原则(www.xing528.com)
课堂教学语言要适应不同的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表达时机和场合等。其中适应不同的学生是课堂教学语言要遵循的根本要求,既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同时也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在第二个层次上,课堂教学语言要适应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本节课的育人要求融合起来,打造“完美”的课堂教学。最后,课堂教学语言一定要适应和抓住相应的时机、场合,在具体的场域和节奏中点燃课堂教学语言的育人力量。
2.共生原则
教学始终是以语言为基本媒介展开的师生对话、交往和互动过程,因而,能够促进师生思维共频共振、生命共生共长是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的重要标准。共生原则是保证师生对话和沟通顺利进行的基本原则,主要包含量、质、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的准则。量的准则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所包含的内容既要满足教学交往的需要,也不要超出交际的需要,即教学语言的信息量要适度;质的准则要求教师言说的内容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即不说虚假的话和缺乏证据的话;关系准则要求教学语言要与教学目的、教学主题、语境等密切相关;方式准则要求教学语言避免使用晦涩的词语和产生歧义,说话要简明扼要、有条理。
3.得体原则
课堂教学语言的得体原则是指为了取得理想的效果,语言要恰当、准确、恰如其分,努力将语言表达的真、善、美与课堂教学过程融合起来。具体来说,包含两个层面:课堂教学语言要得体,要符合价值原则和语效原则。价值原则即追求语言表达的真、善、美,凸显课堂教学语言的音之美、义之美和形之美。语效原则即课堂教学语言应该适应教学语境,并取得良好的语境效果,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价值原则和语效原则是构成课堂教学语言得体的两个条件,也是实现课堂教学语言的本真意义的最高要求。
对上述三种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的原则的运用是一门艺术,教师要自觉总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语言的巧妙技能,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和语篇结构等方面系统打磨个人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和艺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并最终形成具有个体鲜明艺术特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拓展阅读
指令性教学语言的危害(节选)[9]
前不久笔者赴一所重点中学听课,观摩了一个有15年教龄的女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
下面列举一些课堂语言:“你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怎么没有了?是不是因为有老师听课啊?”“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些关键词!”“这个问题绝对是考试的重点!”“你们必须共同商量这个问题。”“叫你不要记录,只要听。”“给你30秒时间看书。”“下课后,一定要把这些作业做完,我会检查的。”……这样的指令性课堂语言是否普遍存在呢?接着,我在一些中学的听课中,专门观察和研究了教师的课堂语言。令人惊奇的是,我居然接连感受到与上述老师相同的课堂语言和课堂氛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课后,我在有关学校的教导处了解到这些老师的教学成绩确实非同一般,都超过了同学科的其他任课教师,有的教师的班平均分数比那些相对和善的教师要高出近20分。在与这些教师“搭班”的教师交流中,我发现,大多数教师对这些教师的语言和行为是持否定态度的。有的教师还说:“学校领导把她树立为全校教师学习的榜样啊!所以,我们学校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对学生很凶的。”我听了不寒而栗。由此联想到,这种课堂语言的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得到发展,是有其客观依据和理由的。那么,这种课堂语言对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有何影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影响师生合作交流的情绪和效果;第三,形成控制型课堂文化。由此可见,分析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于理解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引发学生学习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课后练习
1.课堂教学语言和普通语言有什么不同?课堂教学语言有什么特征?
2.如何定义优良的课堂教学语言?
3.课堂教学语言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4.养成良好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5.试举例在课堂教学中不恰当的教学语言和优良的教学语言,辨析不同的教学语言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