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读书好?读书与思想之关联

怎样读书好?读书与思想之关联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素民一、读书与思想我生平的第一嗜好,是读书;第二嗜好是发表自己的思想和批评别人的思想。据我的经验,我自己的思想,大都是由读书的启发和暗示而来。思想固可由读书而来,然有缺乏理解力的人,读书一生,仍无思想,或为“书呆子”。以我个人的经验讲,从五岁到十二岁是读死书的时代。所以据我个人的经验,中西文字之弄通顺,都是自己读书之功。所以造成读书兴趣与第二

怎样读书好?读书与思想之关联

°张素民

一、读书与思想

我生平的第一嗜好,是读书;第二嗜好是发表自己的思想和批评别人的思想。然第二嗜好是跟着第一嗜好来的。因为你若久不读书,你自己的思想,也无从发生。据我的经验,我自己的思想,大都是由读书的启发和暗示而来。我每日读书,每日都觉着得点新观念或新思想。只可惜因为教书和人事的关系,没有时间写出来,否则我的读书札记,必可成帙。我敢说:凡是无思想的人,必是不爱读书的人。因无论你怎样聪明,你的奇思异想,或已为别人道过,或经别人证明不对;你多读书,就不会白费这种气力,就会感觉到你自己的奇思异想,并无奇异之可言。但因此,你的知识愈充,你的思想愈富,你虽放弃你原有的奇思异想,然可得着其他的启发,生出别的思想来。所以读书是思想的一个主要来源,“开卷有益”的益处,即在这里。

读书固可以启发思想,然读书愈多,所得较广,遇着问题发生,就必详加考虑,再发议论。所以读书愈多,知识愈富的人,不愿轻有主张,不愿乱发议论。凡那读书无多,知识不充的人,自以为聪明,遇事即随便发言。这个分别,是我初与外国学者接触时才发现的。我以前“年少气盛”,读书无多,遇事即爱有所主张。及见外国学者异常谨慎,不轻有主张,颇为诧异,以为他们“滑头”。到后来,继续在研究院读书七年多,自己才觉知识不足,遇事不敢轻有主张了。这也就是我们古人所谓“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

轻有主张,是发表不成熟的思想。唯读书才可培养成熟的思想。所以世界大学者,发表一种新学说的著作,是经过若干年的研究而来的。例如创立“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的康门斯(J.R.Commons)[24]费了三十年的研究工夫,才出版他的《资本主义之法律的基础》(Legal Foundations of Capitalism)一书,再过十年,才出版他的《制度经济学》一书。今日中国的青年,偶有心得,恐怕等不到明天或下月,就要发表他的著作了。

一人一时的思想,当受他当时所读的书籍的影响,这差不多是一个原则。例如初读马克斯[25]的著作的人,无不暗地吸收他的思想;什么“阶级斗争”,什么“唯物史观”等名词,就会不断地出那诸位读者之口。但是这位读者若再把批评马克斯的书籍读几部,就会生出反马克斯的论调。再如你费几天工夫,专读《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书,你在那几天之后的言论,必多少带点理学气味。所以读书愈多的人,他所受的影响愈杂,他便不易为一家之说所摇动。倘他富有创造力,“博而能约”,他就可自创新说。然他无论是一个怎样的创造家,他的思想来源,离不了他所读的书籍。比方马克斯的学说,是受着黑格尔的哲学、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斯密亚当[26]和李嘉图等的经济学的影响,是毫无可疑的。

思想固可由读书而来,然有缺乏理解力的人,读书一生,仍无思想,或为“书呆子”。因此,有人反对读书。然不知这种人读书固“呆”,不读书也“呆”。一个无知识的呆子,不如一个“书呆子”。我愿社会上多几个书呆子,少几个自作聪明的人。

二、读书与兴趣

凡爱读书的人,都享着读书的乐味;凡不爱读书的人,认读书是一件苦事。何以同是读书,一以为乐,一以为苦呢?因为一个对读书有兴趣,一个对读书无兴趣。我们无论对于何事,兴趣最关重要。爱赌的人对赌有兴趣,认之为乐事;不爱赌的人,则反此。所以要爱读书,必先创造对于读书的兴趣。

