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ELEMAC模拟的水动力场可以得出,海南角东侧沿岸的风暴浪和风暴潮的高度和历时都大于海南角西侧沿岸的风暴浪和风暴潮的高度和历时;岸滩形态参数中,台风前后滩面坡度的变化与水动力条件的关系最为紧密,这与第二章的结论一致。在台风期间,岬角对局部水下坡度的影响使台风过程中岸线发生严重蚀退及海滩体积减小比例偏大的主要岸段集中在岬角附近的岸滩;岬角对岸线朝向的分隔使台风过程中岬角两侧的风暴潮和风暴浪的大小和历时、与风暴浪方向的夹角都有所不同,岬角的遮蔽效应也使其两侧沿岸的岸滩形态变化趋势发生改变。(www.xing528.com)
在第二章和本章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岸滩变化过程中岸线进退与海滩体积变化的关系不稳定,在台风期间尤为明显。结合其他参数的变化情况,可以推断其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有以下3点:①本书的岸线是指平均海平面(MSL)与海滩表面相交的位置,岸线的进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岸滩平均宽度的变化,而岸滩宽度与海滩体积之间的关系则由滩面地形决定(例如,相同岸滩宽度下,滩面上凸的海滩体积要大于滩面下凹的海滩体积)。根据海滩滩面坡度的变化(图4-8)可以看出,在台风前后海南角两侧的海滩滩面坡度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台风过后海南角西侧的滩面坡度变缓而海南角东侧的滩面坡度则变陡,反映在岸线变化上则是海南角西侧的岸线位置更多的是向海移动。②不同海滩的水下坡度及风暴增水有所差别,水下坡度将影响岸滩被侵蚀的沉积物在风暴期间沉积的位置,风暴增水的高度则决定了波浪—潮流对岸滩产生作用的高程范围。在台风过程中,后滨和滩面侵蚀的泥沙在水下堆积,水下坡度越缓则堆积点离陆地越近,而潮位越高水下堆积体的顶部高度可能越高,因而在台风过后更容易被重新搬运至滩面上。例如,TELEMAC模型得到的WH3-WH1-EH3站点的台风期间最大潮位是逐渐增高的,对应的剖面N1-N9-N12在台风后的前滨体积对比台风前的前滨体积也是依次增加的。因此水下坡度和风暴潮位的高度可能影响剖面形态的重新塑造,导致岸线变化与海滩体积变化不一致。③台风后的恢复时间长短也可能影响监测所得的沙滩体积和岸线位置的变化量。本研究中,台风后(2014年8月)的测量时间距离台风“威马逊”过境的时间约有12天的间隔,在此期间台风对岸线的影响可能有所恢复,但是风暴后海滩体积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Morton等,1994;Ge等,2017),因此,观测到的海滩体积变化可能更多地保留了风暴影响的信息,例如图4-8和图4-9中几乎所有岸段的岸滩都在台风后监测到了体积的减少、观察到了岸滩后滨受到的侵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