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会给高校财务活动的开展、财务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校的正常运行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分析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有利于指导高校权衡“集中”与“分权”,以确定恰当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模式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集权管理,高等院校都是由中央政府统筹管理,直到1980年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不断深化。1985年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自此逐步建立起中央和省两级政府管理,以省级为主,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按照“共建、调整”的方针进行了进一步改革,这些改革逐步增强了学校办学自主权,为高校内部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教育财政政策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模式选择
新中国成立直至70年代末,中央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上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形成办学体制的单一制,高等教育由国家兴办,国家主管,国家出资。而政府实施“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教育经费列入国家预算,由中央及地方财政拨付。其中,中央所属高校的教育经费列入中央政府预算,由财政部统一掌管;各大行政区、省(市)管理的高校教育经费,分别列入各大行政区、省(市)预算内。该阶段的高校财务管理是政府预算的一个部分,简单按开支标准管理,不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1980年以来,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教育地位不断提高,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政府拨款不再是高校唯一的资金来源,学校的经营收入和捐赠收入等其他经费来源占高校全部收入的比例不断增加。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的对象由原来简单的预算收支流量管理转变为对学校资金、资产和资本的全面管理,更加重视投资的绩效和回报率。这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的职能拓展到高校运行的各个环节,同时也对学校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财政拨款支付方式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模式选择(www.xing528.com)
虽然高校的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但是目前就我国公立高校而言,政府拨款仍然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拨款方式直接影响着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最近几年由于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使得高校拨款收入中专项拨款收入大大高于正常经费拨款收入。一方面专项拨款具有专款专用的性质;另一方面由于国库集中支付,使得高校对这一部分收入的控制权很小,即高校不能对其所有资金进行自由调控。所以,在这些以政府拨款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公立高校中,财政拨款支付方式对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产生直接的影响。
(四)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影响财务管理模式选择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级建设人才的需求,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高校扩招,高校全日制大学生数量成倍增加。除了学历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当前社会上对劳动者素质的日趋重视,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理念也深入人心,高校的非学历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高等教育形式成为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原来高校规模相对较小,师生数量少,资金量小,比较适合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而在高校教育规模扩大之后,师生数量倍增,院系增多,资金量加大,日常核算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原来采用集中或偏集中财务管理模式的高校,在学校一级管理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应将更多的财务管理权限授予二级单位管理人员,实行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这样既有利于激励二级单位的增收减支积极性,又有利于降低学校的管理成本。
(五)高校所处的发展阶段影响对财务管理模式选择
对于成立时间较短或虽成立时间较长却因环境条件变化,仍处于发展初期的高校来说,若想快速发展必须集中资金,比较适合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而对于处在比较成熟阶段的高校而言,由于其师生员工已经基本认同了学校的办学风格,同时资金流也越来越大,继续采用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会导致学校内部管理效率的降低,权责不明,二级单位增收减支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学校的整体财务绩效。此时高校采取财权下放的分权财务管理方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节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更加合适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