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目录之学,由来久矣。《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此数语已为目录之先河。而其后国史之作,则有《经籍志》、《艺文志》之属,载著书者姓氏以及卷帙部数,班史而下,八代皆然。至宋王尧臣等有《崇文总目》,郑樵有《艺文略》,晁公武则有《郡斋读书志》,赵希弁则有《读书志考异》并《附志》,尤袤则有《遂初堂书目》,陈振孙则有《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则有《经籍考》,王应麟则有《汉书·艺文志考证》,明杨士奇则有《文渊阁书目》,朱睦则有《授经图》,皆详加考订,不仅留其书之名目。而国朝则有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及《四库全书提要》,编校异同,参究得失,为古来诸家书目所未及。至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朱彝尊《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又灿然大备,精核靡遗。盖目录者,本以定其书之优劣,开后学之先路,使人人知某书当读,某书不当读,则为学易而成功且倍矣。吾故尝语人曰:“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
【辨伪】本篇抄自《书目答问·谱录第十二》:
《崇文总目辑释》五卷,《补遗》一卷。宋王尧臣等。钱东垣等辑。汗筠斋本,粤雅堂重刻本。
宋衢州本《郡斋读书志》二十卷。汪士钟校刻本。此本善。
宋袁州本《郡斋读书志》四卷,《后志》二卷,宋晁公武。《考异》一卷,《附志》一卷。宋赵希弁。海宁陈氏刻本。
《子略》四卷,《目录》一卷。宋高似孙。《学津》本,《百川》本。
《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宋陈振孙。聚珍本,杭本,福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乾隆四十七年敕撰。殿版大字本,扬州小字本,广州小字本。
《四库简明目录》二十卷。同上。翻阅较便,惟《四库》归《存目》者,《简明目录》无之,亦间有与《提要》不合者)
坊刻通行本,又乾隆四十九年赵怀玉杭州刻本。仁和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二十卷,专记版本,《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多录自此书,宣统三年邵氏家刻本。
《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五卷。阮元。即《揅经室外集》。原刻本。一百七十五种。
《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黄虞稷。孙星衍《孙祠书目》,未刊。
《古今伪书考》一卷。姚际恒。知不足斋本。
目录之学,最要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叙录》,《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宋史》、《明史》《艺文志》。
《文献通考》中《经籍考》,虽非专书,尤为纲领(朱彝尊《经义考》极要,已入经部)。阮孝绪《七录序目》(在《广弘明集》内,及《续古文苑》)。
《文选注引书目》(《文选理学权舆》卷二)、《太平御览引用书目》(《卷首》)、《三国志注引书目》(在赵翼《廿二史札记》内),亦要。其余若遂初堂、明文渊阁、焦竑《经籍志》、菉竹堂、世善堂、绛云楼、述古堂、《敏求记》、天一阁、传是楼、汲古阁、季沧苇、《浙江采进遗书》、文瑞楼、爱日精庐各家书目,或略或误,或别有取义,乃藏书家所贵,非读书家所亟,皆非切要(坊行《汇刻书目》,《续书目》,亦可备览,但未详核,亦多芜杂,活字本尤劣)。
以上谱录类书目之属(此类各书,为读一切经史子集之途径)。
【本篇结论】
《有目录之学》篇抄自《书目答问》。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云:“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自宋之晁公武,下迄明之焦弱侯一辈人,皆学识未高,未足剖断古书之真伪是非,辨其本之佳恶,校其讹谬也。”已然将目录之学推为“学中第一紧要事”,这种观点很快成为学界共识,显然对张之洞产生过影响。但晚清朱一新在《无邪堂答问》卷四中明确反对“以目录之学为门径”:“若以近时目录之学为门径,则甚误。古人治目录者,若向歆父子辈,盖与今之所治大异。读书当求心得,岂可徒事泛滥乎?近时目录,各有秘本,手抄成帙,不出数月,皆可殚见洽闻,此为藏书计,非为读书计也。短书碎记,览其序跋,烂熟胸中,究有何益?至如宋、元精椠,穷力搜罗,世间虽不可无此好事者流,要非我辈所亟。”“读书当求心得”,诚然,但若不泛滥百家,博览群书,何来心得?朱氏之论未免失之太偏。
