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剑和——《碧血剑》中华山派“神拳无敌”归辛树的弟子、袁承志的师侄。他仗着二三成的华山派功夫,二十年来在江湖上也闯了点名堂,得了个“没影子”的外号,但自以为武功了得,对人傲慢无礼。且看金庸先生对他出场时的描写:“袁承志见了闵子华的神气,料知这三人来头不小,仔细看了几眼。见头一人儒生打扮,背负长剑,双眼微翻,满脸傲色,大模大样的昂首直入。第二人是个壮汉,形貌朴实。第三人却是二十二三岁的高瘦女子,相貌甚美,秀眉微蹙,杏眼含威。”[1]这三人分别是梅剑和和他的师弟刘培生、师妹孙仲君。
袁承志因他触犯门规而不自知,又自作主张私自撕毁了证明金龙帮帮主焦公礼清白的两封信,便决意挫一挫他的傲气,好让他自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袁承志给梅剑和准备了十把宝剑,先与他比内功。袁承志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挟半截断剑,运用“混元功”连续震断了梅剑和手中的宝剑。“梅剑和又惊又怒,抢了桌上一剑,向他下盘攻去。袁承志知是虚招,并不招架,果然他一剑刺出,立即回招,改刺小腹。袁承志伸断剑一挡,喀喇一声,梅剑和手中长剑又被震为两截。梅剑和着连换三剑,三剑均被半截断剑震折,不由得呆在当地、做声不得。”[2]
接着袁承志与他比轻功。“梅剑和只觉剑尖已刺及后心,吓出一身冷汗,使劲前扑,接着向上纵跃。岂料袁承志的剑始终点在他后心,如影随形,任他闪避腾挪,剑尖总不离开,幸好袁承志手下容情,只是点着他的衣服,只要轻轻向前一送,他再多十条性命也都了账了。梅剑和外号叫作‘没影子’,轻功自然甚高,心里又惊又怕连使七八般身法,腾挪闪跃,极尽变化,要想摆脱背上剑尖,始终摆脱不了。”[3]
梅剑和自以为精研了二十多年的剑法还没施展出来,心中还是不服。“梅剑和横了心,抢了桌上一柄剑,剑走轻灵,斜刺对方左肩。这次他学了乖,再不和敌剑接触,一见袁承志伸剑来格,立即收招。哪知对方长剑乘隙直入,竟指自己前胸,如不抵挡,岂不给刺个透明窟窿?只得横剑相格。双剑剑刃一交,袁承志手臂一旋,梅剑和长剑又向空际飞出,啪的一声,竟在半空断为两截。他抢着要再去取剑,袁承志喝道:‘到这地步你还不服?’刷刷两剑,梅剑和身子后仰避开,下盘空虚,被袁承志左脚轻轻一勾,仰天跪倒。袁承志剑尖指住他喉头,问道:‘你服了么?’梅剑和自出道以来,从未受过这般折辱,一口气转不过来,竟自晕了过去。”[4]
梅剑和醒来后,不得不服输,不得不认错。他的这种傲慢无礼的性格的养成,与他师父的教育有关。正如金庸先生所言:“梅剑和自幼便在归辛树门下,见到严师向来犹如耗子见猫一般,压抑既久,独自闯荡江湖,竟加倍自大起来,归辛树又生性沉默寡言,难得跟弟子们说些做人处世的道理,不免少了教诲。”[5]
梅剑和这次所受的挫折,对他今后的武功进展是很有帮助的。“去年他在南京和袁承志比剑,一连几柄剑尽被震断,才知本门武功精奥异常,自己只是得了一点皮毛而已,不由得狂傲之气顿减,再向师父讨教剑法,半年中足不出户,苦心研习,果然剑法大进。”[6]
在现代学校的教育中,也听到许多挫折教育的声音。挫折教育对于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来说确实很有必要。对学生开展挫折教育,一可以打击骄傲自满的情绪,二可以锻炼坚强的意志,三可以培养探究精神,四可以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现代学校中有许多梅剑和式的学生,出生于富裕家庭,家长对其有求必应,就读名校,成绩优秀,四周充满笑脸和赞美之声,不免骄傲自满,甚至趾高气扬。对于这些学生,让他们受一些挫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挫折的环境里,只要对挫折有正确的认知,就能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雄心,锻炼其独立自主的能力,磨炼其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同时,经过挫折和磨练,通过自主探究得来的成果会让人更加珍惜,通过辛勤汗水换来的成功会让人深切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更加激发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然而,挫折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沮丧、焦虑、失望、痛苦等情绪,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因此,开展挫折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知。要让学生知道,人生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挫折无处不在,要正视挫折。还要让学生知道,挫折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有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更要让学生知道,克服挫折和困难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需要恒心和毅力,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究。(www.xing528.com)
在开展挫折教育时,教师还要对心理承压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方法指导,防止学生面对挫折作出过激、极端的反应。挫折教育也不是越多越好,要适时适度,防止由于挫折过多而麻木不仁,也要防止挫折过大,造成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注释】
[1]金庸.碧血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230.
[2]金庸.碧血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272.
[3]金庸.碧血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272.
[4]金庸.碧血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273.
[5]金庸.碧血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274.
[6]金庸.碧血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6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