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陀门的掌门人万鹤声因中风突然去世没有留下遗言让谁接任掌门,他的三位徒弟互不相服,要通过比武,以武功高低定掌门。哪知袁紫衣要抢夺韦陀门的掌门令牌,以似是而非的韦陀门功夫打败了万鹤声的三位徒弟。眼看着韦陀门的掌门令牌要落入袁紫衣手中了,万鹤声的师兄刘鹤真却提出了异议。
“刘鹤真道:‘第一,韦陀门的掌门,该由本门真正的弟子来当。第二,不论谁当掌门,不许趋炎附势,到京里结交权贵。我们是学武的粗人怎配跟官老爷们交朋友哪?’他一双三角眼向众人横扫一眼,说道:‘第三,以武功定掌门,这话先就不通,不论学文学武,都是人品第一。若是一个卑鄙小人武功最强,大伙儿也推他伏掌门么?’此言一出,人群中便有许多人暗暗点头,觉得他虽然行止古怪,形貌委琐,说的话倒颇有道理。”[1]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人士,对武德是非常重视的,但碰到争夺掌门、盟主之位时,又都是通过比武或打擂,由武功高低来决定。那么,师父教徒弟时,武功和武德哪一个更重要?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无疑是另类的、叛逆的,但也是求上进的、懂得感恩的。为求师学艺,学会了讲人言、行人礼,独自漂洋过海,历经八九载,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老祖为师,习得七十二套变化和筋斗云的本领。大闹天宫后受到如来佛的惩罚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揭去符咒救下孙悟空。孙悟空对唐僧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在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魔,屡建奇功,最终修得正果,被佛祖封为“斗战胜佛”。
在孙悟空的两位师父中,菩提老祖,可以称为他的授业恩师。孙悟空凭着菩提老祖传授的技艺既可以对抗天庭大闹天宫,又可以保护唐僧降妖除魔。另一位就是解救他于五行山并带他西天取经的唐僧,可以称为他的传道导师。导师没有言传只有身教,带领他一起行善、悟道并最终成佛。在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才真正表现出坚持正义、嫉恶如仇、机智勇敢的品质,这里虽然有如来的惩戒之力、观音的点化之功,但更重要的是唐僧的春风化雨之效。
关于武功和武德,金庸先生在他的小说中也亮出他的观点。“周伯通道:‘这道理本来是明白不过的,可是我总想不通。师哥当年说我学武的天资聪明,又是乐此不疲,可是一来过于着迷,二来少了一副救世济人的胸怀,就算毕生勤修苦练,终究达不到绝顶之境。当时我听了不信,心想学武自管学武,那是拳脚兵刃上的功夫,跟气度识见又有什么关系?这十年来却不由得信了。兄弟,你心地忠厚,胸襟博大,只可惜我师哥已经逝世,否则他见到你一定喜欢,他那一身盖世武功,必定可以尽数传给你了。”[2]修德和习武是可以相得益彰的。(www.xing528.com)
韩愈在《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道比业更重要。就现代学校而言,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把握业、道、德三个层次,即让学生学业、悟道、行德。所谓的业就是知识和技能,学业就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比业更重要的是道。道是什么?简单地说,道包括自然和社会中一切规律。作为现代教育的学校和老师,至少应该引导学生懂得学习之道、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
所谓德就是遵循自然、社会的规律去为人做事,德是道的体现。行德就是引导学生在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中,按法律和道德要求以及一切规律做事。德要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一切活动中。在行德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学业、悟道,同时,学好业、悟正道也可以更好地行德。
【注释】
[1]金庸.飞狐外传[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193.
[2]金庸.射雕英雄传[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5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