目录之学,由来久矣。《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此数语已为目录之先河。而其后国史之作,则有《经籍志》、《艺文志》之属,载著书者姓氏以及卷帙部数,班史而下,八代皆然。至宋王尧臣等有《崇文总目》,郑樵有《艺文略》,晁公武则有《郡斋读书志》,赵希弁则有《读书志考异》并《附志》,尤袤则有《遂初堂书目》,陈振孙则有《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则有《经籍考》,王应麟则有《汉书·艺文志考证》,明杨士奇则有《文渊阁书目》,朱睦则有《授经图》,皆详加考订,不仅留其书之名目。而国朝则有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及《四库全书提要》,编校异同,参究得失,为古来诸家书目所未及。至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朱彝尊《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又灿然大备,精核靡遗。盖目录者,本以定其书之优劣,开后学之先路,使人人知某书当读,某书不当读,则为学易而成功且倍矣。吾故尝语人曰:“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
【辨伪】本篇抄自《书目答问·谱录第十二》:
《崇文总目辑释》五卷,《补遗》一卷。宋王尧臣等。钱东垣等辑。汗筠斋本,粤雅堂重刻本。
宋衢州本《郡斋读书志》二十卷。汪士钟校刻本。此本善。
宋袁州本《郡斋读书志》四卷,《后志》二卷,宋晁公武。《考异》一卷,《附志》一卷。宋赵希弁。海宁陈氏刻本。
《子略》四卷,《目录》一卷。宋高似孙。《学津》本,《百川》本。
《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宋陈振孙。聚珍本,杭本,福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乾隆四十七年敕撰。殿版大字本,扬州小字本,广州小字本。
《四库简明目录》二十卷。同上。翻阅较便,惟《四库》归《存目》者,《简明目录》无之,亦间有与《提要》不合者)
坊刻通行本,又乾隆四十九年赵怀玉杭州刻本。仁和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二十卷,专记版本,《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多录自此书,宣统三年邵氏家刻本。(www.xing528.com)
《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五卷。阮元。即《揅经室外集》。原刻本。一百七十五种。
《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黄虞稷。孙星衍《孙祠书目》,未刊。
《古今伪书考》一卷。姚际恒。知不足斋本。
目录之学,最要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叙录》,《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宋史》、《明史》《艺文志》。
《文献通考》中《经籍考》,虽非专书,尤为纲领(朱彝尊《经义考》极要,已入经部)。阮孝绪《七录序目》(在《广弘明集》内,及《续古文苑》)。
《文选注引书目》(《文选理学权舆》卷二)、《太平御览引用书目》(《卷首》)、《三国志注引书目》(在赵翼《廿二史札记》内),亦要。其余若遂初堂、明文渊阁、焦竑《经籍志》、菉竹堂、世善堂、绛云楼、述古堂、《敏求记》、天一阁、传是楼、汲古阁、季沧苇、《浙江采进遗书》、文瑞楼、爱日精庐各家书目,或略或误,或别有取义,乃藏书家所贵,非读书家所亟,皆非切要(坊行《汇刻书目》,《续书目》,亦可备览,但未详核,亦多芜杂,活字本尤劣)。
以上谱录类书目之属(此类各书,为读一切经史子集之途径)。
【本篇结论】
《有目录之学》篇抄自《书目答问》。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云:“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自宋之晁公武,下迄明之焦弱侯一辈人,皆学识未高,未足剖断古书之真伪是非,辨其本之佳恶,校其讹谬也。”已然将目录之学推为“学中第一紧要事”,这种观点很快成为学界共识,显然对张之洞产生过影响。但晚清朱一新在《无邪堂答问》卷四中明确反对“以目录之学为门径”:“若以近时目录之学为门径,则甚误。古人治目录者,若向歆父子辈,盖与今之所治大异。读书当求心得,岂可徒事泛滥乎?近时目录,各有秘本,手抄成帙,不出数月,皆可殚见洽闻,此为藏书计,非为读书计也。短书碎记,览其序跋,烂熟胸中,究有何益?至如宋、元精椠,穷力搜罗,世间虽不可无此好事者流,要非我辈所亟。”“读书当求心得”,诚然,但若不泛滥百家,博览群书,何来心得?朱氏之论未免失之太偏。