造成读书兴趣的第一要着,是求了解。你读一页书根本不懂,自然无兴趣。要求了解,须从两方面下手,一从文字方面下手,一从内容方面下手。我可先谈文字方面的了解。你要读中文书籍,必先把中文弄通。你要读古文,更须先治小学,略懂书文。你要读英文书籍,必先把英文弄通。因为文字弄不懂,自然谈不到内容,学者的苦功夫,就在学文字的时候。然到了文字将通未通的时候,就感觉兴趣了。以我个人的经验讲,从五岁到十二岁是读死书的时代。读完了四书五经,先生从未加以解释,自己老实不懂。十二岁到十三岁,跟着我父亲在外面住一年。他每天和我讲解《左传》《资治通鉴》,并教我作文,我才上路。十三岁以后,入了中学,渐爱读书。最初爱读的,是《新民丛报》《饮冰室文集》《红楼梦》《水浒》等。这些书虽没有什么稀奇,然使我的中文弄清顺,其功不小。以后毕业大学,在未出洋之前,曾与几个懂国学的人来往,习小学、读古书、玩碑帖,差不多预备做一个“国学家”。后来出洋,才改变了志向。我的英文知识,虽始于中学时代,然至毕业大学之时,并未十分通。后来一入美国大学,并未再学英文课程,就习政治经济各科,与美国学生一样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不过第一年中一面读书,一面留意文字。一二年以后,读起英文书来,才不感觉其为外国文字。所以据我个人的经验,中西文字之弄通顺,都是自己读书之功。师友只可以指导赞助,努力全仗自己。

文字弄通,即克服了读书的第一难关。普通读报和小说等,都可读起来。然一涉专门书籍,就遇着第二难关,即是不懂其内容。要克服这个难关,就要依次而进,即先读关于一门科学的教科书,把术语和初浅原理弄懂,再读关于那门科学的一切专书。比方普通经济学教科书没有弄懂,就去读马克斯的《资本论》或康门斯的《资本主义之法律的基础》等书,那自然不会懂的。大学本科的功课,即在使学生了解各门科学的初浅内容。欲求深造,全在自己以后加读专书。

还有一种大思想家的书,用了许多“新造”的名词,你即于那书所谈的科目,向有研究,初看起来,还感困难。拿经济学来讲,康门斯的《资本主义之法律的基础》一书,即美国的经济学教授初读一遍,也不能十分了解,若读这类书籍,就要细心多读几遍,方才能弄清作者所用的名词和主张。威卜伦(Veblen)[27]的书也是一样。例如他用的taxonomic [28],animistic [29]形容词,就不是普通经济学书上所有的。你必多读几遍,才可懂得。

你懂了文字,又懂了内容,你读书,自易感着兴趣。然做到这点,还只做到创造兴趣之一半工夫。例如许多国内大学生和留学生,一离开学校,就不再读书,这并非是他们不懂文字和内容,乃是他们没有读书的习惯。这类人在校的时候,即不爱读书,只求考试勉强及格,领到文凭而已。所以造成读书兴趣与第二要着,是养成读书的习惯。例如对于文字和学科的内容均无困难,每日去读一二小时关于那门学科的书报;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一日不读那类书报,仿佛和吸惯了香烟的人,吃了饭未吸香烟的一样难过。比方留心时事,每日看报的人,一日不看报,就觉着不舒服了。

读书能了解,又成了习惯,则兴趣自然增加。而且这种兴趣之养成,是“累积的”(Cumulative)。即是因有兴趣而读书,因读书而更有兴趣。换句话说,即读书愈多,兴趣更多。

但是读书有兴趣,不必是对于任何读书有兴趣。治科学的人,读经济学的人读,固无兴趣;即治经济学的人,对于某经济学家的某评;不一定具体法。例如我个人对于经济学的教科书,即无疑义;我最感兴趣的,是经济名著。我尝对一位爱写教科书的美国教授说:“你为什么爱写教科书?”他笑着答道:“只有教科书才可获利,专门著作,是无殊可获的。”我也带笑回答道:“这足以证明你们美国的读者的程度太低。”我又最怕死叙事实如年鉴一样的书。我从前研究运输学的时候,读着Johnson, Huebner, Wilson合著的《运输原理》一样就要打瞌睡。我明知这事不是Johnson写的,我曾对他说:“这书只和词典年鉴一样,可供参考,而不可读。”他说:“这是Huebner缺乏分配力和判断力的缘故。”我读书,是可不睡、不吃饭的人,敢自信是一个爱读书的人,然而不是对于一切的书,都有兴趣。因此,造成读书经验的第三要着,在择你性之所喜的一类书读。(www.xing528.com)

我爱读名著的重要原因,是在名著的“烟斯批里纯”(Inspiration)[30]。名著是大思想家的杰作,最富于思想。用字造句,也非普通书可比。普通书只可增加information [31]而不能启发理智。外国的大教授与普通教授的分别,也就在此。大教授说话,是无精神、无条理的。但他杂乱无章地讲,句句有意义,句句足令人深思。普通教授是有精神,有条理的,而他所能供给你的,只是information而已,但这也不过是我国人之所好。有些人欢喜informative [32]一类书,我个人是就欢喜inspiring [33]一类的书。

