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让梅剑和接受挫折教育,也不同于对孙仲君进行惩戒教育,袁承志对刘培生的教育是武艺的指导。因为刘培生为人朴实,对袁承志也很尊重。
刘培生对袁承志的师叔身份将信将疑,想通过比武确认。袁承志却利用比武指导他的武艺,真正上了一节实战指导课。袁承志虽然只用五招就打败了刘培生,但这一节课却有“问题、计划、修改、实施、指导、评价”六个教学环节。
这五招的招数名称袁承志都事先告诉刘培生。当袁承志告诉他第一招用的是“石破天惊”时,刘培生还不相信,迟疑不决。袁承志拳到中途停了下来,等刘培生想好对策,摆好架势才继续出击。然后,告诉他接下来的三招分别是“力劈三关”“抛砖引玉”“金刚掣尾”,问他如何抵挡?而第五招袁承志用的是破玉拳的“起手式”,刘培生更是不解。这就相当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随后的教学环节就是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计划。针对袁承志的“力劈三关”“抛砖引玉”“金刚掣尾”,刘培生的应对方案是“封闭手”“白云出岫”“傍花拂柳”。袁承志紧接着就对这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正。“袁承志道:‘前两招对了,后一招不对。要知傍花拂柳守中带攻,如跟功力悉敌的对手过招,那当然极好,但这一招要回手反击,守御的力道减了一半,我这招金刚掣尾你就接不住了。’刘培生道:‘那么我用千斤堕地。’袁承志道:‘不错,接着!’”[1]
接下来就是师生共同实施方案了,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袁承志还对刘培生进行了武学理论的指导。“只见他右掌一起,刘培生忙摆好架子相挡,哪知他右掌悬在半空,左掌却倏地劈了下来,说道:‘武学之道,不可拘泥成法,师父教你力劈三关是用右掌,但随机应变,用左掌也无不可。’口中说着,拳势不停。”[2]还针对刘培生对“起手式”的疑惑作出解释:“袁承志道:‘你以为起手式只是客套礼数,临敌时是无用的么?要知咱们祖师爷创下这套拳来,没一招不能克敌制胜。你瞧着。’身子微微一弓,右拳左掌,合着一揖,身子随着这一揖之势,向前疾探,连拳连掌,正打在刘培生左胯之上。他再也站立不稳,身子飞起,摔了下来。袁承志一跃而至,双手稳稳接住,将他放在地下。”[3]
最后,袁承志还不忘对刘培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这一节课,不但教育得刘培生心服口服,还使得他对袁承志终身感激不尽。因为他在这一节课中学到了随机应变的武学要旨,日后使他武功大进。
关于袁承志的这一节课,金庸先生在书中还与归辛树的教学进行比较,作出评论。“要知他师父归辛树的拳法决不在袁承志之下,但生性严峻,授徒时不会循循善诱,徒儿一见他面心中就先害怕,拆招时墨守师传手法,不敢有丝毫走样,是以于华山派武功的精要之处往往领会不到。”[4](www.xing528.com)
这样的评论,对现代学校的教师应该也有所启示。一是教师要有亲和力,不能热心冷面,让学生不敢亲近。二是教学要循循善诱,善于启发,演示、解说、体验方法多样。三是不能墨守成规,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质疑求异。
对不同品性和素质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年轻的袁承志不但武功高超,也深谙教育教学之道。
【注释】
[1]金庸.碧血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269.
[2]金庸.碧血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269.
[3]金庸.碧血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270.
[4]金庸.碧血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2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