目录之学,由来久矣。《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此数语已为目录之先河。而其后国史之作,则有《经籍志》、《艺文志》之属,载著书者姓氏以及卷帙部数,班史而下,八代皆然。至宋王尧臣等有《崇文总目》,郑樵有《艺文略》,晁公武则有《郡斋读书志》,赵希弁则有《读书志考异》并《附志》,尤袤则有《遂初堂书目》,陈振孙则有《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则有《经籍考》,王应麟则有《汉书·艺文志考证》,明杨士奇则有《文渊阁书目》,朱睦则有《授经图》,皆详加考订,不仅留其书之名目。而国朝则有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及《四库全书提要》,编校异同,参究得失,为古来诸家书目所未及。至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朱彝尊《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又灿然大备,精核靡遗。盖目录者,本以定其书之优劣,开后学之先路,使人人知某书当读,某书不当读,则为学易而成功且倍矣。吾故尝语人曰:“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
【辨伪】本篇抄自《书目答问·谱录第十二》:
《崇文总目辑释》五卷,《补遗》一卷。宋王尧臣等。钱东垣等辑。汗筠斋本,粤雅堂重刻本。
宋衢州本《郡斋读书志》二十卷。汪士钟校刻本。此本善。
宋袁州本《郡斋读书志》四卷,《后志》二卷,宋晁公武。《考异》一卷,《附志》一卷。宋赵希弁。海宁陈氏刻本。
《子略》四卷,《目录》一卷。宋高似孙。《学津》本,《百川》本。
《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宋陈振孙。聚珍本,杭本,福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乾隆四十七年敕撰。殿版大字本,扬州小字本,广州小字本。
《四库简明目录》二十卷。同上。翻阅较便,惟《四库》归《存目》者,《简明目录》无之,亦间有与《提要》不合者)
坊刻通行本,又乾隆四十九年赵怀玉杭州刻本。仁和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二十卷,专记版本,《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多录自此书,宣统三年邵氏家刻本。
《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五卷。阮元。即《揅经室外集》。原刻本。一百七十五种。
《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黄虞稷。孙星衍《孙祠书目》,未刊。
《古今伪书考》一卷。姚际恒。知不足斋本。
目录之学,最要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叙录》,《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宋史》、《明史》《艺文志》。
《文献通考》中《经籍考》,虽非专书,尤为纲领(朱彝尊《经义考》极要,已入经部)。阮孝绪《七录序目》(在《广弘明集》内,及《续古文苑》)。
《文选注引书目》(《文选理学权舆》卷二)、《太平御览引用书目》(《卷首》)、《三国志注引书目》(在赵翼《廿二史札记》内),亦要。其余若遂初堂、明文渊阁、焦竑《经籍志》、菉竹堂、世善堂、绛云楼、述古堂、《敏求记》、天一阁、传是楼、汲古阁、季沧苇、《浙江采进遗书》、文瑞楼、爱日精庐各家书目,或略或误,或别有取义,乃藏书家所贵,非读书家所亟,皆非切要(坊行《汇刻书目》,《续书目》,亦可备览,但未详核,亦多芜杂,活字本尤劣)。
以上谱录类书目之属(此类各书,为读一切经史子集之途径)。
【本篇结论】
《有目录之学》篇抄自《书目答问》。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云:“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自宋之晁公武,下迄明之焦弱侯一辈人,皆学识未高,未足剖断古书之真伪是非,辨其本之佳恶,校其讹谬也。”已然将目录之学推为“学中第一紧要事”,这种观点很快成为学界共识,显然对张之洞产生过影响。但晚清朱一新在《无邪堂答问》卷四中明确反对“以目录之学为门径”:“若以近时目录之学为门径,则甚误。古人治目录者,若向歆父子辈,盖与今之所治大异。读书当求心得,岂可徒事泛滥乎?近时目录,各有秘本,手抄成帙,不出数月,皆可殚见洽闻,此为藏书计,非为读书计也。短书碎记,览其序跋,烂熟胸中,究有何益?至如宋、元精椠,穷力搜罗,世间虽不可无此好事者流,要非我辈所亟。”“读书当求心得”,诚然,但若不泛滥百家,博览群书,何来心得?朱氏之论未免失之太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