三、读书与方法

凡读书具有经验的人,也应留意读书的方法。常有甲乙二人同样爱读书,甲的心得多,乙的心得少。这多半由于乙的方法不如甲。这里所谓方法,第一是指书本的选择,即是“目录之学”。关于这点,初学的人,必请教于专家。专家的意见不一定一致,你自己就可斟酌采取。读古书,更宜考究本校或注疏。例如治经学,单靠朱注《四书》、杜注《左传》等,是不够的,最好是从《十三经注疏》下手。治小学,许氏《说文》是必读之书。读外国书,也是一样。例如读斯密亚当的《原富》[34],以Cannan edition [35]为最好;读弥勒约翰的《政治经济原理》,以Ashley edition为最好。

就一门科目讲,你应知关于这门科目的重要节目,应知某几部书足以代表某一派的学说,或某人的某几部书足以代表某人的某种学说,例如欲知古典派的经济学,至少必读斯密氏的《原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及租税原理》,和弥勒氏的《政治经济原理》三部书。欲知康门斯的《制度经济学》,必读其《资本主义之法律的基础》和《制度经济学》二种。但他同时是劳工问题的专家;你欲知他对于劳工问题的讨论,必读其Principles of Labor Legislation [36]和其他的著作。这类的例很多,经师友的指导,就事半功倍。

凡治一门科学,专读教科书是无用的。我以为初学者在熟读一二部教科书之后,就可以专门著作。所谓专门著作,是指非做教科书用的关于一门科学或其中一问题之著作。不过这种分别,不能全以书的名称而定,须以书的内容为标准。例如经济学教科书,常称为“经济学原理”,然而马雪耳(Alfred Marshall)[37]的《经济学原理》就是专著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书有特殊贡献,是集古典派与奥国派的大成之创作。关于这一层,也须经人指导。

我所谓专读教科书之无用,还须说明一下。例如研究货币银行,凡教科书上所讲,都是初浅原理,大同小异。读了十部,不见得比读了一两部的人,多了若干知识。欲求深造,必读关于讨论货币或银行各种问题的书籍和杂志论文。这种专著,你读一部,得一部的益处,绝不会吃亏。现在的西文教科书,每章之后,列有参考书目,这些书目中,有一部分是教科书,有一部分是专著。

读书的方法,不仅是书本的选择。天下的书太多,即选择应读的书,已经过多。故我所谓方法,第二是指读法。有的书,是句句要读的。如初学所用的教科书和必读之名著是。有的书,可以选读一二章的,如普通参考书是。如初治经济学的人,必无能力和时间把马雪耳的经济学原理,整个读下去,可选读几章。俟习高级经济学时,再去整个读之。又普通经济学教科书很多,用不着都读到,前已言之。但有时一本教科书对于某一问题的讨论,特别的好,你只读那章做参考。这种指导,可见之于任何教科书的注解和章末书目上面。你自己也可在一部书上的详细目录上看出来。例如你读了一两部经济学教科书,再取一第三部教科书,详阅其详细目录,你若发现一个不大熟悉的题目,就可找到讨论那题目的一章或一节,读一段。

读参考书的又一标准,这在你一时所研究的题目,例如你现在正研究通货膨胀一问题,你可在一切货币银行书簿上的目录和Index [38]上,去找那讨论通货膨胀的一章或一节或一段去读。书是为人用的。你选读的部分,是以你当研究目的的标准。再比方你无意治生物学,但是你要知道达尔文进化论的大意,你就只读他的The Origin of Species [39]的前四章就够了。你无意研究马克斯主义,你要知道一点马克斯的唯物史观,你就只读他的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40]第一节序就够了。这类选择的知识,你可请教师友,也可从留意书中的引证得来。

以上所述的方法,也可说是读书的秘诀。读死书的人,大都不知选择;结果,事倍功半。

四、读书与职业

我国的社会,有一个大毛病。即是已离学校从事职业的人,仿佛“读书非己任”了。这样一来,大学生留学生大都是借学校为进身之阶,学校等于科举。不知从事职业,更要研究关于那种职业的读书,以改进自己的服务;并要有关于职业以外性之所好的读书,以当作消遣,扩充见闻,营养学力。例如美国大理院的推事,无日不读书,他们的学问之博,真令人可惊,即是美国的国会议员,例属政客,是不爱读书的。然而他们分配在各种委员会的,日在做读书工作。我国各界的人继续不断地读书的,真是太少。即我们任大学教授的人,努力问学的,也不多见。所以举国遭“知识怕慌”“学术恐慌”的现象。

关系本身职业的读书我国人还不爱读,更谈不到关于职业以外的读书。所以我国人的消遣,不外赌博之一途。结果,滥费光阴,消磨志气,使事业失败而后已。

以前,我们认读书是“士”的专业;现在,我们认读书是学生的专业。毕了业,即非学生,即不读书了。这两种观念,是同样错误。我们不要专门阶级的“士”。我们要“士农”“士工”“士店”,我们不要只认在校的为学生,我们要认人人终身为学生。西文Student一字,并非是专指在校的学生,乃是指一切学的人或研究的人。所以我诚恳地希望全国同胞,人人以学生自居,大家努力读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